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廊坊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7/12/29 00:00:00    阅读:632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廊坊毗邻京津,北连北京城市副中心,南接雄安新区,区位优势独特,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具备与北京开展创新合作的优势条件。未来廊坊应加强与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在推动京津冀区域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有力支撑京津冀建设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一、廊坊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廊坊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其中,廊坊被纳入“四区”之一的“中部核心功能区”,要“重点抓好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承接工作”,同时处于“三轴”中的“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要“打造京津冀地区科技研发转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带”“打造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提出,河北省要依托石保廊地区开展先行先试,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改革的相互衔接和协调,探索系统改革的有效机制、模式和经验。《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固安高新区、亦庄·永清高新区、霸州经济开发区被纳入示范区范围,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路径,加速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

  (二)廊坊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

  在科技型企业方面,2016年,廊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30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76家、高新技术企业192家;在研发机构方面,拥有43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4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在科技人才方面,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9.5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9.44万人,院士5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到15人;在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4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区6家,居全省首位;在创新创业载体方面,建成固安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慧谷•中国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累计达到130万平米,入孵企业和创新团队达到2000个以上。在科技金融方面,设立10支、17亿元科技金融专项基金,带动近100亿元的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为全市科技型企业发展、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廊坊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三)廊坊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廊坊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在电子信息领域,引入了润泽信息港、华为云计算、华夏AMOLED、京东电子商务产业集群、联通华北基地、新奥泛能网等重点项目;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建设了香河机器人产业港,已吸引30余家京津企业入驻,同时集聚了精雕数控机床、维特根集团机械、航天振邦、首钢机电等龙头企业,2015年全市高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4%;在新材料领域,以中安信碳纤维、康得复合材料、碳纤维宝马车体等代表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现代农业领域,拥有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达19家,其中,大厂、固安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9家。

  二、廊坊与京津开展创新合作取得的成就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区域协同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廊坊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与扎实的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成效。

  共建园区取得积极进展。廊坊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合作共建了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总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启动区30平方公里,重点围绕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累计签约入驻企业36家,已有7家开工建设。三河市与北京平谷区共建了京冀通航产业园,目前已吸引50余家通航类研发、运营、制造企业进驻。清华大学与河北省共建了清华廊坊科技园,园区依托清华大学科研、人才等优势资源,立足廊坊,面向京津冀,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多种形式的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底,廊坊与北京共建了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15个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和全国第一家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霸州市与中科院过程所共建了钢木家具技术研究院,大城县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了绝热节能材料研究院等。

  产业对接协作模式逐渐形成。目前产业对接协作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总部-生产基地”模式推进区域产业合作。比如,2014年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将生产环节整体迁移至廊坊生产基地,同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及技术升级,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北京总部则完全进行设备研发,并利用腾退空间建立数控雕刻机床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另一种是跨区域布局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比如,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投资71亿元,在廊坊建设无人机产业化项目,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无人机产业基地和空气动力科技创新基地。

  与中关村企业、京津高校院所对接合作日益紧密。截至2015年底,有200多家中关村企业在廊坊建立了分支机构,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仅从北京引进的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就达500多项。

  三、廊坊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廊坊虽然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与京津的创新合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提升产业层级、打造产业集群、引入高端创新要素、培育技术创新主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配套环境有待完善。2016年廊坊五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249.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2.1%,比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高6个百分点,产业层次仍需提升。目前,廊坊的新兴产业集群配套环境不够完善,虽然拥有14家省级以上园区,但大部分园区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定位及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尚处于企业空间集中阶段,入园项目类型庞杂,相互之间缺乏关联,难以形成集群,也很难吸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大型科研基础设施以及专业服务机构落地,形不成特色化的创新生态系统。由于廊坊的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地缘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导致北京大量的科技成果“蛙跳式”“导弹式”转移至长三角、珠三角。比如为小米提供触摸屏、结构件等手机零配件的12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为深圳企业,而天津、河北一家也没有。

  二是高端要素引入面临诸多困难,制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以人才引入为例,由于廊坊缺乏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且尚未形成便捷的“1小时通勤圈”,受“虹吸效应”影响,面临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双重压力。比如,2013-2015年,河北省高考一本录取率平均仅为9.9%,不到北京(24.4%)、天津(34.8%)的一半,许多高层次人才为子女教育问题,不愿落户廊坊,京津户籍的创新人才就更不愿意迁到廊坊发展。在廊坊某县调研时,几家高科技企业反映,企业每年新招的大学毕业生,两年的流失率高达70%,多数流向京津地区。对标上海市周边的苏州市,廊坊市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比苏州市低10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在吸引人才方面仍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企业研发创新不活跃,动力不足、难度大、路径缺乏。廊坊的研发创新投入不足,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81%,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第七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不活跃,2015年廊坊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为11.9%,分别低于北京和天津20.3个百分点和2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37%,低于全省0.6%的平均水平。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家“小富即安”,缺乏创新意愿和创新精神;有些企业家虽有创新意愿,但缺乏创新能力,找不到创新的路径和渠道,面对创新望而却步。

  四、加快推动廊坊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按照廊坊建设“三区一地”(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功能定位,从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完善创新创业配套环境等方面加快推进廊坊与北京协同创新,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一是聚焦重点合作领域,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依托廊坊经济开发区、香河机器人产业港、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龙河高新区等平台载体,吸引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在廊坊落地转化,同时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共同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集群。以大数据产业为例,廊坊以京东集团北方大数据中心、“中鼎云”数据基地等为依托,重点从大数据存储环节切入,与张北、承德等共同作为河北省大数据产业集中承载地,承接北京的大数据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北京主攻大数据研发和运营管控,重点突破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天津强化大数据设备制造,共同打造从研发、设备制造、数据存储、处理到应用的大数据产业链。

  二是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提升廊坊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自建或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目前廊坊与北京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政策落差过大。以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为例,中关村设立专项资金,从前端开始介入,按照“不超过科技人员现金出资额度的20%(含)给予资金支持”,有利于缓解创业资金压力。廊坊的支持政策在后端(“河北省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对高校科技人员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按新增财政贡献的50%给予财政资金奖励。相比较,中关村政策支持方式更受科技人员欢迎。廊坊应借鉴中关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类中关村”政策环境。

  三是强化区域协调创新的软硬支撑条件打造,完善创新创业配套环境。软环境方面,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专业合作,加快培育和引入一批技术转移、技术交易、专业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廊坊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硬环境方面,加快推进平谷线(三河段)、京霸、京唐、廊涿固保、城际铁路联络线(廊坊至新机场S6)等建设,尽早形成与北京“1小时通勤圈”;积极引导北京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建分校、分院等方式落户,提高廊坊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支持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等共建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公租房、自住型商品房等政策性住房建设,并优先配租或配售给创新人才。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