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优化海淀区产业结构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0/07/21 00:00:00    阅读:831

当前,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新时代背景下,海淀区应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标国际发达城市、创新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抓住“高精尖”产业环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海淀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国际创新区域比较

与国际创新区域相比,海淀区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2017年,海淀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03:10.68:89.3,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9.3%,明显高于加州、麻省、东京都、巴符州等国际创新区域(图1)。从国际创新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看,不同类型创新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特点各不相同,这主要受区位特点、区域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比如,加州硅谷地区主要依托周边雄厚的大学科研力量,以总部研发与周边产业化一体化发展为特色,二产还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比如加州二产占比一直保持在16%以上(图2),硅谷主体所在的圣何塞-桑尼维尔-圣克拉拉大都会区二产占比高达30%(图3),麻省以计算机与电子工业制造为主的二产经济规模占比总体维持在15%左右(图4);巴符州同样由于聚集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奥迪、通快等极具全球竞争力的制造巨头,二产占比高达35%,并且一直保持稳定(图5)。相比而言,海淀区也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创新资源优势,但由于地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中心城区,其产业化一体化发展受到抑制。海淀产业结构更接近于纽约州、东京都,以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占比维持较高比重。但是,近年来纽约州(市)制造业开始出现回流迹象,二产增加值占比、二产就业人口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缓慢回升(图6、图7);同时,科技与金融、商业、时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纽约市近年来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据统计2013年纽约市非科技产业中的科技职位约占50%。

海淀区制造业服务化特征明显,企业研发和销售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以2016年海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为例,受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升影响,这些企业逐步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在海淀区从事的业务基本都以研发设计、销售管理等服务功能为主,仅有联想、瑞萨半导体等个别企业在海淀区还布局了小规模的生产制造环节,总部经济特征明显。与之相比,硅谷制造业则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为主,企业供应链遍布全球,但其最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工厂则仍然紧邻硅谷总部,比如位于硅谷的苹果芯片制造厂、英特尔自动驾驶芯片研发工厂等。东京都制造业则呈现出明显的中小企业集群式布局特征,20人以下的制造业企业占比接近九成,能够灵活应对高地价和人口密集因素影响,充分发挥与大企业R&D机构地理接近的优势,及时满足大企业委托的高难度加工和样品生产需求,并通过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经验促进本行业的持续创新。

与国际创新区域相比,海淀区产业发展效益水平相差甚远。目前,无论是从总体产出效益水平,还是从制造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对比,以及从二产、三产内部各细分领域劳动生产率来看,海淀区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6年,海淀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0.4万元/人,分别仅为加州、麻省、纽约州、巴符州、东京都的40.5%、42.7%、37.5%、50.6%、55.9%(图8)。分产业来看,海淀区二、三产劳动生产率为30万元/人左右,分别仅为加州的27.9%、42.9%,与国际创新区域相比差距较大(图9);制造业、服务业各细分领域劳动生产率差距更大,海淀区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仅为加州的12.5%、52.8%,分别为纽约州的11.6%、45.0%(图10)。仅从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当前海淀产业发展效益仅相当于美国加州、麻省、纽约州、东京都等经济发达地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发展水平(图11)。因此,未来海淀区应着力于提质增效,强化发展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环节,明确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海淀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作用有待增强。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0%左右,而硅谷地区创新型行业(包括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信息通信、专业科技服务)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超过了50%。从创新型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自2008年以来加州(硅谷)、麻省(波士顿)、东京都等国际创新区域的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调整,石油煤炭产品、金属制品等传统制造经济规模逐年下降,而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生物医药、专业科技服务业等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劳动生产率也逐年提升(图12、图13、图14)。反观海淀区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以创新为引领的高端制造业细分领域以及服务业细分领域占比并未提升。2015年,海淀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整体比重为47.4%,而2016年下降为43.6%;2015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尽管海淀区高校院所每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很多,但是有市场价值的却较少,能够转化为创新型经济效益的数量也很少。2015~2016年度,斯坦福大学专利申请量仅210件,清华大学专利申请量高达2362件,斯坦福大学获得的专利许可收入高达9422万美元,清华大学专利许可收入仅为1456万美元,斯坦福大学以不足清华大学1/10的专利申请量,获得了清华大学近10倍的专利许可收入。

二、海淀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

(一)基本认识

在北京城市建设新要求新背景下,借鉴国际创新城市(区域)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特征,海淀应当根据自身特色,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思路进行重新审视。

一是海淀区制造业将持续占据一定比重,这也符合国际创新城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同硅谷、波士顿等国际创新城市或区域,海淀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尤其是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每年产生大量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但由于北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产业化成本偏高,每年大量科技成果“导弹式”外溢转化,对本地实体经济贡献较少。更重要的是,有些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充分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特别是与本地科技创新资源有密切关系的部分科技成果往往需要就地产业化,这就要求海淀区在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同时,还要保留一定比例的低成本建设用地用以发展高端制造业。

二是海淀区制造业环节需要调整升级,未来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高端轻型制造等高端化、创新性、绿色型产业环节。与国际先进地区对比后,可以发现海淀区目前的产业发展效益和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特征来看,硅谷等全球创新区域的制造业重点聚焦于研发、尖端制造、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领域,通过跨国公司形式往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攫取大量利润,同时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贡献。据美国苹果公司财报显示,2017年苹果公司实现净利润高达4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67.9亿元),是海淀园全部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79.4亿元)的2.1倍。因此,未来海淀区要重点发展高端制造和高端环节,做好部分重大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尤其是部分与创新资源密不可分的高端研发设计、销售总部等高附加值环节。

三是海淀区服务业发展重点应以创新升级为特征,在服务全国市场的同时更要站在全球视野强化创新竞争力提升。当前,海淀区服务业经济规模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但发展质量和效益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究其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在服务经济中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明显。与硅谷等国际先进地区相比,目前海淀的服务业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更多是注重于结合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原始创新、硬科技创新较少。因此,海淀服务业发展要加强全国服务市场布局,同时更要站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加大原始创新和硬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四是海淀区创新创业特征突出、创新辐射带动力强,对本地的经济贡献应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从初步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8.5亿元,占服务业整体规模的比重高达18.5%。从产出效益来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前期研发投入规模占了很大比重,但由于空间成本、人力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真正能够在海淀区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很少,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由于前期研发投入要投入大量智力型劳动力,单位占用大量资源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又有限,反映在产出效益上就是劳动生产率较低。因此,海淀区要尽快探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的有效路径。同时,在衡量海淀区贡献时应当根据海淀实际与独特性,既要衡量经济贡献,有些成果不一定需要在本地转化,也要考虑其在区外乃至全国产业化并评价其社会效益、辐射带动效应。

(二)具体调整方向

根据国际创新城市或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海淀区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总体产业结构上和二、三产内部结构优化方面作出调整。同时,结合海淀区发展实际,未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产业高附加值环节将成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向,更是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结合海淀区区位优势和国际经验判断,适合海淀区区情的三产占比为85%~90%,二产占比为10%~15%。从具体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方向上看:

海淀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不断下降,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应重点支持与信息服务业相互配套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2016年,海淀区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09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6%,比2004年下降约9个百分点。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带动全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产业,2017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比重(53.5%)超过一半。然而,海淀区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核心零部件企业严重不足,以全区通信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小米为例,小米的智能手机营业收入占比高达67.5%,全球市占率为8.2%,仅次于三星、苹果和华为。但是,从小米8的零部件供应商来看,触屏元件、机电元件、摄像头、内存、应用处理器、射频芯片组等附加值高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都是以美国高通、韩国三星、日本AKM等国外企业为主,海淀在这些附加值高的核心零部件环节缺乏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建议海淀区未来在制造业结构优化调整中,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工业物联网、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领域所需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企业,特别是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能参与核心零部件产品行业标准制定,与信息服务业企业相互应用、相互配套,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海淀区信息服务业规模化优势突出,是海淀的核心优势产业,未来应持续聚焦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2016年海淀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就业人口和R&D经费支出占全市信息服务业的比重均超过一半,分别为55.2%、55.9%和65.7%。目前企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领域,真正能够引领全球行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变革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少之又少。以百度为例,2017年百度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市占率仅为1.3%,仅为谷歌(92.1%)的1/90;营业收入为130.3亿美元,仅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1108亿美元)的1/10;已公开的人工智能专利授权超过500项,但主要集中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驾驶、人机对话式交互操作系统等附加值较低的应用端领域,而通用性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框架、核心算法、智能芯片等附加值较高的基础核心领域专利则极为缺乏。建议海淀区未来仍持续支持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5G、大数据等能够被多行业广泛应用的前沿技术领域企业发展,特别是鼓励企业加强前沿技术领域基础核心环节的专利布局,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进一步提升海淀区企业的创新层次和能级。

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发达,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未来应重点弥补科技评估、知识产权转移、中试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等科技服务领域短板。海淀区科技服务业规模优势突出,但盈利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2016年全区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营业利润率仅0.6%。从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来看,在原始基础创新阶段,海淀区拥有大量高校院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从0到1的研发基础和实力。在科技成果应用阶段,海淀区拥有全国1/4的独角兽企业,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企业层出不穷,具备从100到100万的产品规模化销售能力。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从1到100),也就是将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产业化产品的过程中,海淀缺少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专利筛选评估机构、知识产权转移机构、中试工厂和产品开发设计公司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议海淀区未来重点弥补这些短板领域,有效联结起创新链的供需两端,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能及时转化为畅销产品,同时带动引导科研方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海淀区金融业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很大,但风投资金多集中在消费应用领域,未来应重点引导资本对硬技术行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目前,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已出现向种子轮和天使轮前移的趋势,并紧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混合现实、计算生物医学等有可能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项目。与之相比,海淀风投机构的大量资金则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2017年国内融资额前十名的融资事件中海淀区企业有6个,主要以客户流量竞争为主,对硬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较少。海淀区金融科技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消费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撑作用不足。根据CB Insights 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250强榜单,中国上榜企业共28家,其中海淀区有4家,均为消费信贷类企业,而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主的企业则相对缺乏。建议海淀未来继续强化海淀基金系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引导社会资本向能够解决产业链上游行业痛点的硬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超前投资和前移孵化,打造全国最适宜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生态环境。

三、海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建议

海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淀产业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聚焦重点领域硬科技创新,争取实现更多“0”到“1”的核心技术突破以及“1”到“100”的科研成果转化

最近,美国以知识产权争端为由头针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意在全面遏制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使命,是北京支撑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海淀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更应勇担重任。从全球范围看,海淀已在一些细分领域实现从“跟跑者”到“并跑者”、“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比如,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量子通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量级创新成果。但数量有限,总体上尚未跻身世界科技创新第一梯队,尤其是在半导体芯片、颠覆性新材料等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主要是半导体芯片)进口额高达26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我国最大进口产品。据统计,小米公司每卖出一部售价2000元的小米5手机,美国高通公司就可以获得将近500元的专利许可费和手机CPU等核心零部件费用。从国内范围看,海淀区一直是我国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持续引领全国创新创业潮流,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而科技创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较弱。

未来,海淀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重点是要在全球找准定位,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硬科技”创新,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力争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特殊材料等领域掌握世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海淀的原始创新能力,在创新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以及“1”到“100”的科研成果转化。

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探索以新机制、新模式激发原始创新。更加注重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更大范围的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重点加快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一批从事原始创新的新型研究机构,赋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强的资源配置权力。鼓励新型研究机构顶尖人才团队建设,由“单人、单项”的分散支持转向团队式、持续型的创新支持;引导和支持创新型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专注于把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产品做到极致,专注于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加快推动传统科研机构的改革创新,焕发科研“国家队”的活力。在经费使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高校院所更大自主权,探索支持在京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职务科技成果的“国家所有”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以产权来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海淀企业与在京高校联合在企业内部建立协同创新中心,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尽快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使更多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海淀区落地转化。打造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全链条、市场化、精细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借鉴德国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做法,加快建立一批主要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技术合作服务的企业化运作的技术转移中心,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合作平台。加强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互动,重点支持以中关村前孵化创新心为代表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鼓励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尽可能多的在海淀区落地转化。

(二)适度保留低成本产业空间,重点承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当前,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减量发展”等背景下,北京、海淀要发展经济而且要发展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经济财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做好“四个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海淀正在加快从“聚集资源求高速增长”向“疏解功能谋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变。海淀要处理好“疏解”与“发展”的关系,尽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海淀区土地成本、商务成本高企,部分企业开始外迁,给本地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不少挑战。仅从甲级写字楼租金来看,2017年海淀区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为354元/月/平方米,越来越接近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水平,空置率1.2%为全市最低,核心商圈写字楼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对成本敏感型的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很不利,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调控。

适度保留部分低成本工业用地,重点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市级政府支持,在全市调控建设用地总规模中争取支持海淀区继续保留一部分战略储备工业用地,同时争取市里对地价给予一些突破性政策,重点承接与海淀科教创新资源密不可分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和人工智能、芯片研发设计、生物科技等高端产业化项目。

全面整理区域办公楼宇信息和其他存量空间资源,尽快搭建海淀存量产业空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对海淀全区现有楼宇载体以及大院大所存量空间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开发建立存量产业空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时动态掌握楼宇资源、存量空间,充分整合职能部门信息和需求,建立全区信息共享、多层次、多方位的产业空间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大数据等手段为全区产业项目统筹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加快推进已规划的新空间载体建设,加强商务成本调控。加快推进山后地区、东升科技园三期等区域内新增产业空间开发建设,为高端产业化项目以及培育经济新动能提供新的空间载体。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强化项目准入管控,引导产业资源要素差异化布局。试点在部分新功能区打造低成本办公空间,对商务办公成本设立政府指导价,吸引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入驻落地。

(三)处理好“聚人才”与“控人口”关系,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国内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人口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海淀面临着国际顶尖人才争夺和国内青年活力型人才抢夺的双重压力。从全球顶尖人才竞争来看,海淀区尚未形成大规模吸引、集聚全球杰出人才的明显优势。北京、海淀有69人入选科睿唯安发布的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数量还不到硅谷的三成,而且在空间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重要前沿领域没有入选者。从国内人才竞争来看,北京也面临着全国其他城市对青年人才的激烈竞争压力。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天津等新一线城市纷纷推出超强吸引力的地方性人才政策。猎聘网《2017年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显示,杭州、深圳、成都位列人才净流入率前三甲,北京排在第5位。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集聚大量的“塔尖”人才,比如诺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处于“塔身”的青年活力型人才和处于“塔基”的支撑型服务人才。数据显示,中关村创业者中30岁以下的占比从2015年的24.7%下降到2017年22.1%,减少2.6个百分点。未来,海淀区要在处理“控人口”与“聚人才”关系方面审慎决策,精准地设计人才政策。

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级平台和完善相关政策集聚全球顶尖人才。积极争取国家重量级科技项目落户,为全球顶尖人才集聚搭建事业平台。加快制定实施海淀区“全球顶尖人才引进计划”,逐步探索移民手续、生活安居、弥补个税扣除等特色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外籍人口永久居留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保障等政策,让国际性人才“走进来”、“留下来”。

分层细化人才政策引进和储备优秀青年活力型人才。要多关注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优质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者,在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子女就学、人才公寓、医疗报销等方面,给予这些创业者人才相关政策倾斜。关注高端服务业需求,围绕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等领域,引进一批专业化、国际化人才。

(四)挖掘重点类型企业政策需求,进一步优化以创新为引领的营商环境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发展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企业来真正实现。企业类型、规模和发展阶段不同,对政策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相应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当前,围绕抢占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全国各大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其他地区依托成本优势,通过“拼土地、拼资金、拼政策”等加大对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的吸引和竞争,新形势下海淀区不能采取拼土地、拼资金这种方式,而是要进一步突出和强化营商环境以及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海淀区未来核心竞争力。

构建精准有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严格落实《海淀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压实部门责任。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推广并联审批、在线办理、一网通办等服务形式。

针对企业发展问题与需求精准施策。认真调研分析企业在项目落地、贷款融资、人才引进、走出去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建立企业政策需求管理平台,全面统筹政府和社会产业空间、人才供需、科技金融等资源,着力帮助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解决发展空间、人才、资金以及配套服务等问题,做好有效衔接和精准服务,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强化精心、精细、精准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进一步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软环境。营造创业、创新友好的法律软环境,在公司的创设、税收、社保等方面,参照硅谷成熟政策,降低门槛、减轻负担,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大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营造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的风险资本软环境,鼓励国内外高质量的创业投资机构在海淀落户投资。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助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新突破。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