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9/11 15:12:04    阅读:520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举措。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勇立双创潮头,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完善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培育创新创业发展形态,取得积极成效。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应继续强化创新创业功能,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束缚,将创新创业与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业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提供示范引领。

  一、北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所取得的成效

  (一)北京率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北京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6年,首批28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北京拥有4家,包括区域示范基地海淀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两家企业示范基地。

  作为北京双创的主阵地,中关村的科技型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2015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237家,日均新创办企业66家,同比增长10.4%。相对于2010年,2015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了1倍多。与此同时,中关村涌现出一大批高成长、高估值企业。2015年,中关村新增“亿元企业”411家,累计“亿元企业”达到2967家,其中“百亿元”企业68家,“十亿至百亿元”企业488家。2015年,中关村实现收入倍增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12家,较2014年增加73家。截至2015年,中关村拥有“独角兽”企业40家,占全国的50%以上,数量仅次于硅谷,全球排名第二,其中小米、美团2家企业估值超过百亿美元,跻身全球独角兽前十。2015年,中关村有博奥晶典、亿心宜行等17家企业入选“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综合2005-2015年榜单,中关村有167家企业189次入选,累计上榜企业数量占全部入选企业的43.1%,是上海、深圳的3倍多。

  北京与中关村凸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吸引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加速集聚。2015年中关村创业者人数增至45834人,同比增长34.6%;创业次数达47729人次,同比增长34.7%,相当于中关村每天发生自然人创业130人次,比2014年多33人次。来自北京地区创业者是中关村创业者的主体,2015年为8284人,占比18.1%。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京外地区创业者向中关村集聚。特别是北京周边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由于地缘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等因素,连续五年位列中关村京外户籍创业者来源地前三位,2015年分别达到5214人、3828人、3308人。中关村的境外创业者崭露头角,但数量仍然较少。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存续科技型企业中境外创业者人数稳定在400人以上,分布于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及创业者调研报告[R],2016年.

  (二)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北京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构建“1+N”创新政策体系,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特别是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持续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近年来着力推动实施了“1+6”、“新四条”、“新新四条”、“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先行先试政策,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试点等十余项试点政策已向全国推广。

  中关村继续开展全面创新改革,探索新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政策与经验。比如,积极争取国家食药总局支持,在中关村率先开展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等12项试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支持,率先在中关村开展全流程网上登记注册、开放企业名称数据库、电商配送点无需办理工商登记等19条改革措施;积极争取公安部支持,实施“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永久居留证、人才签证等开通“直通车”,该政策实施半年后,截至2016年9月,已惠及768名外籍人才,包括永久居留217人、办理签证551人1,很好地适应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高端人才流动的要求。

  北京创新性实施了首都科技创新券制度,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和宝贵的资金支持,并首次将还未注册企业的创业团队纳入支持范围,解决其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两大瓶颈,同时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盘活首都优势科技资源。首都科技创新券自2014年12月正式实施,截至2016年9月,共有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家单位、577家实验室参与接收创新券;共有73家创新型孵化器、行业协会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创业团队申请创新券提供专业化服务;共有1498家小微企业和80家创业团队与开放实验室合作开展了1694个创新券项目,共计使用创新券9536.5万元2。

  (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蓬勃发展

  截至2015年,中关村拥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约800家,包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5家、通过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57家(2016年底该数量已增长到125家)、信贷专营机构或科技特色支行60家左右、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法人58家、产业联盟167家、开放实验室19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57家、行业协会107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专业化的创业服务。

  在科技孵化领域,北京科技孵化服务业不断升级,从科技孵化器单纯为创业者提供物理空间的1.0时代,升级到为创业者提供融资、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2.0时代,目前又升级到为不同类型创业者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的3.0时代。中关村创业大街汇聚了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等45家创新型孵化器,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00个,其中海归团队和外籍团队长150个,有483个团队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到33.83亿元。2015年3月开始运营的双创服务平台“创业会客厅”首创“政务服务+专业服务”模式,截至2016年8月底,线上线下共接待8846次创业咨询,为2492家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多证联办、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法律、科技金融等政务与专业服务。2015年,全国首家“双创社区”回龙观创新创业社区落户昌平,引入腾讯众创空间、乐邦乐成、优客工场、极创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众创空间与创新型孵化器。

  在科技金融领域,中关村是全球风险投资高地,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非常活跃。根据安永“全球风险投资集聚地排名”,北京及中关村从2009年的第6位跃居至2015年的第2位,仅次于美国加州湾区。2015年,中关村披露的风险投资金额达1020.3亿元,约是上年的3倍,占全国的24.8%;共有约1500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373家新创办企业获得416次融资,如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驭势科技获得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推出系列服务型代步机器人的纳恩博获得了5.2亿元的A轮融资。目前活跃在中关村的天使投资人已超过1万名,占全国的80%3。

  (四)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持续增长

  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长期居于我国各城市之首。2015年,北京研发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138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01%。巨大的创新投入带来了丰硕的创新产出。2015年,北京专利申请量达到15.6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9.4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3.2%和25.9%。来自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到13.3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1.3件,居全国首位;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到近6.4万项,占全国的1/5强。北京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战略,一批企业在全球专利竞争中跻身前列。根据汤姆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报告》,京东方、联想、北汽福田3家中关村企业在不同领域进入全球TOP10榜单。京东方以2900件专利申请量位居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联想以2798件专利申请量位居信息技术领域全球第八;北汽福田以1223件专利申请量位居汽车领域全球第九。

  北京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智能机器人、精准医疗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如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商汤计算机视觉、中航石墨烯、中科院理化所液态金属、百济神州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等,都是能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打破行业固有格局的突破性创新成果,甚至有望成为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颠覆性技术。其中,商汤科技掌握全球领先的计算机视觉算法DeepID,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9.15%;百济神州研发的对免疫抑制性受体PD-1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BGB-A317已通过FDA临床审批,成为我国首个在美国获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生物候选药物。2015年度,由北京地区的高校院所、企业等主持完成的7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占国家奖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30.5%,连续四年超过三成。

  (五)科技新业态与新模式蓬勃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新业态正在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大数据为例,北京发布实施《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致力于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创新中心、应用中心和产业高地。根据DT大数据产业创新研究院(发布《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地图》,北京有520家大数据企业,分布在大数据信息传输、云服务平台、可视化、应用分析、地理信息等各环节、领域,占全国大数据企业数量的43.2%。《2015年中国大数据公司年度排行榜》以大数据源类、大数据技术类、大数据应用类三位一体共37个维度对我国大数据企业进行分析,中关村有38家企业上榜,占入榜企业总数的21.7%;在37个细分领域排名第一的企业中有10家为中关村企业,比如数据交易领域的数据堂公司、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腾云天下、图像智能识别领域的旷视科技、商业WIFI领域的建飞科联等。

  以京东O2O众包、天使汇股权众筹、创新工场众创、百度云众扶为代表的“四众”新模式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四众”新模式的出现,源于“互联网+”对行业组织模式与供应模式的重构。在众包领域,除京东O2O众包外,数据堂、小米、软通动力、京东、58同城等一批中关村企业率先推出了“知识众包”“研发众包”“服务众包”“创意众包”等服务平台,促进大企业和小企业共享资金、共享技术,带动所在行业的要素重组与转型升级。在众筹领域,根据中关村众筹联盟与融360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互联网众筹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截至2015年底,全国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达303家,其中北京有63家平台,占20.8%,其中38家为股权类众筹平台。

  (六)服务全国创新发展的能力日益提升

  北京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与服务全国创新创业浪潮。北京是全国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辐射源,“十二五”以来技术成果交易有一半以上输出到京外地区,流向全部省份的330多个城市,实现了对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是多数省市最大的技术卖方。2015年,北京技术合同交易项数达到72272项,实现成交额3452.6亿元,占全国的35.1%。从技术成果流向看,北京有37447项、占比51.8%的技术成果流向外省市,成交合同额占比则达到54.4%。从细分领域看,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交易标的”的技术合同460项,增长59.7%;成交额20.4亿元,是2014年的3倍4。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在京外布局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11263家,遍布国内所有省级行政区(图3),约为2010年京外分支机构数量的2倍。随着企业在京外加速布局,中关村企业对外辐射收入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中关村281家上市公司实现合并报表营业收入2.3万亿元,其中对外辐射收入约1.7万亿元,占总收入的72.4%,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同时,企业跨区域并购取得新突破。2015年,中关村企业发起的境内京外并购案例252起,约是上年同期的2.4倍,其中来自“双创”活跃地区珠三角(广东)的案例66起、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的案例88起。

  数据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 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及创业者调研报告[R],2016年.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北京地区的开发区加速向外输出品牌、服务与发展模式,在跨区域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当地创新创业。比如中关村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保定共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与廊坊共建固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关村海淀园与秦皇岛共建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廊坊共建亦庄·永清开发区等。清华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启迪控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全国50多个城市建设了127个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其中孵化器73个、科技园30个、科技城24个。

  二、北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

  对标硅谷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和中关村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从企业盈利能力看,2015年中关村全部企业实现净利润2903.5亿元,不及苹果一家企业的净利润(3489.1亿元)。从劳动生产率看,2015年硅谷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为112.6万元/人5,中关村为24.1万元/人,不到硅谷的1/4。从技术引领能力看,中关村企业中,在全球前沿技术领域占据制高点的佼佼者数量偏少。比如普华永道“2016全球软件百强企业”榜单上有25家硅谷企业,中关村没有一家企业入选;美国《机器人商业评论》“2016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家机器人公司”中有10家企业来自硅谷,我国的深圳大疆也入选,但北京和中关村未有企业入选。

  部分新兴业态尚未对经济形成实质性支撑。在推进双创过程中,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但尚未对北京和中关村经济发展形成实质性支撑。比如互联网金融领域,2015年中关村年报统计库中入统的82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中,有一半企业亏损,如天使汇亏损约2千万元。再比如创业服务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约5成中关村创业服务企业尚未实现盈利,包括36氪、厚德科创、金种子创业等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均处于亏损状态,36氪在2015年亏损2亿元;而硅谷的创业服务机构Y-Combinator、WeWork、Rocketspace等均实现盈利,其中WeWork在2015年盈利超过3亿元6。

  支撑双创发展的政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北京的双创政策名目繁多,扶持力度大,但也带来“政出多门”、信息过多、衔接不畅等问题,给企业甄别有用信息、申报合适政策带来较大的难度。调研中,一些创业者、小微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缺少专人跟踪研究政策,即便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政策宣讲会,也不能完全消化、理解政策内涵,加上一些政策申请条件较高、所需资料复杂、申请过程较长等,只能“知难而退”。还有一些支持政策的惠及面较窄,难以落地,有待放宽。比如企业转增股本延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关资质,并在销售额、资产总额、从业人员等方面有严格限制条件,办理过程中争议较多,2014年北京仅有15家企业办理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备案7。

  三、北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北京要继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为首都“瘦身健体”与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不竭动力。北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对全国创新创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北京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比较强,特别是在高端资源方面,集聚能力更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有责任、有义务服务全国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北京在集聚的同时要加强创新的辐射与扩散。技术成果外溢、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总部企业在外埠投资发展等,都是辐射的基本形式。未来要通过北京与外埠省市共建科技成果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服务平台、共建高科技园区等手段,继续引导北京的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创新资源向全国辐射。比如许多省市希望引进北京的“众创空间”资源和创业服务模式,北京应以开放的心态帮助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在首都创新资源辐射过程中,重点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二是完善市域范围的创新创业空间布局。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要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将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但另一方面,北京推进创新创业,又不可避免地会吸引京外创业者向北京、向中关村聚集。这就要求北京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人口尽早达到由增到减的拐点,又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稳妥推进在京有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创新创业者落户,积极完善创新创业空间布局,引导创业人才、团队、平台向郊区县转移。

  三是加强京津冀地区创新创业政策衔接互动。北京作为首都,科技创新领先,人才资源密集,拥有研发机构数量占京津冀区域的70%以上,研发人员数量、R&D经费均占京津冀区域的60%以上。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创新协作在增强,但总体来看,京津冀区域内科学合理的创新协作体系还没有形成、创新资源流动还不是很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整体创新效能的发挥。在新的形势下,京津冀应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北京与周边区域创新创业政策衔接,统筹协调区域内的财政税收、投融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政府采购等普惠性支持政策,研究争取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扩展至京津冀共建试点示范园区,并逐步推广到京津冀区域。

  四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各地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予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比如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办公空间、提供大型共性设备、提供创业辅导与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给予奖励和无偿资助等。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毕竟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应该主要依靠市场来发挥作用、由市场来主导资源配置。特别是随着创新创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必须加快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着眼于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建立便捷商事服务机制等,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要积极转变财政支持方式,财政资金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领域,重点支持尚未形成有效需求的新兴产业以及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并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投资平台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创新创业,实现预期目标后即退出,促进财政资金的循环使用。

  五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条与创新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时,明确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北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站位更高,注重提升国际化水平。从“引进来”说,北京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要放眼全球,集聚全球优秀创业者和创新人才;要吸引国际创业服务资源,支持在京建设国际化创业服务机构、国际产业联盟等;要积极开展技术交易及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引进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技术。从“走出去”说,要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国际化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申请国际知识产权,提升对国际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