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辐射带动呈现三大特征——2016年示范区对外辐射能力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10 00:00:00    阅读:387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集聚了众多优质创新资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此形势下,中关村示范区通过加强整合各区域优质资源,在助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同时,引领带动全国创新发展。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对外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呈现“辐射带动经济增长、辐射带动技术创新、辐射带动系统完善”三大特征,主要表现在:领军企业在示范区外实现收入、设立分支机构等持续攀升,助力跨区域经济增长;辐射带动技术创新,加快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产业联盟、“双创”平台等持续活跃,助力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领军企业对外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助力跨区域经济增长

   上市企业对外辐射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17年6底,示范区共有308家上市企业,2016年实现合并报表营收3.5万亿元,其中对外辐射收入约2.6万亿元,对外辐射收入规模持续壮大,约是上年的1.5倍,约是“十二五”初期的3.3倍;对外辐射收入占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总收入的73.3%,占比较上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领军企业对外辐射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示范区上市企业表现突出,中国中铁、联想、北京汽车等五成(155家)的企业在示范区外实现收入达50%以上,占比较上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

  二、京外布局稳步推进,加速配置国内高端创新资源

  企业京外地区布局稳步前行,加快整合全国创新资源。2016年,示范区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12068家,较上年增加805家,约是“十二五”初期京外分支机构数的2.1倍。2016年,示范区企业设立境内(京外)分支机构11533家,其中分支机构超过100家的省(直辖市)有18个。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和上海这两个双创活跃区域设立的分支机构,连续三年始终位居前两位,2016年设立的分支机构分别为764家和689家。中关村京外布局特色化、多元化特征凸显。一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加速抢滩市场份额。如拉卡拉、易宝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多渠道入口,加速抢占市场份额;2016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拉卡拉以2.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位。二是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形成研发中心“点状分布”的发展格局。如贝瑞和康充分整合上海、成都、杭州等地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均在当地设立了医学检验所;截至目前,贝瑞和康的市场网络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超过2000家医院,已经成为基因检测行业领导者。三是加快建立“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研产销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跨区域经济增长极。中关村企业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在国内其他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将北京的创新成果和共性技术应用于其他区域的生产线,形成跨区域的生产力。如京东方集团自2016年开始,在合肥建设整机制造工厂,带动合肥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京东方在合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3万个。

  优化京津冀创新布局,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2016年,示范区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850家,其中河北、天津的分支机构分别为464、386家。津冀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383家),占津冀分支机构总数的45.1%。北京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继而迅速将集聚势能扩散到津冀地区,形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格局。一是促进三地产学研加强技术攻关来助力京津冀大数据发展。中关村企业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大数据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发挥三地产学研资源优势,协同攻关,当好大数据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比如亚信数据依托亚信20余年在电信行业的积累,帮助行业客户和区域政府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聚焦医疗、政务、扶贫和城市运营等领域,提供以应用为导向的大数据产品、AI驱动的智能算法和以价值为引导的专业服务;近年来,亚信数据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设立了7家分支机构,在2016年大数据企业排名中,位于电信行业的第二名。二是通过应用促进京津冀大数据发展。中关村企业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为牵引,进一步给予新应用、培育新服务、培育新业态来释放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数据红利。如2017年6月,软通动力与天津东丽区签署战略协作,成立软通动力东丽湖子公司,将围绕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合作建设和运营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参与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建设。

  三、产业联盟和“双创”平台持续活跃,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联盟持续活跃,不断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关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构建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截至2016年底,示范区活跃的产业联盟达180家,形成了以联盟为依托的开放式跨区域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跨区域产业联盟充分利用联盟平台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在协同创新、信息交流、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积极加强跨区域合作,助力产学研创新协作。部分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引导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内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瞄准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等需求,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形成了资源共享、技术共创、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如2017年5月成立的中科院科技产业化网络联盟将集聚中科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联动社会企业、科技服务、投融资机构等,着力打造“互联网+”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新模式,实现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联动的快速高效对接。2016年,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粤港澳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落户中山,此后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上海协同创新中心也相继成立,将集合国内外区块链产、学、研之间的资源,共同解决在区块链技术发展中遇到的技术攻关、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聚焦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及产业化,打造完整的区块链产业链。二是积极搭建“双创”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服务支撑。联盟通过推动“双创”平台的发展,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如云计算产业联盟与台湾工研院育成中心合作,共同搭建了京台两地创新创业平台,互相引进优秀项目及团队落地。再如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与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共同打造虚拟现实VR产业合作平台,以“VR+”融合创新模式,促进虚拟现实产业的创新发展。

  跨区域“双创”平台持续构建,引领全国创新创业新趋势。近年来,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双创”平台持续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创业孵化服务,加强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305个。如36氪在国内8个核心创业城市布局,孵化项目101个,项目总估值超过105亿元;优客工场在全国16个城市布局了60余个联合办公空间,吸引会员7964人,完成5轮融资,估值达55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关村以市场化运营机制将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引入津冀,带动完善津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方面,支持36氪、北服创新园、创业公社、太库等20多家孵化器,在津冀设立93个分支机构,注册面积共计11万多平方米,在孵企业/项目数量240多个。另一方面,支持大企业跨区域搭建“双创”平台。2017年,百度(滨海)创新中心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该中心将依托科技园的区位优势、科研平台等资源,提供业务创新及产业转型服务,力推“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升级”发展进程。在百度(滨海)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后,预计将吸引超过100家成长型企业入孵加速器,并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再如,启迪协信清华科技城南开分园项目签约落户南开,该分园将围绕智慧互联、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医疗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导入清华乃至北京的优质科技资源,打造“清华+南开”的集研发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园区。

  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引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取得新进展。近年来,中关村逐步发挥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助推京津冀创新资源和产业的对接,实现比较优势的协同,逐步放大创新的乘数效应,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探索了新路径。一是探索实现制度共享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津冀地区流动,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中关村通过政策移植、政策创新、政策突破破解北京对津冀虹吸效应,营造跨区域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津冀地区流动,实现共享发展。如中关村积极推广自身的先行先试政策,持续助力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加强众创空间、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优良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已与保定市新青年创业协会签署协议,围绕天使投资环境建设、资金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中关村不断加强推进与津冀两地的人才交流,努力推动形成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中关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支持企业在津冀地区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张承地区大数据及其他重点产业初步集聚,阿里张北云基地项目、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建设的承德德鸣大数据产业园已开工,总投资达400亿元。软通动力等企业已与承德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达251亿元。三是重点围绕“4+N”重点区域,在天津滨海、曹妃甸、张承地区等重要节点,构建科技创新园区链。中关村持续加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合作园区或基地的建设。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2016年11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揭牌,截至2016年底共有45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规模超过350亿元。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