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指数2020
发表时间:2021/02/02 15:15:01    阅读:67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经济增长进入放缓周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示范区紧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紧扣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决策部署,紧扣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功能定位,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强化原始创新和前沿创新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影响力,持续向更高目标迈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为了客观、全面评价中关村示范区的发展,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13年开展中关村指数研究,通过指数形式反映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设置了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中关村指数以2013年为基期,基期数为100。

指数测算结果显示,中关村指数稳步提升,2019年达到222.4,“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17.2。其中,双创生态指数为375.9,位居第一,“十三五”以来年均提升27.9;创新引领指数增势强劲,达258.0,“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31.8;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开放协同指数快速增长,分别为180.2和178.7,“十三五”以来年均分别提高11.0和10.7;宜居宜业指数平稳增长,达119.2,“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4.8。

新时代,中关村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以引领技术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创新生态建设、引领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五个引领”为使命,呈现出引领型、开放型、融通型的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阵地、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创新生态的引领者、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一、强化高层级创新,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凸显

示范区持续发挥自主创新“主阵地”作用,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把握经济发展所需,聚焦基础研究、研发原创、前沿颠覆性技术,夯实技术创新底座,在5G、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加速掌握创新主导权、发展主导权。2019年,创新引领指数增势强劲,达258.0,“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31.8。从分项指数来看,创新投入指数281.0,“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39.6;创新产出指数235.0,“十三五”以来年度均提高24.0。

创新投入快速增长。目前,示范区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推进、科学家创新和企业创新并驾齐驱的创新发展格局。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基础研究“支撑力”。2019年,示范区拥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94人,“十三五”以来增加了约160人,占全国的1/5;2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占全国的六成。示范区不断推进颠覆性项目挖掘培育、小微企业研发支持等,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投入快速增长,2019年示范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400.1亿元,同比增长23.7%,“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速超15%;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强度5.1%,较2015年提高0.7个百分点。69家企业入选欧盟“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约占全国的1/7(13.6%)。同时,示范区企业聚焦集成电路、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研究,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如兆易创新等企业与北京大学共建“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奇安信与北大共建“区块链安全实验室”、搜狗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会话科学联合实验室”等。

创新产出能力持续提升。示范区发布知识产权行动方案、推动知识产权评议、专利保险等试点政策,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一是专利产出质量和数量持续增加。2019年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9万件,达9.7万件,是2015年的1.6倍。2019年示范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5.9万件)和授权量(2.5万件)分别为2015年的1.6倍和1.9倍,均占全市企业申请和授权量的六成以上;PCT专利申请量4638件,占全市75.6%,较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同时,硬科技企业专利产出优势凸显。22家示范区硬科技企业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基地发布的“2019年中国硬科技股权投资项目专利TOP100”,约占全国的1/5。44家企业入选胡润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约占全国的1/2。二是创新产出效率进一步提升,2019年企业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210.6件,较2015年提高46.6件;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88.8件,较2015年增长33.3。三是国际标准话语权不断攀升,截至2019年底,示范区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达434项,较上年增加54项,较2015年增长141%。

锚定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示范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加速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的重要策源地。2019年,示范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占全国17.6%;北京及中关村7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的29.7%。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示范区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5G移动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备等领域的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研发出全球首款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全球最小5G云基站、实现单批次25片4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的制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示范区企业及机构研发的LED显示驱动芯片、数字表演与仿真系统、量子点光谱传感等一大批新技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贡献力量。新冠肺炎CT检查AI系统、智能测温系统、防疫机器人、无接触智能电梯等200余家科技企业的技术产品为疫情防控提供硬核支撑。

融通创新格局加速形成。示范区创新各主体、各环节互动融通、高效协同,加速形成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链条紧密结合、创新主体高效链接的创新体系。有效推进央地资源融通。示范区持续推动在京中央资源融入创新体系,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建成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面向全球开展前沿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大力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在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震荡、外尔费米子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载人航天、深海潜器、超级计算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高铁、核电、移动通信、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产业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入推进产学研融通。2015年-2019年示范区企业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9成以上项目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研究的成果。务实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示范区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各类创新资源中的优势,强化完善产业共性创新平台布局,创新研发组织模式,持续推进融通创新。

二、聚焦“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

近年来,示范区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健康等领域打造价值链高端的产业集群,布局面向未来、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加速成为全国高精尖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2019年,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增长,为180.2,“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11.0。从分项指数来看,创新经济指数183.7,“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10.3;质量效益指数176.6,“十三五”以来年度均提高11.7。

经济规模实力持续增强。示范区作为高精尖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对北京市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2019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6.6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62.8%,近五年年收入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其中,技术收入1.3万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同时,首都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彰显。2019年实现增加值1.04万亿元,占北京市的29.4%,占比高于上年1.9个百分点。

“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区持续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2019年,示范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技术领域的总收入占比达八成以上。示范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金融科技、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新零售、共享经济等以跨界融合创新为特点的新兴业态,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为特征的新兴经济领域蓬勃发展。2019年,数字经济总收入达到3.01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45.3%,同比增长18.3%。示范区逐步成为我国数字经济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人工智能产业比肩全球,13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选胡润“2020全球独角兽”,占全国的超六成;3家企业入选CB Insights公布的“2020全球AI企业百强榜”,占全国的1/2。集成电路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示范区集成电路设计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00亿元,同比增长4.8%,位列全国第三。同时,示范区加快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不断创造市场需求,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生命科学等技术步入产业化。围绕“科技冬奥”开展数字化场景,示范区在首钢AI园、冬奥赛区等重点园区和场所,推动智慧导览、高清直播、智能机器人、数字化3D重建等优势技术应用。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推进物联网、5G网络图像传输和处理、超高清视频、综合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创新应用,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特色园区布局产业新赛道。示范区围绕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加速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互动的发展格局。集成电路领域,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芯”力量加速崛起,截至2019年底入驻企业50余家,2019年实现总收入约200亿元[1],占北京集成电路设计的45%,占全国的8%;头雁效应逐步显现,集成电路设计园聚集了比特大陆、豪威科技、地平线、兆易创新等一批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商业航天领域拥有航天城、中关村壹号等多个特色园区,形成了涵盖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全产业链生态。其中中关村壹号聚集了微纳星空、国科天成、银河信通等创新性企业,以及中科创星、未来宇航等专注航天产业的投资服务机构。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医疗产业园等多个特色园区,其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专注原创新药研发、靶向药物研制、基因检测等领域,聚集了企业超370家。

企业梯队矩阵加速形成。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核”企业,形成了头部企业全面引领、新锐企业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2019年,示范区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约4000家,较上年增加240家;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103家,较上年增加13家。具有综合实力的头部企业持续增加。示范区有23家企业入选福布斯“2019年全球企业2000强”,较上年增加7家,其中有10家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企业,占全国的1/2;9家企业入选财富发布的“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高价值企业全国引领作用凸显。截至2019年底,示范区上市企业366家,总市值达6.6万亿元,13家企业市值超千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1190家,占全国的13.3%,总市值3744亿元,其中16家企业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成功。高成长企业加速涌现。2019年,示范区共有208家企业入选“金种子企业”;14家企业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9年全球50家聪明公司”,约占全部上榜企业的30%,同期上海、深圳各6家。

三、打造高品质双创生态,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持续增强

示范区作为创新生态的引领者,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型服务模式,进一步做活创新源头、做硬孵化,提升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2019年,双创生态指数快速增长,为375.9,“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27.9。从分项指数来看,创业活力指数201.4,“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10.3;成果转化与孵化指数为550.4,“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45.4。

先行先试改革多点发力。示范区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统筹推进人才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多项政策,持续为科技创新释放政策红利。人才管理改革方面,示范区推出中关村人才特区新一轮国际人才改革创新举措,其中“在境外开通外籍人才绿卡申请通道”等10余项为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方面,聚焦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探索在示范区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聚焦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开展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打通央企研究院科研团队入股项目公司申报、审批、实施全流程。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方面,“知识产权收益权质押(担保)”、“知识产权交易履约担保”、“高价值专利收购许可”等多项举措为全国首创。新经济监管方面,坚持“敏捷治理”“适应性治理”等新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新兴经济领域“放管服”力度,推动建立更具弹性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

高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示范区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拓展人才链与资金链,持续激活各类要素,推动创新创业。一方面,双创人才加速聚合。2019年示范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同比增长8.0%,占从业人员比重达59.8%,占比较2015年增长7个百分点。示范区5人入选财富“2020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占全国的七成以上;4人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占全国半数。另一方面,股权投资呈现出投资阶段前移、耐心资本供给增多的发展特征。2019年示范区股权投资案例数量及金额占全国比重均在3成左右;截至2019年底,示范区拥有科创板企业12家,科创板对企业上市条件要求较宽松,退出阶段前移,也导致机构投资阶段的前移,更多机构开始投资中早期项目。同时,示范区通过优化天使创投风险补贴政策,加快培育耐心资本,聚焦原始创新、“硬科技”领域开展投资。目前,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发起基金数量近20支,投资了超星未来、博清未来、蓝晶微生物等一批专注于无人机、机器人及新材料领域的硬科技企业。

全链条双创服务不断升级。示范区发布新版“1+4”资金支持政策,在引导产业提升、助力企业发展、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示范区在项目发掘、孵化、转化等环节持续发力,打造全链条式、全生命周期双创服务。项目发掘环节,示范区通过组织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中关村新兴领域专题赛等活动,发掘支持前沿技术项目44项,估值超700亿元。创业孵化环节,截至2019年底,示范区拥有149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6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硬科技孵化器,聚焦支持早期阶段创业、硬科技领域创业。创新应用环节,示范区通过举办5G创新应用大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清单等,助力5G+8k视频直播、天肌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实现应用。创新创业活力足,2019年示范区每天有71家科技型企业诞生;示范区93家企业入选胡润“2020全球独角兽”,占全国比重超4成。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示范区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源头作用,完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促进成果寻找应用场景,加速成果转变为产业技术和落地企业。高校院所转化能力增强,示范区支持建设38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并通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火花活动”、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前沿创新中心等平台、成立技术经理人协会,推动科技成果与人才、资本等市场各类资源良性互动、深度融合。近五年来北京及中关村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约占全国的1/4,居全国首位。硬科技成果加速在分园转化。截至2020年7月底,“火花”活动推介270余个优质科技成果及早期转化项目。其中,中国农科院纳米农药无人机超精量施药技术落地平谷园、国家纳米中心纳米机器人项目落地海淀园、中科院自动化所数字博物馆技术落地海淀园等。此外,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如生命科学研究所积极探求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新模式,已有多个国际国内领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进入开发阶段。

四、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近年来,示范区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布局和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全面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产业分工体系,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汇聚创新资源、提升竞争能级,逐步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桥头堡。2019年,开放协同指平稳增长,为178.7,“十三五”以来年均提高10.7。从分项指数来看,资源引入指数快速增长,达255.0;国际拓展指数和区域辐射指数增长平稳,分别为158.0和122.8。

国际一流资源加速聚集。示范区不断深化开放创新合作,形成多形式、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一是以人才和国际性平台为纽带,聚集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全球高端人才方面,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港、中关村科学城海外院士创新中心均已启动。2019年,示范区拥有留学归国及外籍从业人员5.3万人,“十三五”以来增加了1.7万人;全球创新中心方面,戴姆勒中国产业创新基地、智利在华技术创新中心纷纷在示范区设立。二是以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为依托,加速聚集一批质量优、科技含量高的研发中心。2019年,示范区拥有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1409家,海淀园、朝阳园、亦庄园成为主要聚集地,占比近七成。同时,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在示范区开办了一批研发中心和科技公司,如硅谷企业SoundHound成立声航软件、视觉定位导航VPS核心技术提供商Slightech成立小觅智能、自动化先驱萨林设立了萨林压缩空气技术公司等。三是以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为牵引,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合作产业园,推动各分园与国际先进创新高地建立定向链接网络。如顺义园依托北京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德园区,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领域,加快吸引德国企业入驻;大兴园依托北京中日合作示范区,在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领域加强与日本互动发展。

企业国际拓展能力增强。示范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形成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一是示范区企业依托技术优势,为海外设施联通、科技合作、民心相通提供保障,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者和助推器。如中科曙光参与韩国、老挝、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天融信参与中东盟、委内瑞拉等国家的网络安全项目建设等。二是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大幅增强。2019年示范区实现出口总额2507.3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北京市的近五成;上市企业中收入前150强的企业海外收入1.1万亿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6.6%;文思海辉、百度、联想、同方威视等一批企业的国际化业务均超过100个国家或地区。同时,企业品牌影响力加速提升。8家企业入选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科技品牌100强”,“十三五”以来增加了5家,占全国的近四成。6家企业入选BrandZ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占全国的1/3,其中京东、美团排名均较上年提升超10位。

跨区域协同发展稳步推进。示范区通过创新辐射、产业联动、园区共建等形式,与全国重点区域以及京津冀开展创新合作,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一方面,示范区聚焦“三大攻坚战”推动与国内其他重点区域合作。精准扶贫方面,2019年示范区积极与拉萨、玉树、和田、乌兰察布等扶贫协作地区对接合作,引导创新创业主体参与扶贫协作工作。目前,京东、快手、今日头条等企业均搭建平台助力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和推广。污染防治方面,中科瑞升的多效低温膜蒸馏技术、涞澈科技自主研发的NSAD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中科磁凌的磁制冷技术为全国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担当主力军。示范区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产业联动、园区共建等形式与津冀重点地区开展创新合作。示范区聚焦精准强链补链,对于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联合津冀范围内有承接条件的园区开展针对性招商。同时,示范区持续推进雄安中关村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有64家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优质创新资源导入和应用场景对接。

五、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国际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在北京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的背景下,示范区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宜居环境,助力首都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2019年,示范区宜居宜业指数达119.2,“十三五”以来年均提升4.8。从分项指数来看,营商环境指数128.4,生活品质指数109.9,均保持平稳增长。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北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先后出台1.0、2.0、3.0版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和政务服务跨越计划、超越计划,颁布《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助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北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北京营商环境排名第31名,较上年提高15名;得分为78.2分,超越日本东京。具体来看,北京部分指标表现亮眼,获得电力、执行合同2个指标进入全球20强;开办企业排名持续提升,2019年上升至28名,得分为95.1,超越纽约(91.6分)、洛杉矶(91.6分)、东京(86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在营商环境评价涉及的开办企业等18项指标中,北京均获评“标杆城市”。在此背景下,示范区着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潜能。2019年,示范区深入落实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开展专利优先审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市场准入、专利申请、获得信贷等方面为企业保驾护航。

城市宜居性逐步提升。示范区聚焦生态环境、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建设,多维度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城市环境。生态环境方面,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9.7,较上年提高3.8%。继延庆之后,2019年门头沟、密云分别荣获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19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42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轨道交通方面,智慧交通加速应用,绿色出行更加便捷。示范区各分园持续加大创新智慧交通应用,如海淀园通过电子警察、智慧停车,为交通管理装上“智慧大脑”,加速中关村西区综合交通治理建设。同时,绿色出行比例不断提高,自2019年5月开通以来,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总骑行量突破百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回龙观至上地间通勤出行效率。医疗方面,加快构建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等为依托的国际人才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国际人才医疗环境。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