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07/21 00:00:00    阅读:530

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北京聚集了各类总部企业4000家左右,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53家,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9家。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总部经济发展需要有新思路,要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出发,站在全球视角、国家利益和北京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总部经济,再布局总部经济。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总部经济仍是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总部经济是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现的是经济发展规律,不是人为的概念,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总结和遵循。从全球看,许多国际性大都市都是企业总部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高度聚集的城市,如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而且这些城市也代表各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具有很高的经济地位和很强的竞争能力。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集聚地,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20家左右、美国500强企业40余家,是美国所有城市中总部数量最多的城市。东京拥有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的销售额超百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大多数国家的一线城市、首位度最高的城市,一般也都是企业总部聚集度最高的城市,其背后主要是这些城市拥有独特的人才、服务和创新等资源优势。

(二)发展总部经济对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总部经济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总部经济既是北京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北京担当国家使命、落实首都功能定位的战略选择。一是支撑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北京建设全国国际交往中心,不仅要加强政府层面的国际交往,也要加强民间的国际交往。总部经济是强化城市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力量,在对外投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部企业通过产品输出、经营输出,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和北京文化的输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竞争力的提升。三是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多的创新功能也体现在总部和研发环节。北京聚集了各类总部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战略决策、研发设计、科技创新等高端功能,许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国各地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北京迫切需要强化总部功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城市之间、区域之间深化分工、加强合作。目前,从区域的人才分布、资源分布看,北京更适合发展总部和研发等高端环节,不再适合发展生产制造环节。很多企业将制造业外迁,而将总部留在北京,这是企业的内在需求,在实践中也普遍存在。比如,首钢公司采取总部经济模式,将涉钢产业整体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将总部留在北京,实现了企业的成功转型。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北京一些企业将生产和总部整体外迁到河北等周边地区后,由于总部人才流失,企业又不得不考虑将总部迁回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的城市功能有增有减,无论从经济规律出发,还是从北京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北京需要在落实“四个中心”定位的同时,强化总部服务功能,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新担当、新作为。

二、新形势下北京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北京作为世界性总部聚集地的功能不能弱化,还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但要注意的是,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理念要创新、思路要转变,不仅要与“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相符合,而且还要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

(一)培育和引进一批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端总部资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与首都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支持引导在京创新型总部企业发展,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具体来说,一是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高精尖产业领域,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掌握尖端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总部企业。依托“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主平台,以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为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掌握产业前沿核心技术的国内外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总部。二是聚焦金融、文化、信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总部企业。近年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在京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等职能机构,成为北京总部经济的一支新生力量。比如,阿里巴巴北京已正式落户望京,将全面整合在京业务,建成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平台,投入使用后不仅会引入大量高端人才,而且有利于周边产业、配套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北京要抓住这一机遇,从人才引进、土地供给、项目落地等方面,探索针对性个性化的扶持政策,争取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在京设立第二总部或独立运营的研发中心、运营中心、财务公司等职能机构。

(二)发展壮大一批民营和外资类总部企业

近年来,北京成长起百度、京东、联想等一批知名企业,聚集了492家民营总部企业。但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民营总部企业竞争力仍不强。2017年北京入选民营500强的企业仅13家,与上海持平,而杭州有44家,深圳有24家。同时,全市还有外资总部企业884家,从业人员约88万人,户均实现营业收入26.64亿元,高于全市总部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外资总部企业整体发展态势和发展效益较好。今后,北京要抓住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机遇,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和平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聚焦十大“高精尖”产业及金融、商务、文化等高端服务业领域,加大对国内民营500强及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等知名企业的支持力度,争取其在京设立第二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机构。

(三)鼓励总部企业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新城(区)集中布局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版)》的要求,今后城六区将严控新增的总部企业集聚。CBD、金融街、中关村核心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要从聚集企业总部增量向促进企业总部存量提质增效转变,更多的是优化结构、完善服务、提升功能,营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国内大型民营企业总部进入北京发展。对于这些新增的企业总部资源,应重点鼓励和引导其向北京城市副中心及亦庄、顺义等新城、新区布局,支持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生态涵养区具备条件的园区打造特色总部小镇,逐步形成一批新的总部经济功能区,有效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缓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

(四)引导总部企业在京津冀区域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北京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也要遵循梯度规律,由近及远,这是很难违背的客观规律。因此,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着眼长远,从总部在北京单极化布局逐步引导总部在京津冀区域合理化布局。一是坚持与河北雄安新区差异定位,北京重点发展金融、文化、高端商务及能够体现国际交往功能的总部企业;雄安新区要偏重于制造业及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类总部企业。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在京部分总部企业积极在雄安新区拓展业务领域,采取设立第二总部、职能总部等形式,深入参与到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之中去。二是加快市郊铁路规划建设,构建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同时帮助津冀周边地区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和支持北京部分总部企业将高端制造基地、孵化基地或分支机构等环节逐步向周边区域转移,构建“总部-分支机构”、“总部-生产基地”等跨区域产业链,实现在更大尺度上的格局优化和功能合理配置。

(五)针对总部企业发展需求探索个性化集成化的政策创新

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经验,从人才、服务、奖励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一是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健全北京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奖励标准,对于文化类企业总部、科技创新类企业总部和具有较高成长潜力的总部企业等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二是重点对接国内外总部企业的实际需求,探索推进在京总部企业人才政策创新,力争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积分落户、个税奖励、子女教育、股权激励等多方面,实现政策突破。三是借鉴武汉、天津针对“第二总部”的相关政策,建议北京针对符合条件的民营总部、外资总部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其在京增设或新设“第二总部”或独立运营的职能机构,引导民营总部、外资总部在京扩展实体性经营业务。四是从统计监测、绿色通道、业务培训、政策解读、涉外援助、政企对接机制等多方面,集中发力,精准施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