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消费潜力推动北京旅游业转型发展
发表时间:2017/06/02 11:31:59    阅读:777

  北京旅游业是体现首都特点和发挥首都优势的产业。2015年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5%,旅游餐饮和购物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22.4%;全市住宿业、旅行社、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接待四大行业直接从业人员为35.9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北京旅游业与北京“全国文化中

  数据表明北京旅游业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功能定位相辅相成,是 “十三五”时期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

  新趋势

  1.我国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的《2015全球旅游报告》,2014年全球国际游客(入境过夜游客)到访量达到11.33亿人次,国际旅游花费达12450亿美元。其中,我国以5562万人次国际游客(入境

  过夜游客)到访量居第四位,仅次于法国、美国和西班牙;旅游创造的外汇收入为569亿美元,紧随美国、西班牙之后居全球第三。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出境游持续升温,2014年出境游客1.09亿人次,海外支出16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我国入境游与出境游存在较大差额,体现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秋季)》,2015年1-9月,我国旅游贸易逆差为919.1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60.4%,是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

  2.我国居民旅游需求正在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等需求明显增加。2014年,我国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科学旅游观,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和度假并重转变。观光旅游市场规模占旅游市场的比重逐渐下降,度假旅游所占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

  3.迅猛发展的在线旅游打开广阔市场空间

  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催生了携程、去哪儿、阿里旅行和途牛等一大批在线旅游平台。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相关机构发布的我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数据存在差异(见表),但都表明:在线旅游是一个高速增长、前景广阔的新兴业态,其规模

  即将赶超传统的旅行社市场(2014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40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6%)。这与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在线旅游运营商的价格优势、促销力度等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渗透率(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业总收入)在8.5%-11.3%之间,从国际经验看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根据《2014年中国旅游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1年美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达到1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65亿元),市场份额接近整个旅游市场的50%,且比例还在提高。日本、韩国的在线旅游占旅游业交易规模的比重也高达50%-55%。

  4.首都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1)《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商务和旅游服务”是扩大开放的六大重点领域之一。北京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启动离境退税政策,截至2015年9月底共有185家企业列入离境退税商户名单,为北京吸引境外游客、提升入境旅游消费带来新机遇。

  (2)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以“冬奥会”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已上线,如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冬奥会的筹办、举办将对北京城市形象和旅游业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3)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正在建设环球影城项目,建成后将是环球影城在全球的第六个、亚洲的第三个、规模最大的主题公园,预计每年能带来1000万游客[3],将深刻影响北京的旅游格局。

  突出问题

  1.入境旅游市场有待拓展

  纵向来看,北京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在2011年达到520.4万人次的峰值后连年下降,2014年为427.5万人次,2015年为420万人次。横向来看,根据万事达卡发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指数,北京尚未进入全球入境旅游城市前二十强,2014年接待的境外游客数量仅相当于伦敦的22.9%、巴黎的27.5%、纽约的

  36.2%。在国内各城市中,北京的入境游市场居于第四位,2014年接待的境外游客数量相当于深圳的36%,相当于上海、广州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城市在吸引入境游客方面显示出后发优势。根据万事达卡数据,2009-2014年,成都接待的

  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增长了两倍多,西安、厦门翻了一倍多,虽然在总量上仍不及北京,但其对我国接待入境游客的分流作用不容小觑。

  2.追求人次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目前,北京旅游总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接待人数的增长来实现,而来京旅游者人均消费的增长并不显著、消费结构也有待转变。2006-2014年,北京市民在京游、国内外地来京游客的人均消费增长幅度均不大,扣除物价因素(2014年的北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006年的1.24倍),实际人均消费增幅微乎其微;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考虑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下降(2006-2004年,美元兑人民币贬值约22%)和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入境旅客的人均消费实际是下降的(见下图)。另外,从来京游客消费结构看,长途交通、住宿等刚性消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入境游客的这两种消费占总消费的43.7%,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游客的这两种消费占总消费的48.4%;而作为旅游增值消费的文化娱乐消费的占比非常低,入境游客为4%,外地来京游客仅0.6%,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业的带动效应。

  3.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随着旅游规模扩大,北京还面临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从服务环境上看,一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达不到游客的要求,与国际先进标准还有差距。从市场秩序上看,非法北京“一日游”尚未杜绝,旅游纠纷矛盾呈上升趋势,对北京旅游形象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北京作为我国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比较稳固,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次占我国的1/15,然而距离建设“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十三五”时期,推动北京旅游业发展,要顺应趋势、扬长补短,既要继续发挥、放大首都优势与旅游资源优势,更应重点针对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来发力。

  1.推动“旅游+文化”互动发展

  (1)打造首都文化标志区,使之成为来京游客必访地。类似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有3/4的海外游客将到伦敦西区看演出作为来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百老汇的门票收入中有30%来自国外游客。目前北京正在打造“天坛-天桥核心演艺功能区”,将形成数量超过120所的剧场群,有望成为北京新的文化标志区。发展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戏剧、音乐等内容,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华、沟通东西文化的大型剧目,以此带动来京旅游者的文化娱乐消费。

  (2)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全球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大都以所在城市命名,如威尼斯电影节、巴黎时装周和东京动漫展等,它们如同城市的名片,吸引来自全球的专业人士和游客。建议北京推出更多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做大北京

  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使之成为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国际游客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2.围绕休闲度假需求开发新兴旅游产品

  (1)深度挖掘北京皇城文化、老北京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注重文化体验环节,开发传统民俗、传统娱乐和京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主题旅游项目,打造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体验地。

  (2)顺应我国居民旅游需求转变的潮流,积极培育新兴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目的地。如依托798文化艺术区、APEC遗产以及正在建设的剧场群等新兴资源,开发文化演出等旅游产品;加快推进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建设,拉动休闲、餐饮和购物等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北京旅游新增长极。

  3.有重点地拓展入境旅游目标市场

  一是建立更加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非旅游业本身问题对入境旅游的掣肘作用。二是大力开发入境旅游市场偏好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和商务会展等门类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服务设施、服务

  水平与国际接轨。三是创新海外推广方式,抓住筹办冬奥会、“一带一路”建设等契机,做好海外推广活动,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客源市场。四是实施好“72小时过境免签”和“离境退税”等政策,争取获得更多入境游相关政策扶持,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度与吸引力。

  4.推动旅游消费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北京需要深挖旅游消费潜力,推动北京旅游业从规模型发展向效益型发展转变。建议设计更多与旅游相配套的夜间活动、节展活动和体验项目,打响以“北京礼物”为代表的旅游商品品牌,并不断扩大“离境退税”政策适用商店与覆盖范围,吸引国内外游客增加“游、购、娱”消费支出。目前 “北京礼物”已比较成熟,共研发了2000余款具有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开设专营店近100家,覆盖著名景区和交通枢纽,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旅游商品向高附加值提升,重点推动老字号、高科技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完善“北京礼物”市场体系。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