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0/04/30 17:23:13    阅读:708

随着国际竞争态势的不断升级,湾区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以纽约、东京、旧金山为典型代表,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湾区经济增长极,为更好地提升粤港澳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湾区的经济发展。目前粤港澳湾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有很多问题,只有迎难而上,解决好这些难题,中国湾区经济活力才会进一步释放,湾区国际地位才会进一步加强。

一、  国外湾区产业发展状况

(一)      纽约湾区

纽约湾区又称“金融湾区”,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的31个县联合组成,面积达33484平方公里,围绕世界金融核心枢纽的发展方向,纽约湾区重点发展符合湾区功能定位的相关产业如金融、航运、计算机。纽约湾区金融业非常发达,湾内集聚了大量金融、证券等业界精英,如纽约曼哈顿CBD集聚了众多全球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总部,曼哈顿核心区华尔街有2900多家金融和外贸机构,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均设立于此。纽约湾区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和西北部的新泽西州制造业发达,康涅狄格州在金属制造、电子及塑料工艺等方面处于技术领先水平,制药业则是新泽西州的优势产业,有20多家世界级制药企业总部设在新泽西州,如强生、默克等知名大公司。依托天然深水港——纽约港,纽约、新泽西等港口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为加强纽约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湾区轨道交通、中央车站等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交通一小时经济圈,加强了各城市的紧密协作和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此外,纽约湾区通过港口群和航空线辐射到全国各地,从而带动湾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又称“科技湾区”,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围绕全球高新科技研发中心的发展定位,旧金山湾区形成了以硅谷为核心的电子、软件、信息科技、互联网产业和以奥克兰等港口城市为核心的造船、化工、生物医药等临港产业。湾区各城市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如处于湾区核心地带的硅谷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苹果、英特尔、惠普、思科、朗讯、英伟达等高科技企业为典型代表,而处于外围的圣何塞市和奥克兰分别为硅谷提供辅助服务,前者依托风险投资产业和高等教育产业为硅谷输送资金和人才,后者则凭借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为硅谷输送各种原材料、中间品以及产品输出服务。为破除行政区划分割,旧金山湾区先后成立了多家湾区保护委员会共同管理湾区环境如大都会交通委员会、美国联邦环保局(EPA)等。湾区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0余所著名科技研究型学府,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科技人才。

(三)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有“产业湾区”之称,主要产业为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物流。湾内有两大工业带,以银座为辐射点,分别是向东发展的京叶工业带和向西发展的京滨工业带,京滨、京叶工业带是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带,截至2011年,湾内已经聚集了65000个制造业企业,如日产汽车、丰田汽车、索尼、佳能、NEC、资生堂、软银等世界级跨国企业总部。为打造日本核心临港工业带,湾区形成了以有色冶金、钢铁、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为主的工业产业带和以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商业娱乐设施等为主的金融消费中心。为加强湾区城市分工协作、链接国际资源,东京湾区横滨港、东京港等六大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机场实现无缝对接,便利了湾区和国际资源的双向流动。湾内新十线、地铁等轨道交通线的紧密布局促进了湾内各城市紧密协作,增强了湾区对资源配置的掌控力。日本政府还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湾内各城市良性竞争,并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协作平台,为湾内著名学府提供大量经费支持。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17年粤港澳湾区土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0万,拥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全球十大港口。湾内各城市发展梯度差异明显,具有湾区经济竞争的成本优势与竞争优势。由于地处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战略要冲,粤港澳湾区发展极具战略价值和发展前景。目前粤港澳湾区作为湾区新军,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产业规模结构有待调整。湾区产业人均总量较小且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充分。从规模总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为1.5万亿美元,高于旧金山湾区(1.8),低于纽约湾区(1.7)和东京湾区(1.8),但从人均规模总量上看,粤港澳湾区人均GDP为2.2万美元/人,低于东京湾区(4.2)、纽约湾区(8.5)和旧金山湾区(10.8)。产业结构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仅为65.6%,远低于东京湾区(82.3%),旧金山湾区(82.8%)和纽约湾区(89.4%)。

二是湾区创新能力不足。湾区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技术合同项目总量较少,技术吸纳输出能力偏弱,PCT国际专利每万人口受理量偏低。据火炬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技术合同项目数为42011项,低于北京(130463)、江苏(56800)和山东(45189),广东省输出技术合同数、吸纳技术合同数分别占北京市的22.9%和44.8%。另外,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每万人口PCT国际专利受理数量约为3件,远低于纽约湾区(约8.5件)、旧金山湾区(约22件)和东京湾区(约7件)。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则制约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研发经费投入仅占GDP的2.4%,远低于纽约湾区(3.12%)、东京湾区(3.68%)和旧金山湾区(6.10%)。

三是湾区缺乏高素质人才。湾区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智力支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偏低,高端人才相对不足。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7.5%,远低于旧金山湾区的46%,纽约湾区的42%,东京湾区的37%。湾内高端人才相对不足,以广东省为例,截至到2017年1月,江苏省两院院士总数为450人,广东省两院院士为145名,不到江苏省的1/3。

四是湾区要素流动渠道不畅。由于体制机制和法律体系的差异,粤港澳三地在统筹联动一体化发展方面仍存有难题,湾区要素自由流动受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存有差异,三地间人员从业资格互认、人才跨区域流动方面困难突出。此外,广东省交通网络空间布局不均衡,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流量供给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湾区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动。

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明确产业分工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标国际,粤港澳大湾区应抓住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明确湾内各城市分工定位,加快湾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湾区各城市应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符合定位要求的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以深港、广佛、珠澳为核心,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为发展轴的湾区布局。并且各城市应加强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享经济要素,从而实现互利共赢。例如,澳门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强与湾区其他城市的紧密合作,从而形成以澳门为核心,以差异化旅游为特色的湾区旅游圈。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应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以香港国际金融服务业为核心,以商贸、旅游服务、会议会展、物流、金融、文化创意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体系,指导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从而促进湾内各城市相互合作、优势互补、错位良性化发展。

二是打造湾区创新高地。对标国际,粤港澳湾区创新活力相对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为更好实现粤港澳湾区的进一步发展,湾区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如补贴、奖励、税收减免),从而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湾区应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产学研相结合,从而提升湾区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湾区创新式发展。

三是加强交通网络和制度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结合各城市交通流量的实际需求进行网络空间布局,如湾区应依托港口群打造海陆空一体化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并应加强粤西地区、珠江口东西两岸、深港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建立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联系和交通要道,从而实现湾内各城市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湾区经济辐射全球。另外,湾区应建立由粤港澳三地组成,各界知名人士参与的组织机构,专门进行湾区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湾区事务的协调工作,从而促进湾区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是培育引进高精尖人才。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新支撑,粤港澳湾区应根据发展实际状况和产业人才需求因地制宜地培育引进湾区急需的高精尖人才,湾区各城市也应结合自身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差异化引进培育各类专业人才,避免人才引进的盲目性。另外,粤港澳三地人才应加强沟通交流,统筹协调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湾内各城市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粤港澳湾区的经济建设。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