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2/16 00:00:00    阅读:647

国际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将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全球竞争力、促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以文化建设推动城市转型,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丰富城市可持续发展业态,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影响力。本文通过借鉴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经验,为北京市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经验

(一)伦敦——全民文化城市

1.重视规划引领,建立全领域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

划分战略文化区,从全域范围加强文化统筹,激活各区域文化资源。伦敦将整个城区划分为9个战略文化区,各战略文化区职责包括加强文化创意相关设施保护、特色文化区域开发等,例如针对性保护开发偏远地区、不知名地区的历史遗迹,在伦敦全城各个区域均匀分布音乐厅、歌剧院、博物馆、艺术画廊、酒吧、跑马场等一系列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文化设施,解决了文化资源区域不平衡问题。

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注重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城市面貌提升建设融入文化路径。伦敦市政府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等重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改造过程中融入特色文化元素,促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协调经济、建设、商务等各个部门,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伦敦的文化创意空间需求,为艺术家等文化领域的人才持续提供工作室等创作场所。

阶段性更新城市文化战略,保持伦敦文化发展持续活力。以政策引领推动文化各领域发展规划部署,从2004年开始,由伦敦市长陆续发布了三版《文化战略》,结合伦敦文化发展现状和各阶段文化建设新诉求,从文化品牌建设、文化空间塑造、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伦敦建立高品质、现代化的创意城市形象。第一版《文化战略》强调伦敦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从整合伦敦文化资源、激发伦敦文化发展潜能等角度出发,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文化城市;第二版《文化战略》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建设,规划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营造特色文化品牌,培养文化领域人才;第三版《文化战略》着力加快文化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渗透,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与城市的融合。

2.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伦敦经济创新发展

伦敦在推动英国经济从“制造型”转型为“创意服务型”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目前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

重视城市文化消费,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提供大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产业激发、带动、创造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并在青少年教育中融入音乐等文化教学内容,免费开放特色的博物馆、图书馆,营造全民文化消费氛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力。通过建立文创俱乐部、特色文创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多元包容环境吸引全球各地的文创人才和影视、音乐、设计、出版等众多中小型文创企业在伦敦扎根,其中伦敦的影视产业已成为全球王牌产业群,使伦敦成为欧洲电影产业中心和世界电影产业主要基地。

重视全球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世界影响力。伦敦市政府设立“推广伦敦委员会”,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合作。给予出版业企业免收增值税的优惠政策,通过英语的国际通用语言优势,支持出版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全球资本进行文创产业投资,伦敦市政府鼓励引导文创企业加快与国际企业合作,吸引海外资本进入伦敦;制定文化创意各行业国际标准,引领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研讨会、贸易展会等行业活动,提升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二)纽约——创造纽约

1.加快政府投资支持,支持优质文化资源集聚

大力投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纽约的文化基础设施按照混合资助模式进行投资建设,通过给予文化领域资助单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给予支持。纽约对全市80%的社区文化艺术机构给予资金支持,主要是各种博物馆、图书馆、剧院、文化中心以及动植物园等。其中纽约文化事务部年均投入到文化设施中的资金约为2亿美元。纽约政府每年拿出1%的城市公共建设预算用于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包括为城市艺术家提供租金低廉的公共办公空间,支持更多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支持更多的文化领域人才进行创新创业。

针对文化艺术项目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纽约的市政部门、交通部门、教育部门等政府部门和纽约文化事业部建立了沟通顺畅的协助机制,极大提升了纽约的文化事业发展效率。如纽约的“艺术材料”项目由文化事务部、教育部和卫生部合作展开,为全城的艺术活动提供免费材料,在加强废物利用的同时鼓励了艺术创作。

2.融入科技元素,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不断推动科技元素与文化融合,提升纽约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纽约的传媒、广告、时装等行业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转型,广告、传媒融入数字技术,时装设计、游戏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影视、绘画融入大数据、4D、VR等技术,音乐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等等。在此背景下,纽约各领域文化企业也不断招募培养相关领域科学技术人员,着力培育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其中纽约电影学院已经开设了AR课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纽约诞生了很多创业公司,致力于新兴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为纽约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3.建立多样包容平等普惠发展理念,丰富城市文化资源

强调文化资源多样包容发展。为满足纽约多民族居民的文化需求,2017年纽约提出“创造纽约”文化发展规划,定位为“为了所有纽约人的文化规划”,划拨4030万美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民间小型文化团体,着力促进社区定期举办一些大型艺术活动,吸引全球各地的文化人才来纽约从事艺术创作。“综合性就业和培训法案”(CETA)艺术家项目通过各项政策、资金支持培养了很多城市艺术家,聘请超过600位艺术家来纽约市工作。

强调文化资源平等普惠发展。纽约的文化投资基金不仅支持大都市艺术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机构,同时支持城市边缘地区和底层社会团体的文化发展,重点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文化贫瘠社区蔓延渗透,高度重视文化组织资金的公平分配。此外将文化鉴赏等文化知识融入青少年教育教学内容,增设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纽约市教育局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布鲁克林植物园、纽约科学厅、史坦顿岛动物园协会等部门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吸收更多世界级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积累城市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巴黎——全球文化与创意之都

1.以保护历史文化为主,规划引导城市文化现代化创新

增强对巴黎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推广。巴黎具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在历史遗产、宗教文化、文化旅游等板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巴黎市政府大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使巴黎保持全球“艺术文化之都”的地位;通过财政、税收和产业发展等制度安排,对重点历史文物进行有计划地保护推广,积极挖掘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例如针对传统艺术建筑进行整修开放,吸引电影机构在巴黎取景,设立“文化遗传日”,加强民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充分利用巴黎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时尚先锋元素、文化艺术演出、艺术家作品展、特色小镇等众多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打造文化公共空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在具有现代化商业、办公和居住功能的活力街区,采取保护性有机更新开发模式,在对历史建筑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对部分载体进行现代化更新,形成历史建筑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城市低效、废弃破败的公共空间,如城市边缘地带废弃的码头、铁路、花园等区域,则积极打造低租金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或开发特色历史文化参观线路,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激活这些区域原本的发展活力。

2.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传统工艺技术和奢侈品产业是巴黎的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巴黎传统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为巴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进城市文化业态更新,巴黎从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出发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转型,推动对影视、音乐、表演、出版等文化产业的政策倾斜,开发了现代杂技、街头艺术和现代音乐影视等文化产业项目,并加快公立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改革创新、加强青年人文化培训,并为城市艺术家们划分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公共空间。

3.鼓励支持艺术创作,建立包容多样的城市文化环境

巴黎市政府支持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不断降低文化资源获得门槛,支撑多样化艺术创新。一是积极构建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对外来文化、新兴文化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有力促进了巴黎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二是利用财政资金支持文化创作,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会拿出一定的专项预算资助各类文化场所和文化团体组织,加大对音乐、视觉、表演艺术、出版印刷等文化领域的支持,加快公立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改革,鼓励多样化艺术业态创作。

二、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对北京的启示

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之都,应充分借鉴吸收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经验,一方面根据其基础文化优势,推进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建设布局,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文化,完善文化生态链建设,加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典范的文化中心。

强化政策引领,建立政府对文化的持续支持机制。严格落实北京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培育支持一批活力十足、特色典型的“北京文化品牌”。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文化投贷联动政策体系,重视帮助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和机构在现实发展中的融资需求。加强政企合作,充分发挥北京市各类文化专项资金和基金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北京市文化建设中来,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参与的文化发展格局。

加快文化创新,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深层次挖掘“京味”文化特色的时代内涵,利用文字、图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加强媒体传播,促进民众对“京味”文化的互动消费体验,激发传统“京味”文化生机与活力。加快推进北京市多元文化交融并存,以传统“京味”文化传承为发展核心,吸纳、融合、创新各地文化成果,构建富有北京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推进“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文化创意生态链建设,提升文化装备技术能力,促进文化产品出口,推动北京建设成为高水平文化产业集聚区。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工作者创新创业。加快提供文化创作空间,充分利用北京市城市更新过程中积累的待利用城市空间,将之打造成针对特色文化培育的工作室或艺术创作中心,推进北京市文化工作者行业交流。激发北京市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建立优质文化企业主体培育体系,强化技术保护措施和数字化建设,扶持创新创业品牌文化项目,吸引更多的文化创业者在北京落地扎根。配套制定文化投资、文化贸易政策,利用北京市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的发展基础整合文化资本,牵头促进海内外文化产业投资合作,形成北京市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集聚优势。

推动文化赋能,使文化发展深度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将文化发展融入城市肌理,针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志性建筑规划设计、工业遗存改造等工作引入城市美学,突出北京文化特征,吸引北京市优秀设计工作者或艺术家献言献策,将文化魅力内化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加快文化基础设施覆盖,促进文化消费,着力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吸引城市艺术家在公共活动区域进行艺术创作,使城市人民充分享用城市文化成果。加快促进文化与社区融合,建立政府与居民之间便捷地沟通交流机制,在各区探索设立文化交流委员会,加强政府和民众对话,深度了解民众文化诉求,提升民众参与城市文化设计的主动性,建立普惠创新的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凝聚力。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