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社会领域发展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21/06/03 14:28:54    阅读:907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在优化首都功能布局和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通州区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治理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心城区相比,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领域发展还有较多短板和不足,亟待通过承接中心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弥补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领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社会民生短板突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缺乏

从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来看,2019年通州区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2.5张,不到西城区的1/5,不及丰台的1/2。与中心城区相比,师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通州区千名中学生教师数是145.2人,比朝阳区、石景山区分别少74.6人和54.6人;千名小学生教师数为61人,比东城区还少20.9人。高品质国际化的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目前,通州区拥有国际学校5家,仅为海淀区的1/3,不到朝阳区的1/4;通州区仅有2家三甲医院,分别为西城区的1/7、朝阳区的1/6。2019年,北京全市共有大型体育场馆29个,主要分布在朝阳区和海淀区,而通州区尚未有1个大型体育场馆。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差距逐渐缩小,但精细化治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中心城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道路网密度为3.65公里/平方公里,低于朝阳区1公里/平方公里。高效集成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长度仅2.3公里,为朝阳区的1/3。城市水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2019年,通州区污水处理率为84.3%,比城六区平均数低15个百分点;2020年城市副中心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0%,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距离。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通州区和中心城区都在积极探索,但中心城区已经取得的很多好的经验值得通州借鉴。比如,在推动规划落地方面,责任规划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2019年,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全面实施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西城区有15个街道实现了责任规划师全覆盖,东城区则实现了所有街道街区责任规划师全覆盖。在加强“城市大脑”建设方面,海淀区、西城区、朝阳区等中心城区围绕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精细治理和综合执法等领域建设了大量应用场景,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街巷治理方面,核心区街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基本完成。比如,东城区累计完成174条大街、1004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雨儿胡同、草厂四条等7条胡同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数量居北京全市之首,106条胡同被评为“首都文明街巷”;西城区共有1512条背街小巷通过市级验收,西海南沿、义达里胡同与人定湖北巷、文华胡同分别被评为2019年和2020年“北京最美街巷”。国家信息中心互联网大数据舆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行动关注度和满意度都超过90,尤其是背街小巷整治满意度高达94.82。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心城区各区也进行了有益的创新探索。比如,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街区更新实施意见和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明确方向和标准,将全区17个街道划分为82个一级更新单元、140个二级更新单元,系统推进街区更新工作。

(三)社会治理开展了许多积极有利的探索,但化解矛盾的模式有待探索创新

在社会治理方面,北京市各区都有各自的探索,但与中心城区相比较起来,通州区(城市副中心)还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城区、朝阳区均制定了落实市民热线“接诉即办”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为关键指标的考评体系,其中,东城区荣获全国“12345热线治理实践奖”与“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2020年“接诉即办”综合成绩位居城六区第一;朝阳区群众诉求响应率始终保持在100%。又如,东城区深化“吹哨报到”改革,“小巷管家”“小院议事厅”“五民”群众工作法在北京全市推广;朝阳区探索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政企共建”等基层治理新方式、新路径,形成了“四减三增两满意”社区减负工作方式。西城区在15个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试行“周六不打烊”服务,在259个社区全面推行全响应服务;推动社区服务站转型升级,创新推出群众“服务包”“服务卡”,全科社工综合服务模式不断健全,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再如,朝阳区探索出了国企托底、社会资本参与等老旧小区改造和物业管理典型的“劲松模式”,多项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石景山区与首开集团深入研究区属物业企业改革,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和管理全覆盖,探索出了典型的“首开经验”,在全市推广。

社会组织是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与中心城区相比,通州区社会组织数量相对不足。2019年,通州区社会组织数量为403个,不及海淀区、朝阳区的1/2。

二、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高品质国际化服务设施的配置,增强国际高端人才吸引力

目前,城市副中心高品质国际化服务资源配置不足,很难支撑城市副中心核心功能定位要求。因此,一是加快国际医院、国际药店等国际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布局。城市副中心加强国际交往功能建设,要围绕满足国际人才的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吸引高品质、国际性医疗资源进驻城市副中心,打造国际化医疗服务中心,提高城市副中心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二是健全和完善国际幼儿园、国际中小学等国际化教育设施布局。通州区加大对国际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选择在通州园等科技园区内部及周边国际人才相对集聚的区域增加国际学校设施布局,提高国际教育服务资源供给能力,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三是推进大型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注重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利用大型文化设施开展国际文化活动交流,通过大型体育设施承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活动,推动文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加紧规划布局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高品质、国际化住宿设施。依托通州园等科技园区平台,建设一批品质优良、服务完善的高档公寓和配套完备的蓝领公寓,满足外籍不同人才居住需求。在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进一步聚集国际要素,吸引海外人才来通工作生活。五是加快建设国际人才创业园和创新型孵化器,为外籍人才提供低成本、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

(二)借鉴中心城区经验,结合通州特色,加快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与中心城区比较,通州区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还有待提升。一是利用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建设初期的有利条件,超前谋划和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强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引导作用,构建现代化的轨道交通体系,有利于提高城市通行效率和出行品质。特别是要汲取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等“城市病”问题的教训。二是加快综合管廊建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中心城区差距,促进市政设施高效集约利用,提升通州区(城市副中心)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三是建设智能高效的城市大脑,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服务管理机制。借鉴海淀、西城等中心城区“城市大脑”建设经验,提高城市副中心在交通执法、生态环境监督等方面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四是借鉴东城区制定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经验,编制通州区规划技术导则,推动通州区老城区更新改造,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并发挥责任规划师的业务指导和专业支持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地实施。五是加快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区自治为基础、社会组织为中介、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将“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相结合,提升城市精细治理能力。六是借鉴“劲松模式”和“首开经验”,在通州区探索创新改造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人民群众居住生活品质。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