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区产业集聚化发展策略研究跃
发表时间:2020/04/30 16:37:10    阅读:378

产业集聚是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区的关键要素,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更是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关村特色园区逐步探索出一条从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到生态聚合、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和高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

一、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区的产业分布

中关村示范区以特色园区为突破口,加快培育了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高端产业集群,产业发展也从最初的单一电子产业,逐渐发展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以及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约200个大大小小的特色产业园区,一个较为完整的高精尖产业结构正在逐步显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淀园、朝阳园、石景山园等。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海淀园、朝阳园、石景山园等,代表性园区如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等。

医药健康产业主要分布在海淀园、昌平园、大兴园、亦庄园等。以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医疗服务业为主的医药健康领域主要分布在海淀园、昌平园、大兴园、亦庄园等,代表性园区如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医疗产业园、中关村高端医疗器械园、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等。

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丰台园、昌平园、亦庄园、房山园、顺义园、怀柔园等。以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和围绕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关键战略材料集群发展、先进基础材料辐射带动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丰台园、昌平园、亦庄园、房山园、顺义园、怀柔园等,代表性园区如龙域中心硬科技产业园、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中航国际产业园等。

二、特色园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区蓬勃发展,但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多数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领域多元化,特色不突出。除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中关村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园区之外,多数园区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链。

二是园区高端化发展不足。园区整体产出效益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经济带动效应不明显。高精尖产业、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以及领军人才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园区及个别平原地区新城的少数园区中,多数园区未能有效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实现高端化发展。

三是园区同质化发展严重。园区之间缺少平台合作、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对接机制,相对独立封闭,同质化发展严重,特色不鲜明,未能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三、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上述产业分布特征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推动特色园区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角度,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强化园区产业定位

中关村示范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特色园区是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迫切要求特色园区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明确产业定位,构建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在促进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上有大作为。

一是聚焦高精尖产业。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十大高精尖产业和中关村示范区“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领域,结合特色园区所处分园的产业定位,根据园区功能定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研究确定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和细分方向,明确1-2个主导产业,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在园区发展过程中,要以园区特色发展战略为导向,主动腾退不符合产业定位要求或首都战略定位的企业,不断注入新的高端创新资源,实现园区发展的自我更新和内生增长。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与准入管理。根据园区空间规模、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发掘特色优势,对处于中心城区、副中心和平原地区新城、生态涵养区的特色园区开展分类指导,明确其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引导特色创新要素功能集聚,完善产业生态,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结合各园区要素资源条件,从投资强度、地均产出、人均产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方面,设定差异化的项目准入标准,加强产业项目准入管理,促进各园区高精尖产业项目高起点、高质量发展。

三是完善特色园区评价体系。结合特色园区应具备的几大关键要素,创新特色园区培育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从特色产业集聚、空间承载条件、运营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产出规模效益以及服务配套水平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应的特色园区评价指标。搭建特色园区统计监测工作平台,整合特色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及服务平台各种资源,形成对特色园区创新发展的稳定、高效、规范的动态监测,引导园区提高产业质量效益与运营服务能力。

(二)集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

综合我们特色园区专项工作中的持续跟踪调研发现,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区在功能分布上以孵化服务、专业化和加速服务以及产业规模化发展为主。园区的功能不同,其服务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特色园区结合自身功能定位,针对性地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实现集聚发展和特色发展。同时,引进企业或产业项目的过程中,需考虑园区目前企业入驻情况,加速集聚同一产业领域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一是培育优质初创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优秀初创企业,结合“中关村金种子工程”等相关政策,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可持续的初创型科技企业,主动跟踪和提供服务,为优质初创企业提供空间拓展与选址、项目推介与融资、创业辅导与培训、交流沟通与合作等专业化服务,促进优秀创业项目和团队落地园区。

二是支持独角兽、隐形冠军等高科技企业发展。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为优质独角兽企业定制“一对一”扶持措施,提供上市融资、高端链接、品牌创造支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发现并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一流水平的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培育世界一流的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世界一流领军企业,支持国际顶级、行业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园区新建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特色化服务能力

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区发展参差不齐,仅有少数园区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功能多元,并搭建了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创新发展需求。多数园区高端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缺乏,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产业特色化发展缺少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支撑。

一是强化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介体系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在园区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助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立创新型企业服务工作机制,主动跟踪和精准服务创新型企业需求,研究解决其发展需求和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完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着力搭建研发孵化、技术中试、检验测试、知识产权以及市场和供应链资源对接等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强化对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的有序引导,建设一批具备原创技术团队孵化、前沿技术企业加速、硬科技产业培育功能的专业化众创空间、硬科技孵化器等新型孵化机构,为前沿硬科技孵化提供高端、定制化和具有专业特色的精益服务。

(四)推进园区间的横向交流合作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区空间分布不均,中心城区、平原地区新城和远郊发展差异大的问题,应鼓励各特色园区之间加强合作与对接,从而形成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园区链,促进资源流动,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统筹协同发展。

一是加强园区运营主体间的沟通对接。建立完善园区协作机制,推动中心城区发展成效突出、产业特色明显、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活跃的特色园区向平原地区新城和远郊地区的特色园区延伸“双创”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对接、品牌输出和资本合作等方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创新运营模式,完善服务配套,从而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上下游高效衔接、互利共赢。

二是推进园区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园区围绕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资源对接、市场推广应用等不同主题,面向园区内外企业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大赛、论坛、展示等活动,开展充分交流合作,促进园区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