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关村国际合作园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0/08/10 10:26:41    阅读:569

国际合作园是区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要。中关村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桥头堡以及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要以全球视野,着力打造一批开放程度高、产业结构优、研发功能强的国际合作园,增强国际化发展能力,把中关村打造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关于国际合作园的相关概念

国际合作园有“境外”和“境内”之分,本文主要指落地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的“境内”国际合作园。从国家、其他省市相关政策来看,如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不同类型,整体要求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或区域重点发展领域,具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或关系,完善的管理机构或专业化服务,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要求发展方向与“科技北京”重点方向一致,具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人才团队和资金来源,明确的国际科技合作目标和创新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各类主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江苏省“国际合作园”是指以特定国别(地区)为合作对象,结合开发区自身产业特色和转型发展需求,以合作对象国(地区)的独特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规划设计在所属开发区实际管辖区范围内的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园区。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是规划建设在各类开发区内为主,根据其优势产业和要素资源,以重点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合作对象,是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的重要载体;青岛市“国际合作基地”与北京市要求基本一致,并进一步增加了对产业目标、成果转化等条件要求,如依托企业建立的国际合作基地,须明确产业方向和目标;以及其他省市相关政策等等。

另外,从相关理论研究来看,如柏露露(2018年)等认为“国际合作园”指一国与他国或国际经济组织通过政府间合作或政企合作共建的产业功能区,“境内国际合作园”指借鉴他国技术经验与其他国家(地区)政府或企业合作开发并落地境内的园区,能够对合作国企业和跨国贸易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提供具有国际化特色、满足国际标准的配套和服务体系;马洪涛(2019年)等认为“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是指以特定国家的产业转移趋势和投资意向为基础建设的专门园区,通过两国政府、园区、企业三层次的合作,在区内实现两国间产能分工合作和高端项目集聚;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等等。

综上,对国际合作园在空间范围、产业选择、合作对象以及发展定位等方面做了相应要求,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规划落地开发区或示范区;二是注重自身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三是发挥合作对象国(地区)优势产业;四是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专业;五是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那么,中关村发展国际合作园应该根据北京及中关村发展定位需求,结合各分园实际情况,选择优势产业和要素资源的国家(地区)开展合作,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渠道和发展关系,持续打造特色明显、产业突出、功能完备、专业高端的国际化园区。

二、推动中关村国际合作园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任何国家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创新网络,中关村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更深的层次推动对外开放。在国际合作园方面,支持中日、中德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路径和支持方式,发展国际合作园,不仅需要对园区本身做要求,对于发展国际合作园的环境打造也很重要。

(一)制定评价标准,促进国际合作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近来,中关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其中有支持企业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建设运营中关村国际合作创新园及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建设国际科技合作集聚园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等内容,但缺少明确的建设中关村国际合作园标准,缺少国际合作园建设运营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结合中关村资源情况,明确定位和目标,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领域,着力打造一批开放水平高、体制机制新、产业结构优、科技创新强、生态环境好、综合服务佳的国际合作园。二是在建设或运营主体、专业人才或团队、运营管理体系、产业准入标准、配套服务设施、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主导产业集聚度以及研发经费投资强度、人均地均等经济指标方面,制定中关村国际合作园评价或认定标准。三是在国际合作园前期建设、后期运营等方面,明确各相关部门筹建、培育、建设等工作内容,促进国际合作园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资源统筹,引导各分园加强与特定国家的创新创业合作

推动中关村国际合作园建设发展,要统筹各分园资源,聚焦各分园功能定位与重点产业方向,加强与相关优势国家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合作,形成一区多园特色鲜明、协同联动、高质高效的开放发展格局。一是支持东城园加快中国瑞典创新创业基地、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斯德哥尔摩代表处等创新平台建设,采取“互设基地-双向合作”模式打造相对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为优质项目集聚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支持顺义园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动建设中德产业园区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承接空间,吸引世界知名和隐形冠军德国企业入驻。三是支持石景山园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采取“园区+社区”模式,加强与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的合作,推动中关村-德国创新园、中欧科技创新中心和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促进国际先进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应用。

(三)聚焦现有园区提升,打造特色化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和平台

支持各分园园区运营管理主体及园区内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强和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方向,完善国际化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国际化服务品质,着力吸引集聚符合产业定位发展的国际高端产业项目,形成一批特色化的国际产业合作园。一是支持园区运营管理主体围绕特色产业定位引进国外优质项目。如继续推动和支持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与斯坦福大学Biodesign中心、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等一批合作项目落地园区,搭建专业化国际合作平台。二是支持园区内企业围绕特色产业定位拓展国际合作。如与500强企业、全球100强大学、全球100强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技术引进创新等活动。三是发挥中关村海外联络处、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等机构链接作用。如中关村驻美国硅谷、英国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等联络处交流对接作用,加大对世界一流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的引入力度;发挥太库、盛景网联、溢思得瑞、中加联合创业营等创业服务机构作用,强化与优势产业国家(地区)合作,吸引以色列、德国、韩国、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优秀创业项目落地中关村。

(四)严格项目准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园区高端化发展

中关村各分园及各产业空间载体,明确产业定位及产业准入标准,探索形成服务创新主体、高技术企业、产业项目等完善的工作机制。一是中关村各分园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及分区规划,在投资强度、地均产出、人均产出以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方面设置产业用地项目准入标准,促进分园高质量发展;并在入驻率、主导产业集聚度、运营管理服务、发展成效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对区域内符合要求的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空间载体给予支持。二是各分园产业空间载体围绕中关村产业布局和分园产业定位,明确本园区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建立园区自己的准入标准,对入园企业有一套完整的筛选标准,严格把控入园企业产业情况。如对入驻项目在核心技术、核心人才团队、投融资、营业收入等方面有系统的工作体系,并由专业团队负责。三是支持吸引世界科技500强、全球独角兽企业、创新型企业总部等入驻,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和培育一批掌握国际领先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企业。

(五)优化园区服务体系,提供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建设符合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要求的数据、计算等开放式创新平台,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满足高精尖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研发、小试需求;针对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京津冀产业园区共建,建设若干个产业项目集中承接地,补足产业链,完善园区产业链服务体系。二是不断优化园区创新生态空间布局,探索有限空间的复合功能开发,配套商务办公、体育休闲、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建设集创业、办公、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集聚区,打造优质的低成本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载体,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主体在中关村集聚。三是引进一批国际化高端科技服务机构,争取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在中关村园区建立总部或分部,如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支持跨国公司通过多种方式与中关村企业开展合作。四是支持园区建设或运营主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配备专业服务团队,为入园企业在孵化转化、中试检测、资源对接、投融资、国际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化设施条件共享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六)强化政策支撑引导,完善产业、人才、知识产权等相关支持政策

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瞄准全球科技创新最前沿,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或对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全球原创、替代进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提高未来国际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创新领域,增强企业研发积极性,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结合中关村优势及发展实际,实施关键领域人才引进工程,支持企业引进海外战略科技人才、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实施外籍留学人才引进工程,完善外籍人才创业园、创新型孵化器的服务功能;支持外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人才引进服务工作,对于引进国际顶尖、领军人才和团队的中介机构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在共建平台方面,鼓励外资与中关村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支持诺贝尔奖科学家来中关村组建实验室;设立面向全球开放申请的创新试点项目和研发计划,引进国际顶尖研发力量开展科技合作。四是在知识产权方面,对标硅谷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助推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水平;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支持企业强化知识产权创造,鼓励标准研制与专利布局的有效衔接。

(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宜业国际化环境

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区域,加快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创新创业要素的国际链接度,加快聚集全球创新要素。一是通过建设中关村国际人才社区,提供高品质、国际化的教育、医疗、居住、文体休闲等配套服务,营造适合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发展、和谐宜居的“类海外”生活环境。如争取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允许外商独资设立国际医疗机构,支持在部分公立医院增加涉外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国际学校,满足引进国际人才子女的就学需求。二是注重宜居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如联合市相关部门改善交通拥堵和生态环境状况;发挥中关村人工智能等企业技术优势,为创新创业主体打造高品质智慧化的生活环境。三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籍人才引进服务体系,探索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在中关村建立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大厅,推动建立外籍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