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关村园区链的思路
发表时间:2017/12/29 00:00:00    阅读:621

  一、中关村园区链的设想

  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北京聚合产业、人才、技术、资本、孵化等全要素资源和高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引领全市“高精尖”产业以及全国高科技园区发展,但却存在分散化、同质化、低端化、差距化发展的问题。《关于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示区组发﹝2016﹞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优化构建“一区多园、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如何实现带动辐射区域转型升级,发挥对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对全国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则需要一个“链”。园区链即园区之间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平台和机制,从而促进园区之间信息交流互动、创新要素聚集、资源共享、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产业上下游高效衔接、互利共赢,带动园区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

  二、构建中关村园区链的思路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在“新常态”下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跨区域的园区链,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则中关村科技园区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园区链,充分利用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作用,实现园区高端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针对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构建中关村园区链,本文从以下几点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或者思路。

  (一)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而中关村作为全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建成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需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作用,则其发展须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为此,要加强园区摸底工作,了解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真实现状及需求,从而促进园区朝着“高精尖”产业业态、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方向发展。

  一是对于原有园区及项目,要进一步做好摸底梳理工作,对于需要存量改造以及转型升级的园区,做好园区疏解以及腾退空间二次开发工作,优先用于保障首都功能、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促进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发展高端产业,避免腾退空间再次成为资源、人口甚至低端产业再次聚集的场所,促进原有产业升级转型。二是不断完善工业和科研用地项目联审工作制度。对于新建园区及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园区规划以及招标相关政策措施,发挥首都高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严格按照是否符合园区发展定位、是否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以及是否符合“高精尖”产业业态等指标为判断标准,对入园项目的产业投入、投资强度、企业环保、能耗、产出、效益等方面做好评估审核;在土地供应过程中,必须做好审核工作,杜绝土地出让后使用性质的改变或闲置。

  (二)重视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激发园区创新力

  各园区多以发展成熟的大企业为重点,再加上中关村地价的攀升,而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融资渠道狭窄、信息渠道少,使得中小企业在园区发展方面存在很大障碍。吸引大企业入驻短期内能较快带动园区经济发展,但引入成本较高、数量有限,并且一些企业只是对现有技术的规模化生产,创新力度不强,而中小企业积极性、创新性较强,发展潜力较大。

  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其成长过程的关键环节给予一定支持,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将会积极发挥其强大的创新性,带动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园区要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为企业搭建开放性的创业孵化平台以及科技融资平台,在企业发展初期提供工商注册、法律咨询、政策宣讲、大数据、运营指导、投融资等服务;二是利用园区原有资源,加强园区内企业的对接交流,促进新成果在园区内展示交流,形成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三是企业要积极发挥创新作用,最大化利用园区资源服务企业发展。

  (三)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实现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部分园区内由于产业发展方向分散,企业横向和纵向的关联度均较弱,多头分向发展分散园区资源,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些园区总体经济规模较小,没有明显的核心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缺乏集群效应,综合竞争力不强。

  一是明确现有园区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定产业、定方向的招商,创造适宜以此为中心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二是根据主导产业对意向入驻园区的企业和项目进行筛选,全力引进产业链条长、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项目,选精择优;三是吸引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园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联动发展生态链条,带动园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四)完善园区管理制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园区建设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决策主体较为单一,而园区之间又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协调机制,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职能发挥不充分,总体的规划调控引导作用不强;此外,由于缺乏来自市场主体分散化的决策的影响,抑制分园之间的资源流动和分享,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园区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园区开放、共享、协同发展。

  一是强调并发挥中关村管委会的统筹协调职能,在园区定位、规划、项目落地等方面做好统筹工作,及时提供政策指导,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二是各园要不断完善园区管理制度,制定符合本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完善服务设施,促进园区向智慧生态、产城融合方向发展;三是鼓励和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尤其是“众创空间”类的机构按照“空间+服务+资本”的综合服务模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鼓励以人为本的创新社区建设,发挥民营企业创新性、积极性,优化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并积极与其他园区进行交流对接,为园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搭建园区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提升园区品质

  在《指导意见》中,结合各区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对各分园产业发展定位进行了统筹布局,但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园区发展存在同质化,功能定位分工不明确问题,致使分园竞争多于协作:园区之间开展低价与优惠政策等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园区利益受损;有限的资源多园区分散,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优势。

  一是要按积极落实《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产业对接服务、重大项目综合评价和统筹落地机制、规划调控引导机制、存量空间盘活利用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智慧生态园区建设标准控制机制、园区建设市区共同责任机制等促进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七项工作机制;二是鼓励园区开发建设公司以扩大自持物业面积、厂房楼宇代建、土地入股、先租后卖等方式获得产业载体,支持特色园区联合高校院所、领军企业、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主体搭建技术研发中试、检验测试、展览展示和商业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园区产业承接能力,提高融资和多元化运营能力;三是支持搭建通过园区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等方式服务园区内外企业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鼓励园区组织园区内外企业、产业、项目在开发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对接交流活动,提升园区品质和服务水平。

  (六)建立园区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信息渠道下沉分享

  中关村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园区近150余个,关于每个园区在建设、规划、运营、定位以及发展情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梳理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工作,信息的不通畅,各分园管委会以及分园内的各种特色园在建设规划发展中做好顶层规划是艰难的,导致定位低端、资源浪费、园区发展同质化,也不利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因此建立中关村管委会以及分园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对于构建园区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促使园区积极主动的分享信息,反馈信息,形成交流互动的良好体系,同时做好梳理和统筹信息,据信息研究制定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研究,并将有利于园区协同发展的信息及案例分享下沉到各特色园区,引导园区特色化、协同化发展。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