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不断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地位
发表时间:2020/10/15 00:00:00    阅读:374

近年来,海淀不断加大科教资源、科技人才、研发载体等原始创新基础支撑条件的集聚程度,持续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通过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建立高品质研发平台等方式不断提升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强度,率先涌现出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成果,海淀原始创新策源地地位持续巩固提升。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全球创新坐标系中,海淀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主体单一化、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科技领军人才规模和领域覆盖范围仍存在短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海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近年来不断增强原始创新引领能力,提升创新效率和创新能级,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成果。本文从海淀基础研究支撑能力、原始创新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成果等方面分析海淀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位势,同时找出目前海淀在原始创新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海淀原始创新基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海淀是我国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和全国科技力量最集中的地区,是世界一流大学院所汇聚区、科学领军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研发平台和科技设施的承载区,这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创新资源为海淀原始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和实力领跑全国。目前,海淀跻身我国“双一流”大学有17所,占全市(33所)的51.5%,占全国(137所)的12.4%。2018年海淀入选“全球自然指数500强”高校院所共11所,占全市的(14所)的78.6%,占全国(83所)的13.3%。科研经费是衡量高校科研创新活力和科研竞争力、体现大学综合实力的标志。在日前教育部公布的75所直属高校的2018年财务决算数据中,科学技术决算总支出经费过亿元的12所高校中,海淀有清华大学(4.6亿元,第1)、北京大学(3.5亿元,第2)、中国农业大学(1.1亿元,第10)3所。

科学家助力提升海淀原始创新能级。2018年,海淀区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达116人,约为上年的2倍,约是全国的近3成;在海淀区域内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总数约600名,占全国院士总数的近四成。一方面,这些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如海淀聘请姚期智、薛其坤等14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为海淀区委区政府科学顾问,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科研人员将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成果与市场实践相结合,领衔海淀的硬科技创业。如中科院计算所博士鄢贵海创办中科驭数,是全球首家面向金融科技领域提供专用解决方案的公司;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副所长尹首一带领的Thinker芯片团队孵化出清微智能公司;清华大学脑科学专家创办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灵汐科技;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谢正伟牵头创办亿药科技,通过自主开发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算法系统,为药物研发企业提供临床试验候选药物。

高水平研发平台和重大科研设施为原始创新提供研发基础条件。海淀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断推动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2018年科技部公布的99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中,海淀有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和良好,占全市的63.6%,其中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家被评为优秀,占全市(9家)的超五成,占全国(25家)的两成。同时,海淀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围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领域搭建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以来海淀搭建了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8个新型研发平台,包含生物医药、石墨烯、碳基电路等高新前沿领域。

二、创新投入活力迸发,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持续加大

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科学研究前移,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来自于基础研究,近年来,海淀创新主体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建立高品质研发平台以及提升研发经费投入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周期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能够显著提升科技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海淀出台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奖励办法,引导和鼓励驻区创新型企业、新型研发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界协作,积极承担重大科技专项。海淀的创新资源成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重要力量,如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基础科学中心由北航联合国内其他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打造我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基础科学研究团队;清华大学、北航等高校参与“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实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已由中国电科集团牵头成立专业化运营公司。

创新主体创办高水平的研发载体积极性不断提升。2018年,海淀有485家企业在境内和境外共创办研发机构636家,创办研发机构数量较上年增加65家。部分自办和联合创办的研发机构和实验室致力于在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如商汤科技和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专注于机器视觉和智能计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实验室,共同打造我国原创人工智能技术;旷视科技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智源-旷视智能模型设计与图像感知联合实验室”,建设共性技术开放创新平台,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国。2018年,海淀区研发投入强度(全社会R&D经费/地区生产总值)为9.8%,是全国的4.6倍,高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近年来保持在20%左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15%),与美国、法国、英国相当。海淀通过研发补贴支持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颠覆性材料、量子科学等前沿产业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导企业聚焦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如紫光展锐在5G芯片领域研发费用投入上亿美元,研发团队同步扩充,5年时间拥有300多个固定团队,累计参与项目的工程师超千人,2019年紫光展锐芯片超过高通获得全球公认的AI芯片性能排行榜冠军。

三、创新产出层出不穷,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海淀持续支持优势单位主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一批具有全球引领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

形成了一批在全球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截至2019年6月,海淀共有52家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获评ESI高被引论文,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8;ESI高被引论文数近8000篇,占全国近两成。《Cell》、《Nature》和《Science》论文是衡量原创性重大理论和创新性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重要标尺,2000-2018年全国共有62所大学以第1作者单位发表377篇论文,其中海淀9家高校共发表172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5.6%。

涌现了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成果。2018年,海淀区36家驻区单位主持完成共计59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占北京市通用项目8成以上;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6.3%。这些成果不仅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对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率先找到了实现这一特殊量子效应的材料体系和具体物理途径,其研究成果不仅是科学上的重要突破,也将会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北京大学江颖、王恩哥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获得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级分辨图像。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海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导的“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北京大学相关团队主导的“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2项成果入选。

四、海淀在原始创新方面需要提升之处

(一)企业基础研究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企业主动进行基础研究,一旦实现突破就能抢占产业核心技术制高点,从而推动新产品的开发,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海淀企业也逐步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百度、旷视科技、滴滴等企业均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布局、有所建树,一些领军企业也纷纷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承接国家科研项目等方式开展基础研究。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一是海淀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参与度和主导性还不足。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报告,美国基础研发支出共835亿美元,其中27.2%来自企业,且该比例近年来呈持续攀升态势,反观国内,无论是海淀还是全国的基础研究经费的承担主体均较为单一,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二是企业在基础研究的产出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在NIPS2018论文排行榜中,谷歌以107篇位列产业领域第1,微软、DeepMind分列第2、3位,其中谷歌与其他院校或企业合作并入选的论文达85篇,而海淀无企业入选。

针对此问题,海淀不仅要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更重要的是,持续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发活动。建议一是鼓励企业与驻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产出高质量的科学技术成果,形成优化互补、良性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二是加大对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的作用,增加企业基础研究回报;通过为企业提供基础研究领域的信贷、税收等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通过简化科研项目申报流程等方式,助力企业高效快速融入基础研究领域。

(二)科研领军人才与全球其他创新区域相比还有差距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海淀的科研领军人才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明显,但在全球创新坐标中,仍存在科研领军人才总体规模不大、“偏科”现象突出等问题。如2018年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海淀有125人次(116人)入选,硅谷则超过400人次;行业分布方面,海淀科学家仅在13个领域入选,其中多集中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3个领域,硅谷科学家则实现22个全领域覆盖,其中在物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化学、航天科学5个领域入选人次都超过20。

科技领军人才在前沿领域的缺失往往导致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针对此问题,海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内培外引”,持续提升人才的外溢效应。“内培”方面,建议借鉴“智源学者计划”模式,依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对人才开展联合选拔和培养,同时为储备人才开展基础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支配权限和宽松的科研环境。“外引”方面,用好用足海淀“创新合伙人”、中关村“国际引才用才20条”等各类人才政策,发挥海淀创业园等国际人才社区的载体作用,同时充分运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猎头机构引才融智功能,持续提升区域对顶尖科技人才的吸附力。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