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发表时间:2021/06/03 14:27:26    阅读:1169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十四五”北京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深刻审视、准确把握、积极应对,努力开创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

(一)国家层面

适应主要矛盾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近几年看,供需有矛盾,而且是结构性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新发展理念是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其中创新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开放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具有国际性、符合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体系。从特征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资源节约友好、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高度开放和融入全球、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等典型特征。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从过去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质量和效益的增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最终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系统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供给、需求、投入产出、收入分配、经济循环等不同环节。从供给来看,高质量发展体现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来看,高质量发展体现为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投入产出看,体现为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从收入分配看,体现为企业利润、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等稳定持续增长;从经济循环看,体现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等合理均衡。

(二)首都层面

作为首都,北京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提升“四个服务”水平、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减量提质成为突出特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们认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重点把握“一个立足”,突出“四个体现”。

“一个立足”,即: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将落实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入推进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建设,做好“四个服务”,强化功能导向,以首善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个体现”,即:一是体现创新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持续增强创新竞争力,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发挥好引领辐射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走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体现高精尖产业发展导向,坚持做菜心、不做白菜帮子,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三是体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按照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要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化“七有”“五性”,建立并完善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四是体现高水平开放发展格局,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好“两区”“三平台”发展,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做出北京贡献。

二、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四个方面需大力提升

一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全球前沿科技创新领域顶尖的科学家人才厚度有待提升,许多“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尚需突破,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创新能级需加快提升。二是与上海、深圳等相比,首都产业服务化特征突出,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能力有待增强,产业轻量化特征突出,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出效率有待提高,高精尖产业发展新动能仍需加快构筑。三是具有全球资源整合力和话语权的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少,产业关联集聚效应仍需强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尚需下大力气打造。四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依然艰巨,高质量的制度体系尚需完善,创新发展内生驱动力有待强化。

(二)四大问题需重点关注

一是要关注创新型主体,特别是当前以商业模式创新、消费需求带动为主要特征“软创新”领域多,能够体现原始创新、前沿创新能力的“硬科技”主体少,中小双创企业跨越“死亡谷”仍然面临融资难、资源对接难、扶持政策门槛高等诸多挑战。二是要关注科技型人才,特别是受北京居住成本高、落户难等影响,加之外地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留住塔基创新人才,吸引新兴产业领域高端创新人才面临挑战。三是要关注国际化创新,特别是新一轮创新竞争下,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力和链接能力还有待增强,跨区域协同创新尚需探索推进。四是要关注牵引性政策,特别是与深圳、上海等地相比,许多既有政策红利在弱化,应对区域竞争,在对外开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亟需构筑政策创新新优势。

三、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思路建议

(一)注重高能级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四五”要瞄准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交出高能级科技创新新答卷。超前布局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设施,深入推进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创平台落户,支持国家实验室落地,大力引进跨国企业在北京设立亚太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支持量子科技、脑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围绕生命、信息、能源等基础前沿、重大战略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跨学科、大协同和全链条创新攻关,提升原始创新和前沿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开放创新,积极引导布局一批海外创新平台,支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着力增强创新企业“专利、标准”国际布局能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和国际创新话语权。

(二)注重创新型主体聚集,提升对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创新主体无论对创新竞争力提升还是对区域经济增长韧性都至关重要。比如,2018年中兴、大疆、腾讯合计占南山PCT专利“半壁江山”;“贡献百强”企业合计增加值2670亿元,占南山区GDP比重高达53.2%;“纳税百强”企业合计贡献税收668亿元,占南山区税收的44.6%。对于北京而言,一是要重视创新型总部发展。当前,各地都在纷纷加大总部经济发展力度,深圳提出建设超级总部基地;上海提出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16条,加码总部企业引进;杭州加快谋划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北京总部经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要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引进方式,加大引进力度,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二是要重视“链主”创新企业发展。特别是结合京津冀产业协作,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源链,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产业链和创新集群。另外,要重视高成长企业培育发展。加大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孵化培育力度,分类施策,建立健全分层孵化体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梯队。

(三)注重高端制造业发展,创新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高端制造业具有研发创新密度高、劳动效率高、对经济贡献支撑强的特点,对于保持经济活力、增强发展韧性尤为关键。2015年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美国的先进产业》报告中提出,美国的高端产业共包括50个行业,涉及先进制造业35个,占70%。近20年以来,德国、日本等国也未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降低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剔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德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22%以上,日本制造业占GDP比重也在20%左右。上海市明确“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能低于25%”。深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连续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十四五”北京要加强高端制造业创新布局,聚焦集成度高、附加值高、空间需求小、技术产品同步性强的高端制造业环节,推进前沿材料、生物疫苗、精密医疗器械、商业航天、高端仪器仪表等尖端产品研发制造,深入推进前沿技术创新产品化,加快由“研发创新”向“研发创新+尖端产品”拓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四)注重高品质载体打造,加快产业空间挖潜和提质增效

“十四五”北京将进入减量提质的深入推进阶段,要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高品质产业空间供给与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一方面,结合城市更新,探索工业用地和集体产业用地开发利用模式,深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腾笼换鸟”,加强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和改造提升,打造以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产业园等为主的创新创业集聚区,拓展高精尖空间供给。另一方面,将特色园区建设作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的重要抓手,强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运营”,加强园区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提升特色园区平台运营能力,强化产业准入和业态优化调整,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完善特色园区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产业园区运营从单纯的空间供给向产业链构建和综合服务供给转变,打造特色产业“微生态”圈。此外,要深化土地政策创新,深入实施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探索产业项目类研发和工业用地可通过“带产业项目”挂牌方式出让,试点产业用地弹性供应机制,推进“标准地”政策创新,研究土地复合混合开发利用等规划引导措施,优化土地审批流程,压缩项目开发周期,加快土地释放。

(五)注重突破性改革探索,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要围绕科技创新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更注重提高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效能,加强先行先试、率先探索,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一是创新引导政策机制突破。探索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围绕产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股权分红激励等多向突破,完善科技场景应用新机制,推动一批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机制突破。建立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更加灵活、更为有效的人才流动政策,以“高精尖”为导向,以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面向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域,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投资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开放发展政策机制突破。聚焦“两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服务贸易,促进“产业开放+园区开放”,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探索实施供地、融资、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打造扩大开放“北京样板”,构筑开放发展新动能。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