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指数2016”成功发布双创环境指数位居第一
发表时间:2017/06/02 11:03:41    阅读:653

  “中关村指数2016”是全面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最新趋势、最新特征的综合性指数,由“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国际化”6个分项指数合成,包括14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

  “中关村指数2016”以2008年为基期,基期数为100,综合指数为375.9,比上一年提高90.1。

  从分项指数看,创新创业环境指数为542.1,位居第一,较上一年提高184.4,增长最快,主要是2015年度中关村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大幅提升,是上年度的3倍。

  国际化指数为439.9,位居第二,较上一年提高158.3,主要是随着中关村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关村境外投资和并购快速增长。

  辐射带动指数为358.3,较上一年提高68.2。创新能力指数为334.8,较上一年提高73.1。产业发展指数为265.4,较上一年提高19.5。企业成长指数260.6,较上一年提高9.9。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中关村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调整机遇,发挥自身在先行先试、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4项指数均保持较好的增长。

  图1 中关村综合指数

  图2 中关村指数一级分项指数

  一、高端创新要素供给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

  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加速集聚,人才聚合力不断提升 。一是高层次人才持续增加。 2015年,中关村企业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20.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1%,占比较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达23.8万人和2.3万人,分别占10.3%和1.0%;科技活动人员60.5万人,同比增长13.7%,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2%。同时,入选全球性人物榜单的中关村领军企业家、顶尖科学家越来越多,如李彦宏入选福布斯“2015全球权势人物榜”(56名);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顾嘉唯、清华大学副教授张一慧均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6年度35位35岁以下全球科技创新俊杰(TR35)”。二是青年创新创业才俊脱颖而出。 2015年中关村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8.1岁,较2010年减少2.4岁;30岁及以下创业者占创业者总数的24.7%,其中“90后”占到7.0%。2016年《福布斯》发布的“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榜单中,中关村的凌子涵、印奇等19位创业者入选,占中国入选的创业者三分之一;2016年《商业周刊(中文版)》发布的“中国U25”创业者榜单中,近一半(12位)来自中关村。

  图3 2015年中关村从业人员学历构成

  图4 2015年中关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分布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新金融高度活跃。 2015年中关村内进行股权投资的机构为672家,占同期全国股权投资机构的41%;发生股权投资案例2413起,是上年的2.6倍;已披露股权投资金额约人民币1020.3亿元,约是上年的3倍。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拓宽融资渠道。 中关村上市公司数量继续领跑,2015年,中关村新增上市企业27家,其中境外上市5家,截至12月末,总数达281家,累计首发融资2590.3亿元;截至2015年12月末,“新三板”挂牌公司783家,同比增长92.3%。截止目前,176家中关村企业成功挺进创新层,居全国首位。

  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升级,开启“创服 3.0 时代”。 中关村的创业服务业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单纯为创业提供物理空间、到提供以专业化软服务、再到通过为不同类型的创业者提供1对1量身定制服务,已全面进入“创服3.0时代”。创新型孵化器不断涌现, 截止2015年,中关村拥有创业服务机构800余家,其中,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5家,通过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57家。创业服务模式加速创新, 中关村已经形成让创业更简单、更专注、更高精尖的创业服务生态系统,催生出以天使汇众筹、京东众包、科技寺众创、百度开放云众扶等为代表的“四众”新模式。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代表的创业聚集街区 和以回龙观双创社区 为代表的创业社区持续完善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圈。中关村创业大街2015年新引进20家机构,累计引进共40家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创业服务机构。2015年中关村成立了全国首个“双创社区”—回龙观创新创业社区,以腾讯众创空间、乐邦乐成、优客工场、极创实验室、亮中国等一批标志性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项目在社区纷纷落地,实现创业与生活相融合,开启园区发展新时代。

  图5 2015年国内重点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二 、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引领新技术发展潮流

  企业创新活力持续不减,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15年,中关村科技活动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60.5万人,同比增长13.8%;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76.1亿元,同比增长22.3%;R&D经费费用支出595.6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增加值的10.7%,占比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创办科技机构数量不断攀升。中关村企业积极创办技术中心、研究院所、开发中心、中试车间、试验基地等科技机构,截至2015年底,企业创办科技机构2345家,较上年增加104家。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愈加显著,创新效率稳步提升。 一是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创新驱动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60603件,同比增长38.4%,占北京市的42.6%;获得专利授权34946件,同比增长52.5%,占北京市的37.2%。小米、京东方、奇虎、联想等6家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从专利类型来看,中关村企业发明专利申请37843件,同比增长43.3%;发明专利授权共12818件,同比增长66.1%。二是创新效率快速提升,显著领先于北京市及全国水平。2015年中关村企业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164.0件,连续五年攀升,约是2010年的2.1倍;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55.5件,较上年增加17.1件,约是2010年的2.2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9.7件,约是2010年的1.7倍。2015年中关村企业每百亿增加值拥有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量分别为680.9件、230.6件和870.8件,均远远高于全国和北京市水平,其中每百亿增加值有效发明专利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倍。

  图6 2008-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申请量

  图7 2008-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授权及发明授权量

  催生一批前沿性国际化成果,引领新技术发展潮流。 在中关村不断增长的创新成果中,人工智能、计算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影响产业未来的颠覆性技术逐渐脱颖而出,一些成果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比如,“百度大脑”的无人驾驶汽车、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诺亦腾的动作捕捉技术、梦之墨的液态金属、柏惠维康的神经外科机器人等成为全球的领跑者。此外,中关村的一些硬科技企业在成立之初就瞄准全球前沿。如商汤科技在全球最为权威的计算机视觉大赛中包揽五个单项中的三项冠军。中关村在全球科技竞争中逐步由过去的跟跑者转变为现在的并跑者,其中在部分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

  三、“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汇聚转型升级新动能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0.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中关村实现增加值5557.4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2%,占比较2010年提高5.7个百分点,中关村支撑首都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地位不断巩固。与其他高新区相比,2015年中关村的总收入、净利润、税费等经济总量指标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级高新区,已连续多年稳居国家级高新区榜首;中关村总收入占国家级高新区的比重达16.1%,规模超过位列第2-5位的高新区收入之和。

  图8 2008-2015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情况

  图9 2008-2015年中关村企业增加值及占北京市比重

  利税平稳增长,质量效益优势显著。 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利润总额3404.9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缴税费2035.7亿元,同比增长9.6%;“十二五”期间利润和实缴税费的年均增长率均超20%。利润超亿元企业共558家,较上年增加71家,其中利润达到十亿元以上的企业59家,较上年增加12家。人均指标均高于国家级高新区整体水平。2015年中关村从业人员实现人均总收入176.8万元、人均净利润12.6万元、人均税费8.8万元,分别高出国家级高新区整体水平29.2万元、3.2万元和0.5万元。

  产业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高端化特征明显。 2015年,中关村六大重点技术领域实现总收入30900.0亿元,同比增长11.1%;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26812.7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65.7%,同比增长17.2%。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实现高速增长态势,分别同比增长21.3%和39.0%,二者共占现代服务业收入比重的60.3%,反映出以科技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2015年,中关村高技术产业实现收入15109.2亿元,同比增长19.9%,逐步成为中关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11451.3亿元,同比增长29.2%;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加速推进,高技术制造业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在此背景下,中关村智能机器人迅速崛起。如康力优蓝研发了国内第一个可量产的大型商务服务机器人“优友”、智能管家科技研发了布丁机器人等,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图10 2008-2015年中关村现代服务业总收入及占比

  “互联网 + ”推动融合创新,成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引擎。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动力。一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形成新竞争优势。为进一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企业纷纷主动调整业务,整合优质资源,加快转型升级,形成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造血机制。如大北农加速布局农业互联网,建立了管理网、农村电商网、金融平台网的“三网一通”的管理体系;广联达立足传统建设工程,向产业大数据、产业征信、产业金融等平台服务商转型。另一方面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有机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中关村率先出现了以数据堂、软通动力、京东、创易网等为代表的“知识众包”“研发众包”“O2O众包”“服务众包”“创意众包”等服务平台;以及以美团、今日头条、小猪短租等企业为代表的分享经济。

  四、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强劲,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初创企业获得资本青睐度高,高成长高估值企业不断涌现。 2015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相对于2010年增长了一倍多,日均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达66家。373家(416次)当年新创办企业获得融资,约占中关村获得融资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如智能机器人企业纳恩博获得顺为基金、红杉资本等5.2亿元的A轮融资。中关村初创企业在全球知名榜单频频出现,如口袋购物、美团网等20家企业成功入选“2015福布斯中国成长最快科技公司”榜单;在行等16家企业入选国际知名杂志《快公司》“2015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利德曼等15家企业入选“2015福布斯亚洲中小上市企业200强”。40家企业入选2015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榜单,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成为全球独角兽数量排名第二的地区。

  规模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快速提升 。2015年,中关村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967家,相对上年增加了411家,收入超百亿元企业68家、超千亿元企业4家。上市企业表现强劲,新三板挂牌企业迅猛增长。截止2015年底,中关村累计上市企业总数281家,上市企业总市值达48896.3亿元,连续3年市值增长超过50%;上市企业合并报表营收达2.3万亿元,其中24家上市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联想、京东等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达783家,总市值3780.4亿元。目前176家企业成功挺进创新层,占比19.1%,居全国首位。中关村企业在全球综合性榜单上榜数量明显增多,联想、京东等7家企业入选《财富》“2016年世界500强”;百度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6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科技公司”;百度、京东入选研究机构Millward Brown评出的“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

  图11 2008-2015年中关村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数量

  企业纷纷布局产业生态圈,加速产业重组。 中关村一批优势企业积极通过资本运作来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平台型企业。如乐视已经形成手机、电视、体育、云等垂直整合的生态系统;小米以智能手机、电视、路由器、机顶盒和可穿戴设备五个产品线为核心,建立以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圈;京东在各领域频频出手,如联手3W,并购达达,打造创业生态圈、京东金融、京东云、京东物流、京东智能等多台融合的生态圈;百度进军医疗健康、物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加速构建互联网生态圈。

  五、辐射带动能力稳步提升,助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对外技术辐射能力持续增强,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 2015年,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46874项,成交额2905.5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84.2%。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的超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初步形成了“自主创新在中关村开花,产业升级在全国结果”的良好局面。2015年,中关村流向津冀技术合同2565项,较上年增加65项;成交额89.4亿元,同比增长60.5%。中关村企业大力发挥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强与津冀地区的创新合作,如神州数码与秦皇岛、沧州、承德签署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图12 2015年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流向分布

  企业京外布局稳步推进,引领全国创新发展 。2015年,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11263家,较上年增加1639家,约是2010年京外分支机构数的2倍。随着企业在京外的加速布局,企业对外辐射收入也在快速增长。中关村上市企业2015年实现合并报表营收2.3万亿元,其中,对外辐射收入约1.7万亿元,约是2010年的2.6倍,占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总收入的72.4%。同时,跨区域并购取得新突破。2015年,中关村企业发起的境内京外并购案例252起,约是上年同期并购案例数量的2.4倍。中关村企业并购外埠企业地区分布广泛,由2014年的22个省拓展到24个省。其中,广东、长三角地区等“双创”活跃地区成为中关村企业并购的追逐对象,来自广东省的案例66起,来自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的案例88起。

  积极打造产业链、创新链、园区链,引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坚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着力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是优化产业链布局,谋划打造以“中关村数据研发服务—张家口、承德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二是部署创新链,主动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整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支持三地企业、高校院所资源开放。三是打造科技创新园区链。积极打造京津冀三地“4+N”产业格局,即4个重点对接区域(曹妃甸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若干个合作共享平台(开发区、高新区),探索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模式和合作机制。

  六、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吸附力逐步增强 。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入选“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1091人,占北京市82%,占全国21%;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512人,占全市68%;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239名(含团队)。2015年,中关村留学归国人才2.7万人,同比增长26.2%;外籍人才8533人,较上年增加779人。中关村已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热点区域之一,在2015年安永“全球风险投资集聚地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加州湾区。英国ARM、硅谷Plug&play、以色列Trend lines等企业和国际顶尖孵化器相继在中关村设立孵化器,陆续与中关村开展合作。

  企业加快海外布局,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 近年来,中关村企业瞄准国际创新前沿,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投资孵化境外创新项目等方式在全球范围配置高端创新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在境外设立了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如百度硅谷研究院、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究院、畅捷通硅谷研发中心、博易智软硅谷研发基地、勤邦生物硅谷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中心相继在硅谷成立;精准医疗企业泛生子成立不到两年,已在美国北卡和北京成立研发中心。中关村企业纷纷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如卡尤迪生物与哈佛大学合作新一代数字PCR仪的开发,已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开发以及一步法实际耗材的构建;小米与高通公司共同开展支持Web技术的智能终端软硬件一体化平台研发等。同时,奇虎、联想、百度等一批领军企业和新锐企业瞄准以色列、美国等创新活跃地区,直接投资孵化境外科技初创企业,或注资科技投资基金,实现全球新技术的平行孵化。中关村发展集团与美国C.M.Capital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运用“基金+孵化器”模式,在全球范围挖掘引进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和高端项目。

  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关村已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区、加拿大渥太华创新中心等近20个国际科技创新区域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中关村企业以多种形式与芬兰、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企业、科技机构开展对接合作。2015年9月,中关村成功举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15年世界大会,吸引48个国家的近700名代表参会。继在美国硅谷、加拿大、芬兰等地建立中关村创新机构后,中关村在德国海德堡新设立了“中关村德国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关村企业在德国和欧洲发展打造对外沟通平台,促进双方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中关村创业大街与英特尔联合成立开放创新实验室,通过发挥双方未来在智能硬件、机器人、AR/VR,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