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08/10 09:47:46    阅读:1186

新型显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十一五”以来实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以合肥、上海、南京和昆山为代表的长三角,以深圳、广州、厦门为代表的珠三角,以及以重庆、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四大产业集群。其中,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新型显示企业集聚化、产业链分工专业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但相比其他产业集群,不论是在产业规模、配套能力,还是在协作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本文在把握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总结长三角等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典型做法,为下一步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链布局偏重中下游,上游配套能力薄弱

新型显示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设备,中游面板制造、组装配件,以及下游应用终端。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以京东方和维信诺两大龙头企业为核心,面板生产能力相对较强。目前建有含高世代液晶、柔性AMOLED在内的3条面板生产线,13条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率超过85%,液晶显示模组产能稳居全国第一。下游聚集小米、冠捷显示、三星视界等一批智能终端应用企业,产品涵盖通信、家电、车载等多个领域。但上游原材料和设备领域基础薄弱,仅在玻璃基板、液晶材料、有机材料和TFT-LCD制造设备等领域具备本地化配套能力,光学膜、掩膜版、偏光片等细分领域发展滞后。

(二)产业规模总量偏小,辐射带动性强的项目缺乏

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远小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从重点区域来看,2017年,河北省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仅为成都的9成多;作为京津冀主要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廊坊固安,2018年实现新型显示产业总产值43.2亿元,不及合肥、广州的1成。从产业链环节来看,中游龙头项目缺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0月,京津冀地区建成和在建面板生产线3条,数量远不及长三角(10)、珠三角(10)和中西部(16);设计年产能约288万片,仅为全国的6.5%,不到长三角地区的2成。受此影响,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水平和能力较低。比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京东方液晶面板产线项目为核心,共吸引上下游企业约30家,而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超过80家,尤其是在产业上游实现了多领域较全面覆盖。

(三)区域分布以两大产业基地为主,分散发展特征明显

从区域分布上看,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廊坊固安两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为主呈现点状分布,加之产业项目密集度低、上下游配套不全,目前尚未形成辐射京津冀区域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天津作为下游应用终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由于三星等龙头企业的撤出,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弱化,使不少中游企业绕过天津,跨区域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企业建立供应链。

(四)合作创新平台少,校企间、上下游企业间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京津冀虽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但在新型显示领域并未建立起广泛的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创新平台较少,目前仅有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亦庄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两个。合作创新平台缺乏,一方面,造成企业同京津地方高校与科研机构间科研联系松散化,进而难以建立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链条;另一方面,难以围绕客户需求,联合产业链企业建立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这些因素均制约了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创新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与突破。

二、国内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借鉴

(一)政府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通过追溯其他三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对产业集群发展起关键性、带动性作用的产业项目,其前期落地同当地政府支持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政府在计划安排、土地供应、财政支出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使项目落地投产周期大幅缩短。如在长三角地区,新型显示产业项目签约用时不到1个月,从签约到开工仅3个月。同时,政府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有效解决企业各类问题。比如,提前为企业预留免费员工宿舍,消除其后顾之忧。再如,在工业/园区设立办公室,提供“零距离”“保姆式”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在产业链关键项目、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有力政策扶持,极大程度上降低相关企业负担。比如,上海金山给予在园区内租赁厂房进行研发生产的新型显示上下游配套企业,最高两年的全额资金补贴,一年节省企业成本逾500万元;广州出台“新型显示产业10条”,对企业投试产当年给予一次性8亿元奖励。

(二)“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产业集聚模式

“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发挥重点项目的规模效应,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跟进,实现产业链条延伸的发展模式,是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思路。以上海金山为例,首个新型显示产业项目-和辉光电一期建成后,在国内率先实现AMOLED手机显示屏量产,2017年OLED面板出货量跃居全国第一。受庞大面板出货量吸引,关键配套材料、芯片及核心装备等上下游供应商加速集聚,以“身位优势”换取“合作优势”,逐步形成以和辉光电为龙头的OLED产业链。

(三)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创新

新型显示属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技术迭代更新快,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是推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以校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以企业和高校院所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的合作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仅合肥在新型显示领域就拥有各类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5个,其中技术创新研发平台16个。广州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采用“企业法人+联盟”的组建形式,全球首创G4.5印刷显示公共平台、5寸400ppi超高分辨率印刷OLED样机和31寸H-QLED量子点样机。二是创建孵化平台,如上海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型显示关键材料和部件,为企业提供创新全周期和创业全链条的孵化、加速服务。三是围绕重点产业链环节和关键技术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重点战略产业集群。比如,合肥以领军企业为主导,创建百亿级超宽幅偏光片生产基地,在超大尺寸电视配套领域占领优势。

(四)投融资模式创新

新型显示上游配套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合肥以“基金+”和国有资本为引领,探索打造出可复制推广的“合肥投融资模式”。一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撑体系。其中,“基金+项目”除组建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天使基金外,还为企业提供上市、挂牌、股权融资等专业服务。二是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引领-项目落地-上市退出-循环支持新项目”的产业投融资模式,利用国有资本带动社会投资,并在完成既定投资目标后采用市场化方式退出,进而循环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三、实现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优先补链、强链、延链

推动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须聚焦产业链短板和关键环节,积极通过引进、合作等多种方式,优先补链、强链、延链,提高产业链综合竞争能力。一是在上游原材料、设备领域,大力吸引国外知名企业在京津冀投资设厂,并围绕关键技术加强技术合作交流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补齐技术和产业链短板。二是推动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如鼓励两地企业共同投资,在京津冀区域设立公司和分支机构,支持外地企业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京津冀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等,增强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整体实力。三是聚焦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加速下游应用终端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延链”。

(二)统筹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园区合作共建

针对目前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布局分散、龙头项目少等突出问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统筹三地科技创新、土地、政策制度等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跨区域合作共建新型显示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一方面,围绕产业链优势环节,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创新度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在京津冀落地投产。另一方面,在园区或产业基地内建立中试基地等功能性平台和创业中心等企业孵化平台,为新型显示相关技术研发与转化提供专业支持,增强对上下游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和孵化能力,推动形成产业链重点环节的战略创新集群。

(三)以“三链融合”为导向,加快完善协同创新生态

技术创新是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需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一是推动组建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联盟,发挥其协调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多方联动;同时,积极打造信息交流、技术服务等服务平台,深化区域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等协作机制,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围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新型显示国家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参与重大科技专项、中小企业参与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协同创新势能。三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融合,通过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加大对重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四)发挥地方政府主动性,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推动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新型显示这类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地方政府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在政策制定方面,立足京津冀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功能定位,重点针对新型显示关键技术研发转化、重大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引进高端人才,给予适当奖励或补助;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且能在本地产业化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按照一定比例给予配套支持;对中小创新和创业团队,给予一定的办公用房租赁补贴等。在政府服务方面,成立专门的产业园区服务站,建立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主动为企业解决困难。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和大型企业实施“一事一议”,提供事前“靠前服务”、事中“周到服务”、事后“跟踪服务”的全周期链条式服务。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