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04/30 16:30:21    阅读:201

“特色小镇”概念由浙江省省长李强于2014年首次提出。李强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写道:“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李强这份独具新意的“造镇计划”引起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关注,并提出要积极推广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鼓励各地学习,于是全国各地刮起了一阵阵特色小镇建设的浪潮。 

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概念,也有别于产业园区规划,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性空间发展平台,是集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特色小镇的 “特”,主要体现在由产业、历史、环境、功能及形态等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独特之处。而特色小镇的“小”,指的是在有限制的范围内,打造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空间,并体现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一般来说,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会控制在 1-3 万平方公里以内,聚集人口在 1-3 万左右,且不受原有行政区划局限的“小”地方。

特色小镇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同于建制镇,特色小镇凭着某种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吸引了特定产业的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生活区域和创客空间。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计划到 2020 年培育 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

(一)数量规模

2016 年 10 月 14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认定 127 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并公布特色小镇名单。同时,还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以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

2017 年 8 月 28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改委和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 276 个中国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目前全国由国家公布认可的特色小镇共 403 个。

自各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提出到 2020 年培育 1000 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后,特色小镇就成为了各路资本争抢的大蛋糕,并迅速将特色小镇推向万亿级的投资新风口。根据各省市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来看,预计到 2020 年全国建设特色小镇总计 2468 个左右,投资规模达到 6.67 万亿元。大部分省份将小镇的建设时间划定为3-5年,其中共有15个省份将时间限定在十三五期间完成百镇计划,与国家千镇培育计划时间保持同步。各省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各省市特色小镇建设数量规划

省(市区)

特色小镇规划数量

投资金额

规划年份

省(市区)

特色小镇规划数量

投资金额

规划年份

北京

42

2100

2020年

湖北

50

1500

3-5年

天津

20

1000

2020年

湖南

100

3000

2020年

河北

100

5000

3-5年

广东

100

5000

2020年

山西

40

1200

3-5年

广西

100

1000

2018年

内蒙古

48

480

2020年

海南

100

5000

2020年

辽宁

50

1000

2020年

重庆

30

300

十三五

吉林

80

1600

2020年

四川

200

2000

2020年

黑龙江

100

2000

2020年

贵州

100

1000

2020年

上海

40

2000

2020年

云南

200

2000

十三五

江苏

100

5000

3-5年

西藏

100

1000

2020年

浙江

100

5000

3年

陕西

100

1000

2020年

安徽

80

2400

2020年

甘肃

18

180

2018年

福建

100

5000

2020年

青海

20

200

2020年

江西

60

1800

2020年

宁夏

40

400

3-5年

山东

100

5000

2020年

新疆

100

1000

3-5年

河南

50

1500

3-5年





(二)国家主要鼓励支持政策概况

自从2014年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发展,中央从2016年开始就将特色小镇创建列为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各部委、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特色小镇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全面推广阶段。

从现有政策来看,我国政府主要从财税、土地、金融等三个方面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特色小镇发展:(1)土地方面: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如期完成的按比例给予奖励,对未达成的加倍扣减;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研、健康养老、工业旅游、文创空间、现代服务业、互联网+新业态的,可实行5年的原类型过渡期政策,期满后可按新用途变更;(2)财税方面:包括一般3-5年的财政返、资金奖励(有的按年给,累计三年;有的一次性给予奖励,规模200-500万元不等)和贴息扶持三种;(3)金融方面:支持产业投资发展基金、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设立,鼓励采取TOT、BOT等PPP项目融资模式等。2014年以来,我国特色小镇相关支持政策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2014年以来中国特色小镇建设主要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文件名

政策要点总结

2014.8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015.11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

提出要全面改善消费环境,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的作用,提升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规划建设特色小镇。

2016.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

2016.8

《住建部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省候选出近五年无重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的优秀特色小镇,并对其进行复查和现场抽查,最后进行认定公布。

2016.1

《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第一次明确了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提出绿色引领,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并表示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

2016.12

《国务院关于印
  发“十三五”旅游业发
  展规划的通知》

为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需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提出结合低空空域开放试点,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景区、城镇开展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多种形式的低空旅游。开发连接旅游景区、运动基地、特色小镇的低空旅游线路。

2016.12

《关于实施“千企
  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
  色小(城)镇建设的通
  知》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美丽特色小(城)镇为目标,以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城)镇建设运营模式为方向,加强政企银合作,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快城镇功能提升。

2017.3

《全国特
  色小镇培训会》

指出小城镇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及城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建设可使国家建设更有中国特色、更显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小城镇发展滞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大力度,积极推进。

2017.7

《住房建设部关于
  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
  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

提出各地要坚持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明确指出要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2017.12

《关于规范推
  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
  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地区应循序渐进发展“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各地区要综合考虑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吸纳就业和常住人口规模,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

2018.4

《关于实施
  2018 年推进新型城镇
  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
  知》

对已公布的两批403 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 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调整优化特色小镇实施方案、创建数量和配套政策。

2018.8

《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

加快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产业分布情况

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从产业类型来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等,其中,以旅游类数量居多,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实际建设中,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都占据了特色小镇的半壁江山。其次是农业发展型和工业发展型。在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 68 个小镇上榜,占比达 54%;其次是农业特色小镇,共有 17个小镇上榜,占比达 13%。

这主要是由于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能更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所以,国家可能更支持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另外,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农业大国,但是很多地方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农村闲置资产没有得到合理开发,所以能够深入挖掘、保护中国文化的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以及能够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农村闲置资产的农业特色小镇将会是国家重点鼓励的对象,也可能更容易申报成功。

(四)区域分布情况

   从国家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名单来看,第一批有127 个,分布于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量最多的浙江省,入选了 8 个,其次是江苏省、山东省和四川省,分别为 7 个;数量最少的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为 2 个和 1 个;大部分省份为 3-4 个。127 个特色小镇中有 87 个镇是国家级重点镇,35个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组织评选),24 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33 个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保部组织评选)。第二批276 个小镇分布于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量最多的是浙江、江苏和山东三省,分别入选了 15 个,其次是广东和四川两省,分别为 14 个和 13 个;数量最少的天津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为 3 个;大部分省份为 5-10 个左右。一般入选数量的多少与这些省份特色小镇培育开展的力度和成效有关。

二、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定位不准,易入概念误区

2020 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点,特色小镇作为兼顾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型城镇化方案,肩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但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时间短,目前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定位并不准确,小镇建设业态百出。有些地区把特色小镇等同于一般的小城镇建设,在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内推进建设。有些地区则把特色小镇与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或者企业运动的综合体项目混为一谈,只注重单一功能,而忽视了特色小镇的综合功能。这些做法,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违背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很难实现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从目前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来看,定位不准,概念把握不清,小镇建设容易陷入认识误区:第一,误将特色小镇理解为政府主导。特色小镇建设绝不是单纯的行政行为,而是由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建设;第二,误将特色小镇解读为新的人为造城。从国内外经验看,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基础在于具备良好的制度、生态、法治、人文、商务等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绝非简单的人为造城;第三,误将特色小镇理解为简单的规模扩张。特色小镇建设并非简单的土地面积和产业规模的扩展,而是在不扩张或者只有较少空间扩张的情况下,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品质提升、产业升级、特色增强以及规模增加。

(二)简单复制加粗放经营,小镇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随着特色旅游小镇的火热发展,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油泼面等让人感觉审美疲劳。一些地区简单模仿,照搬照抄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经验,但是很多都是生搬硬套学形不学魂,导致特色小镇项目同质化问题渐渐显现。比如,很多小镇以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为主题,但是其内容基本雷同,其拥有的资源优势并未在其形态和功能中得到体现。另外,许多小镇自身特色挖掘不足,一个规划设计方案多次复制且缺乏创新,在产业特色、建筑风格和小镇整体风貌上没有体现地区的差异性,没有充分利用具备的资源禀赋,导致其特色不鲜明,既浪费资源又会丧失发展机遇,从而使小镇失去生命力,难以走远。

(三)房企过度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地产化问题突出

自从2016 年三部委决定计划到 2020 年培育 1000 个特色小镇以来,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特色小镇领域抢食这块大蛋糕,尤其是房企。目前全国计划建设特色小镇的总量已经多达四五千个。一些地方存在着借特色小镇之名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现象。有些房地产企业借助“特色小镇”概念推动产业地产,来获取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资源支持。很多房地产企业以特色小镇之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圈地获取土地收入,导致小镇内房地产占比过高,产业及相关配套明确不足,“假小镇真地产”现象频出。放任房地产圈地小镇,很容易形成一批新的房地产诉求,给政府带来维护和社会治理的负担。

由于小镇居民和外来游客,在小镇都有居住需求,所以建设特色小镇想要完全拒绝房地产也不太现实。但如果过度房地产化,特色小镇不仅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变成“地产小镇”,而且很容易拉高小镇地价,影响其他产业发展。所以必须严控小镇地产化,才能确保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四)市场化不足,影响和制约小镇发展

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倾向过于明显,不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在融资方面,政府投资比例不高,过多依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从目前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来看,各地方政府不仅在投融资方面给企业背书,还包揽了很多本该企业承担的职责,这可能会导致小镇难以长期可持续运营,甚至出现空镇现象。在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市场竞争力弱、高端产业支撑少、招商引资难度大、高端人才缺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政府举债投入过大,导致财政风险较大,不利于小镇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因为具有产业、历史、环境、功能及形态等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独特之处,所以单用钱和行政手段是造不出来的。一些地区抱着借钱赚政绩,欠债下任还的心态,大量举债建设特色小镇,导致政府配套投入资金规模大大超出当地县级财政的收入,加之各地区盲目攀比投资规模,或为了考核任务,对政府债务缺乏统筹,对偿债资金来源缺乏考虑,不顾及本地财政实力,放大地方财政报表,这些做法无疑会大大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风险,无法保证建设起来的小镇后期建设正常运营,无法保证小镇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方向将更加清晰

    战略发展方向的选择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特色小镇的产品线已逐渐明朗,具备行业前瞻性的开发商已纷纷布局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目的就是为了抢先特色小镇发展高地。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及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分析,无论未来小镇开发主体如何变化,特色小镇将围绕以下几个最有前景的产业方向进行突破:(1)以康养为主要产业的康养特色小镇;(2)以教育为主要产业的教育特色小镇;(3)以体育运动为主要产业的体育特色小镇;(4)以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田园特色小镇;(5)以文化旅游为主要产业的特色旅游小镇;(6)以高科技研发为主要产业的特色科技小镇。也就是,特色小镇未来将围绕健康、教育、旅游、体育、文化、农业、高科技等几个主要产业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2022年冬奥会即将到来,以冰雪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冰雪小镇将会是这几年备受关注的发展领域之一。

(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规划建设路线将更加明确

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根本立足点在市场化运作。市场化是特色小镇良性运行的成功之路。特色小镇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通过市场化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构建有效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只有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让小镇发展遵循优胜劣汰,才能保证小镇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做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集约化将成为发展特色小镇强有力的支撑

    成本控制加效率提高将会是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突出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化,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来不断培育并形成适合小镇自身发展高水平产业生态,不但能够凝聚人气,而且能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等等,从而让适合特色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打造成真正“特而强”,不断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因此,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将成为小镇乃至当地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四)“旅游+”复合业态将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特征

    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在国家发布的两批国家特色小镇名单里面,文旅类小镇更是占据了大比例名额。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各个业态特色小镇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无论是科技小镇、历史文化型小镇、体育小镇、康养小镇等都需要加入旅游产业支撑来促进小镇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不断扩大,“旅游+”复合型特色小镇将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特征。

(五)PPP合作模式将成为小镇建设选择的主要融资模式

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因此适合的融资模式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来说十分关键。目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未来将被更多项目选择,呈现上升趋势。

PPP融资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减轻财政压力,开拓融资渠道;第二,降低和分散风险。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相应的合约,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责任进行明确界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管控相应风险,降低和分散风险,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第三,有利于政策导向。政府为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多方面落实相关政策,提供优惠条件,解决好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问题;第四,实现投资回报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特色小镇是一个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未来产生的价值,可以满足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要求。同时,对政府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PPP 融资是解决政府高负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种模式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解决公共服务领域供应效率低及民间资本进入难的双重问题,也是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发展混合经济所有制一系列重要改革的良好载体。由此,PPP 融资模式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将成为未来特色小镇建设主要的融资模式。

四、推动我国特色小镇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特色产业,鼓励打造特色品牌

特色小镇想要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其独特的产业支撑,并且能够以创新为支点,为小镇建设不断注入新动力。在全域旅游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小镇联系更多的旅游资源,满足旅客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需求,为小镇发展注入旅游产业支持,不断拉长产业链,才能做到真正的产业集聚。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要科学选择、合理规划、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辐射,不断强化特色产业,最终提升到特色产业品牌的发展路径,打造一批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品牌,小镇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越走越好。

(二)建立完善的评选、复合及退出机制,严控小镇建设房地产化

目前,房企过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假小镇真地产”现象频出。这些房地产企业都以特色小镇之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使得小镇内房地产占比过高,产业及相关配套明显不足。放任房地产圈地小镇,很容易形成一批新的房地产诉求,给政府带来维护和社会治理的负担。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相关机制,防止开发商将小镇建设地产化:首先,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即从土地供给环节控制房地产过度开发;其次,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止房地产开发混入其他产业。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弥补和完善相关政策,防止一些地方打擦边球和钻漏洞。

除了“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对产业重点把关”外,还应努力做到相关信息公开化。每个建设特色小镇的地方,有必要详细公开规划信息、招商信息、产业信息、运营信息等,以便社会监督。尤其要把好特色小镇评选关。只有严把初选、复核关,才能把“地产小镇”挡在门外。

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已经进入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特色小镇,必然会继续发展,但是不排除某些小镇获得特色小镇称号后,转向房地产开发,以便获得更多土地财政收入。为防止特色小镇变质,还需要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即定期明察暗访,凡不符合特色小镇标准或者表现出地产化倾向的,应踢出名单并取消称号。

(三)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工作,坚持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遵循“优胜劣汰”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进一步彰显特色小镇活力,必须以市场化的手段,从容有序地推进,才能使特色小镇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市场化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转变政府主导的习惯性思维。只有这样,那些优秀的产业和特色小镇才能从“大浪淘沙”的市场化竞争中产生,才能更进一步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已经创建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来看,运作良好的都是市场化操作较好的小镇。如嘉善的巧克力甜蜜小镇、常山的赏石小镇等,这些小镇依托企业投资,形成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拉长产业链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具有自己的特色,实现收益上的“乘数效应”。

所以建设特色小镇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而政府部门需要做的是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发挥好引导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长期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慢工出细活,做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争取建设一批,成熟一批,发展一批,遵循“优胜劣汰”原则,才能让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城融合,做强特色小镇

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做好项目的谋划、争取及推进工作,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  

特色小镇发展要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建立健全鼓励企业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有效投资的体制机制,并辅之以配套的产业基金或融资平台,加大特色小镇建设金融扶持政策力度,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扩大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来源。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强化历史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筑巢引凤”的激励机制和“腾笼换鸟”的倒逼机制,特别是要坚持“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撒得开”四项标准来推进招商引资,通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户,推动产城融合,做强特色小镇。

另外,各地区还应注重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资金雄厚、投资经验丰富的单位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尽可能避免政府因为举债建设进而加重财务负担。县级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 100%的风险预警地区,不得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立项建设。做到科学规划,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等,把握好特色小镇的本质特征,才能吸引更多人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进一步带动特色小镇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五)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小镇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一般的用地粗放,居住、服务等功能不够完善的各类产业园区不同,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更多地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为导向。一个小镇是个完整的系统,从功能上说,一个特色小镇应具有一定的集聚度及和谐度,讲求综合产业建设、社区居住和生活服务等空间上的功能,而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功能之间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特色性的产业支撑,其经济开放性和生产效率较高并且能和周边产业或者自身形成一定长度的产业链,且能够顺应国家号召,以绿色低碳型产业为主,是特色小镇能够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特色小镇应围绕发展目标,不断的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与其发展目标相适应,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引进制度,同时建立能够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政府和企业、群众共同努力、积极配合、统筹谋划,所以政府应该组建专门的领导团队,适时加大项目推进,妥善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尤其是用地问题,做好建设用地的收储工作,满足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资金最大程度向特色小镇聚集,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好小镇建设的统筹规划工作。

(六)重视互联网对接,做好平台化建设,促进小镇建设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几乎所有行业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包括大多数传统行业。“互联网+”的思想已经在各个行业内广泛传播,当然,特色小镇建设也不例外。

所以,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重视互联网对接,在小镇建设中积极融入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智慧化改造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发展形式,使得小镇建设的各项工作更加高效率和高效益。

在与互联网对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平台化建设,促进小镇建设的全面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以金融服务、研发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创业服务及信息服务等多项服务为导向,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政策、资本、商业、产业的有机融合,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快速、高效、健康、全面的发展。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