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海淀区服务业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08/10 10:24:58    阅读:573

服务业是海淀区的支柱产业,2019年实现服务业总收入31731.6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22.5%。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三大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36.5%、18%和10.5%。文化产业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总规模的比重超过四成。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实现总收入456.66亿元。网络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创意设计和文化装备等6类“文化+科技”业态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海淀区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海淀区也是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在当前经济下行、全球风险叠加等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海淀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海淀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淀区服务业总体在全市处于水平,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新业态监管制度亟待探索和创新。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网约车、智慧医疗、外卖平台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财富安全、乘车安全、食品安全等系列问题。对于新业态的监管,除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外,还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的约束监管体系。比如,区块链分布式账户技术对金融业务模式和支付清算体系等基础设施产生影响,如何加强技术运用风险管控、地方相关部门监管边界等,目前尚没有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疏解腾退土地再利用面临相关困难。在“减量发展”背景下,海淀区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9平方公里,到2035年再减少2平方公里,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增量土地十分有限,大部分用地空间需要依靠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以及部分存量土地空间挖潜。但腾退土地由于受到分布零散、权属关系较复杂等因素影响,盘活再利用难度较大,可统筹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在如何利用腾退土地、闲置土地或通过存量土地改造发展服务业项目方面,亟待制定相关指引性政策。

三是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落实仍面临一些政策约束。在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突破性、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深化。由于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竞争不充分,外资企业在地方行政审批、牌照获取等方面遇到困难。此外,服务业开放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策法规制定及审批、监管等隶属不同部门,跨部门协调机制仍不健全。

四是新兴产业领域亟待探索政府支持的新模式、新手段。实践中,有些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中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提出了个性化需求,比如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风险防范提出更高要求,分享经济对信用体系建设需求紧迫,部分创业企业需要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亟待结合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特点,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手段,促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海淀区服务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海淀区突出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大力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动能新增长点,努力构建服务业发展新生态,持续提升“海淀服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影响力,为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及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是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抢抓市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契机,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地,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再升级,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示范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等建设,培育“海淀服务”核心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更高水平和更广领域的开放格局,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做出贡献。

二是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科技型服务业态。紧抓北京“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主平台建设契机,狠抓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和重大项目落地,聚焦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布局,推进网络安全领域国家实验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重器”建设,充分发挥原始创新基金等各类市场化基金作用,深入实施概念验证计划,促进和带动研发服务、科技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等科技型服务业态集聚发展,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更好发挥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全面升级“创新生态雨林”。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聚焦高能级创新,最大限度地服务创新主体,强化高端要素链接能力,激发雨林效应,厚植创新沃土,释放更大创新动能。一方面深化“创新合伙人计划”,进一步健全辖区内政府与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对接、无缝衔接、高效连接的“创新合伙人”机制,发挥好党委政府作为“伴行人”和“组织者”的职能作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优化全链条创新资源供给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国际化创新布局,聚焦科技前沿,促进中关村科学城与硅谷、特拉维夫等全球一流创新中心加强联动创新,共建海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创新驿站和孵化器,探索全球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模式。此外,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合作模式、发展范式等改革,促进国内外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力争形成更加高效、更加活跃的国际版“创新生态雨林”。

四是深耕产业基础加快新经济新动能发展壮大。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集群为目标,加快高精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积极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新零售、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挥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作用,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融合型业态发展;以“三山五园”文化品牌为引领,融入科技元素,支持数字创意、AR/VR等文化科技融合型业态做大做强。加强政策探索与监管模式创新,支持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创客经济等新经济健康发展。

五是创新服务举措,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以创新、引领、示范为目标,推动“9+N”政策2.0版落地,制定海淀区实施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审批窗口综合服务质量,加大“证照分离”改革力度,扩大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一区一照”登记范围。完善大走访、“服务管家”和“服务包”制度,提升服务企业的靶向性、增强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严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继续推动面向民营小微企业的续贷中心建设,做好企业融资纾困,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持续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在“互联网+政务”“一网通办”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海英计划”为抓手,探索开展“人才举荐制”、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等政策试点,全面提升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水平。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