孙世芳:“微中心”对优化京津冀城市结构和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2017/06/02 15:49:51    阅读:576

  首先谈一下对“微中心”概念的理解。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从城市结构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城市太大,中等城市太少,小城镇没有特色。同时,京津冀区域是大都市和大农村并存,不只是有大城市病,还存在大农村病。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优化城市结构,还要优化城乡结构。可见,“微中心”在优化京津冀城市结构和优化城乡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我们有卫星城、特色镇这些概念,为什么还要提“微中心”呢?其实这些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去看的。卫星城和微中心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卫星城替代不了“微中心”。现在,我们一些卫星城大部分是一代和二代的卫星城,大家称其为“睡城”,发挥不了中心作用。另外,特色镇也替代不了“微中心”,一个“微中心”可能是几个特色小镇组成的,但特色小镇未必就能成为“微中心”。

  第二,“微中心”建设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其实,历史上北京就有自己的“微中心”。只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过去的“微中心”已成为今天的中心城区。譬如,通州在历史上就是南方粮食和物品到北京的漕运码头和仓储之地,商贸流通功能比较强,历史上应该属于“微中心”,现在成为城市副中心了。现在清华、北大这片区域历史上应该也是北京的“微中心”,现在成为中心主城区了。所以,“微中心”建设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微中心”是怎么来的,这里面有规律,顺应规律,不能硬造“微中心”。

  第三,大家对“微中心”的认识需要达成共识。什么是“微中心”,它的规模和边界在哪里,它和主城区、次中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做深入研究。

  不能简单地把微中心建设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结合在一起,如果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去建“微中心”,“微中心”的城市功能可能就发挥不出来,就像现在的“卫星城”没有很好发挥其功能一样。尽管是“微中心”也不能太多,中心太多就没有中心了。“微中心”建设的起点要高,要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新理念来发展新型的“微中心”。

  第四,“微中心”建设同样需要一个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过程。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卫星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规划引导的,如果没有统一规划,房地产商一拥而上,重新规划和治理难度很大。“微中心”建设要有顶层设计、规划引导,不妨先搞一两个“微中心”作先行示范。

  (本文为经济日报参编部主任孙世芳研究员在“微中心”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有删减)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