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北京市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0/07/03 16:12:24    阅读:783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不仅仅是培育新经济、发展新产业,还要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北京正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经济结构调整要同时把握好“存量”和“增量”,新增产业一定是要符合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对于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要求的存量传统产业,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继续保留在京发展,以支撑首都经济稳定增长,保障服务城市正常运转。

 一、面临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全球经济秩序与产业发展正面临大调整大变革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正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与高端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正迈进产业链中高端领域,这必将撼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宰高科技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固有发展格局。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表面上看是美国指责中国巨大贸易逆差,实质上是美国要延缓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崛起速度,尤其是遏制中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为保护本国利益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通过加征关税、实施技术封锁等各种手段,对中国经济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遏制。未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战略竞争将是常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科技领域的遏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倒逼着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尽快掌握核心技术,进而推动产业高端升级。

(二)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伴随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升,资源环保约束趋紧,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中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分流、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实体经济发展逐渐陷入成本高企、转型困难等发展困境,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在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更需要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互联网+、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北京市正全面落实新版总规推进城市深刻转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北京进入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当前,北京正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推进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推进减量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在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建设用地减量的同时,为“四个中心”功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做好“四个服务”,实现城市内部功能、人口、产业等在空间上的优化调整,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北京减量发展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二、北京市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市传统制造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8年,北京市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9661.3亿元,占全市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2.3%,传统制造业年平均用工人数合计60.0万人,占全市制造业的77.4%;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利润和应交税金分别为11304.8亿元、822.6亿元、791.4亿元,分别占全市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71.5%、73.6%、79.8%。2013~2018年,全市传统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0.56%,受非首都功能疏解影响,近几年传统制造业增长趋缓,2018年下降幅度较大,同比下降7.2%。但是,传统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3~2018年全市传统制造业企业人均产值和营业利润率整体上均呈现上升态势。从细分行业来看,全市传统制造业细分行业总产值占比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汽车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是前三名中唯一比重上升的产业,从2013年的34.8%提高到了2018年的41.9%,占比排名前五的分行业还有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表1  北京市传统制造业经济指标及其占全市制造业比重

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

传统制造业

全市制造业

占比

企业单位个数

2570

3055

84.1%

工业总产值

亿元

9661.3

13360.8

72.3%

平均用工人数

万人

60

77.6

77.4%

营业收入

亿元

11304.8

15803.9

71.5%

利润总额

亿元

822.6

1118.3

73.6%

应交税金合计

亿元

791.4

992.2

79.8%


(二)重点传统制造业领域发展情况

2018年,北京市汽车制造、装备制造、都市工业以及建材产业四大传统制造业176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6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7.8%;四大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平均用工人数合计44.8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9.9%;四大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营收、利润和应交税金合计分别为12146.2亿元、8498.4亿元、644.5亿元、562.9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3%、38.7%、42.1%、45.7%。

汽车制造:整体产值与产销量下滑趋势较为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大幅增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6.0亿元,同比下降9.9%;2019年1-9月,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3317.7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小幅回升。汽车产量下降幅度较为明显,2018年汽车产量为179.7万辆,较上年下降20.1%,不到2016年的七成;2019年1-9月,汽车产量为119.1万辆,同比下降3.8%,下降幅度有所收窄;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2755辆,同比大幅增长53.7 %。

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整体呈先降后增再降趋势,人均产值逐年增高2018年,北京市传统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356.0亿元,同比减少2.7%2013~2018年年均下降1.4%2014年以来,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部分装备制造领域企业实现疏解,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共减少了152家传统装备规上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整体占比从2013年的8.2%下降至2018年的7.1%。从人均产出水平来看,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传统装备企业人均产值129.9万元/人,较2013年增长了55.1%,年均增长11.6%,行业用工人数的减少,带动了整个行业人均产值逐年上升。

都市工业:整体规模呈现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食品饮料是都市工业支柱行业2018年,全市都市工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400.6亿元,同比增长2.0%2013~201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04%,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一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要求的企业关停并转,都市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2013年减少124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大幅下降后趋于稳定,占比从2013年的8%下降至2018年的7.3%;其中,食品饮料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68亿元,占都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是支撑都市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


建材产业: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污染排放较大的细分产业领域下降更为明显。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因素影响,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对相应的建材产品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2019年1-9月,全市建材产业营业收入实现369.1亿元,同比下降5%。2018年全市建材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464.3亿元,2013~2018年工业总产值的年均下降1.64%,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共223家,比2013年减少了49家;建材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3年的3%左右降至2018年的2.4%左右。从钢材、水泥、耐火材料制品等主要建材产品产量来看,总体呈现出逐步减少的态势,特别是污染排放较大的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产量降幅最大,与2013年相比,2018年产量降幅达90.6%。建材产业正在转型升级的过渡期,留京的建材企业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与企业生产布局,以适应更高标准的环境监管要求和消费升级需求。

三、北京市传统制造业发展的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传统产业增长缓慢,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传统制造业企业增长乏力,2018年,全市传统制造业[1]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7.2%,增速持续回落,2013~2018年年均增速仅0.6%。劳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传统制造业中劳动效率最高的汽车制造业为例,北京市汽车制造业人均产值为322万元/人,比上海市(272万元/人[2])高50万元/人,但比广州市(340万元/人)低18万元/人、比美国(522.9万元/人)低201万元/人。盈利能力不强,全市传统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利润率为7.5%,比上海市(9.8%)低2.3个百分点。

(二)本土行业龙头企业较少,品牌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隐形冠军企业较少,入围全国前四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培育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的企业共514家,其中,浙江、山东、江苏位居全国前三,分别有102家、99家、76家,而北京仅18家。龙头企业中本土企业较少,入围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TOP100[3]的在京企业共26家。其中,本土企业仅北汽、联想、首钢、小米等9家,其余均为在京央企。品牌竞争力较弱,比如,2018年奔驰汽车以603.6亿美元的品牌价值稳居全球首位,而北汽的品牌价值仅156.6亿元[4],约相当于奔驰1/26的水平。

(三)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力有待增强

创新投入力度不足,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2719人年[5],不足深圳市的1/3(164381人年),也低于上海市(88967人年);传统制造业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44.3亿元,还不及上海市汽车制造业一个行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165.7亿元)。创新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强,北京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9.9%,比上海市(26.6%)低6.7个百分点。“卡脖子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有待增强,比如,装备制造业中用于集成电路生产制造的关键设备光刻机,全球市场基本被荷兰的阿斯麦、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三家企业垄断。

表2  全国经营成本最高的30个城市排名

排名

城市

省/直辖市/自治区

劳动成本指数

办公成本指数

能源成本指数

税收成本指数

1

北京

北京

2

1

2

1

2

深圳

广东

1

5

64

3

3

上海

上海

3

2

1

2

4

杭州

浙江

4

8

45

6

5

厦门

福建

5

36

6

8

6

珠海

广东

6

10

3

17

7

广州

广东

7

3

26

39

8

南京

江苏

10

9

13

14

9

天津

天津

12

4

51

23

10

苏州

江苏

9

24

39

9

11

昆山

江苏

22

42

42

4

12

义乌

浙江

8

44

7

35

13

余姚

浙江

28

80

11

5

14

宁波

浙江

13

44

81

7

15

大连

辽宁

33

6

47

15

16

济南

山东

32

7

25

37

17

福州

福建

19

34

27

27

18

温州

浙江

11

23

68

55

19

长沙

湖南

42

15

4

32

20

青岛

山东

24

13

43

30

21

武汉

湖北

30

22

29

26

22

东莞

广东

16

37

38

70

23

常熟

江苏

23

68

9

28

24

廊坊

河北

17

58

85

12

25

石家庄

河北

35

35

5

87

26

成都

四川

43

11

28

54

27

慈溪

浙江

15

100

55

21

28

海宁

浙江

40

116

18

11

29

无锡

江苏

21

49

93

19

30

温岭

浙江

26

89

12

31

(四)北京资源成本高企,制造业发展面临竞争压力

工业企业成本较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费用为94.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9元,比上海市高14.5元。其中,土地成本持续大幅上涨,比如,2009年顺义区工业用地平均成本约50万元/亩,2019年这一价格已达220万元/亩,是上海浦东新区2019年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的2.2倍[6];劳动力成本领跑全国,2018年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145766元,比上海市高5496元,比深圳市高35462元。首都环境高标准下企业环保技改成本较高,比如,北京黎明文仪家具公司进行的水性漆技改项目,仅设备和厂房改造就花费4000万元。

(五)周边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集群竞争力有待提升

津冀地区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配套和集群支撑,传统制造业供应链已在全国形成相对较完善的固有配套体系,2019年北京市政协对全市207个主导产品关键零部件配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三成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地区“零配套”,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配套已相对完善,比如,上海市仅上海电气一家企业在江苏省就拥有超过500家配套企业。另外,京津冀产业对接与协同创新还面临资源分散、土地环保指标约束以及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四、推动北京市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分领域推进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升级

汽车制造。重点支持传统汽车制造智能化升级改造,继续强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布局,支持汽车关键零部件以及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引导车企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升级。做好京内汽车产业布局,重点以顺义区、亦庄开发区为龙头发展高端汽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与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以昌平区、大兴区以及房山区等为关键支撑区域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环节。加强与沧州工厂、北汽黄骅基地、保定汽车产业基地的联动发展。

装备制造。突破精密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技术集成系统、精细加工工艺等核心零部件与基础制造技术。加大力度支持行业头部企业用足用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智能制造专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政策。打造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区,支持企业建立装备制造产业云服务创新平台。

都市工业。构建“北京总部+外地生产制造”的总部经济格局。瞄准国际市场研发新品和销售策略,拓展产品海外市场占有率。探索利用腾退后楼宇空间、老旧厂房,建设都市工业产业创意设计中心。

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建材产品、智能建筑、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环节。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广环保、安全、绿色建材产品。

(二)精准支持卡脖子和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编制卡脖子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清单,设立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建立“立军令状”式组织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突破。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一批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传统制造业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节能减排、两化融合以及新技术应用等项目。

(三)推动企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升级

实施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推进“智造100”工程,经济申报国家级示范项目,支持基于5G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探索云制造服务模式;引导并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积极协调申请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加快构建传统产业绿色制造体系,支持市属国企率先开展绿色制造试点应用,对考核优秀的企业给予政府采购、专项资金、改扩建指标调整等方面的支持。

(四)专注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支持企业开展标准化提升行动,对照行业国际标准对现有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管理方式等进行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实施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对获得国家级质量奖、入选各行业全球榜单50强的企业,在行政审批、专项资金申请、重大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聚焦关键领域培育“隐形冠军”企业,在研发投入、员工培训、国际贸易、品牌培育、融资、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提高企业国际合作能力和水平,围绕传统产业引进国际知名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性展览活动,鼓励传统制造领域企业参与央企“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

(五)加快京津冀传统产业一体化发展

针对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成立京津冀区域专业技术联盟,联合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根据联盟实际成效给予多元化支持。牵头组建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降低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的费用,积极争取国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京津冀区域产业供应链体系,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协调津冀两地政府部门做好产业供应链企业在京周边布局。加快京津冀区域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京津冀跨区域高新企业认定、税收分享机制、特色产业异地监管制度等创新举措。

 

(六)营造良好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制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引进专项行动计划,推广“企校双制、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支持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策划举办市级传统产业工匠技能大赛,完善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正向激励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统筹使用低端低效产业用地支持传统制造业发展,建立市级土地资源台账,集中乡镇集体用地布局特色产业基地。营造更加便利的政务环境,压缩投资项目前期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企业项目承诺制。有效降低企业各项运营成本,做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运输、用网、用地等各项成本。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