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需要在全局高度把握好四个关系和统筹好三个层次
发表时间:2020/04/30 00:00:00    阅读:328

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是构建首都“一核两翼”大格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环。从全局高度把握好核心与外围、整体与重点、政府与市场、约束与激励四个关系,统筹好体制机制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协同发展三个层面,对于进一步深化两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握好协同发展的四个关系

一是核心与外围的共生关系。首先,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离不开廊坊北三县。城市副中心在北京未来城市战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大量周边人口、高端产业等资源要素聚集。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尤其是提高北三县的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在更大空间尺度上超前谋划和统筹布局城市副中心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等配套功能,能够有效分散城市副中心资源和功能集聚压力,遏制“大城市病”的发生。其次,北三县未来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副中心。总体上看,北三县现阶段产业发展层次、公共服务水平、生态治理能力等远不能满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城市副中心、服务城市副中心,围绕城市副中心的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功能建设,有针对性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将为北三县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筹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是推动区域发展时必须正确处理的一对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就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而言,推动两地协同发展涉及到功能分工、生态管控、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交通系统、社会治理等多领域的协调推进与互动耦合,没有整体推进,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整体推进不是齐头并进,一定时期或者阶段内,资源的有限性很难保障两地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的要求,而且两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结合两地的实际情况有聚焦、有侧重地补齐短板,逐步形成推动协同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是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关系。推动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协同发展,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古典经济学经典理论表明,市场是配置要素资源最为有效的形式,市场有利于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2][3]。但市场也存在固有缺陷,比如生态公地悲剧、社会保障缺位、市场调节失灵等问题。因此,推动两地协同发展,必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关系。两地政府要牢固树立“市场在配置资源要素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完善有利于市场体系高效发挥的体制机制。市场能够解决的,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强化行政监督监管,充分利用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技术、资本、人力等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要强化协同发展的战略管理,如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等,积极补齐协同发展中的短板或不足。

四是激励引导和约束监管的共振关系。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肯尼·布兰查德[4]曾指出:“目标始发行动,而激励与约束维持行动。”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既包含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利益协同,也包含维护区域社会和谐安定、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协同,激励引导和约束监管是达成协同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因此,推动两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激励引导和约束监管的运作机制,明确各方主体的利益、责任与义务,形成目标管理的驱动内核。激励引导方面,可通过税收、价格、财政、金融信贷、行政考核等工具方法,加强对干部群体、市场主体等的激励引导。约束监管方面,重点聚焦行政、产业、生态等方面,预防腐败滋生、产品质量、公地悲剧等协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激励引导与约束监管共振,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地协同发展大格局的形成。

二、统筹好协同发展的三个层次

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是一项涉及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好其战略驱动的不同层次,进一步释放更大的协同动力。

第一个层次:以规划引领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筑两地协同发展顶层框架和执行体系。

规划引领和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两地协同发展的前提,也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首先,规划是指导两地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法定蓝图,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现阶段要紧密围绕交通一体化、生态共治、产业融合、社会协同治理等,加快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的目标要求,做好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相关专项规划的对接,构建“多规合一”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其次,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分权自治”不同,实行的是网络状金字塔型行政管理体制[5],行政层级化和区域化特征明显。因此,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必须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聚焦规划执行、空间开发、生态管控、投资建设、社会协同治理、产业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与突破。需要注意的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全局性眼光、系统性思维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逐步向纵深推进。

第二个层次: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化手段,加快构筑人力、资本、技术、资质、产权、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

如果说规划引领和体制机制创新是为了理顺两地协同发展的生产关系,那么构筑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就是解决好两地协同发展的生产资料保障和利用问题。现阶段,两地部分要素流动不畅,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两地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问题,使得资质、产权、数据等要素跨区域流动仍面临一定困难,这一问题随着两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纵深推进会逐步解决;二是由于北三县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等方面,与城市副中心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使得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关键要素难以向北三县转移。

因此,构筑两地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补齐北三县的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协同发展短板。在这一过程中,两地政府必须要做好引导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破除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玻璃门”“弹簧门”,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质量,加快形成两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有序转移的良好环境。

第三个层次:推动以产业协同为核心的服务链、创新链、价值链等跨区域深度融合,加快构建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产业协同、宽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构建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现阶段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阻力,除了受到前面两个层次的递延影响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地自身发展起来的产业整体层次较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并不扎实;二是两地产业体系彼此孤立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产业协同发展的条件较为脆弱;三是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性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扩散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北三县又不具备吸引相关功能性产业的优势条件,想要融入城市副中心产业体系也面临较大挑战。

未来,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产业协同发展,不仅需要历史耐心,更需要两地上级政府部门有意识地推动,促进跨区域服务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深入融合。北京方面,要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部分适宜的产业资源向北三县转移,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加强产业创新合作,共同探索制定相关产业的突破政策。河北方面,要在北三县土地政策创新、部分行政职能下放、相关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推动北三县积极承接北京及城市副中心相关产业转移和项目落地。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