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未来人才政策调整优化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21/06/03 14:31:07    阅读:1009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人才工作作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等系列重要论述。当前,北京正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亟需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本文结合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要求,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人才政策和经验做法基础上,对北京市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一、北京人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全球顶尖创新人才竞争力有待增强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北京要“去功能、高端化”,人才配置和引进主要满足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保证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人才政策更具针对性,对顶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的需求更为明确。目前来看,北京尚未形成大规模吸引、集聚全球杰出人才的明显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高声誉奖项得主等顶尖人才数量相对偏少,“偏科”现象问题较为突出。2020年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北京有231人次入选,硅谷则超过400人次;行业分布方面,北京科学家在半数领域入选,其中多集中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3个领域,硅谷科学家则几乎实现全领域覆盖。北京国际人才竞争力相比其他世界科技创新中心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不强成为制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瓶颈。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显示,北京的城市人才竞争力位列全球第35位,落后于纽约(第1位)、伦敦(第2位)、旧金山(第4位)、波士顿(第5位)、巴黎(第7位)、东京(第8位)等国际城市;并排在香港(第6位)、上海(第32位)之后。

2.面向全球吸引人才的开放程度不高

北京外籍高层次从业人员的比例与全球其他创新区域存在差距。2019年中关村企业拥有的外籍人员5000余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0.2%,且多数外籍人员集中在互联网教育企业中,真正具有专业技能的外籍人员较少,外籍专家人员不足千人。同期,硅谷各行业从业人员中,近半数为外国出生,其中在计算机数学、建筑工程等高技术领域,外国出生的比例超过60%。柏林每年移居的新居民中,有约60%来自国外,其中MINT领域(数学、信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雇员中,外国雇员占13.8%;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数据显示,慕尼黑初创企业家中有15%来自国外。此外,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北京就业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特点。2019海归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中显示,选择在北京的留学生占比创近三年新低,仅为21.2%;根据“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数据显示,上海连年领先北京,位居第一。

3.对青年活力型人才吸引力有所减弱

随着国内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各城市为了吸引优质人才,出台了积分降标准、落户降学历、买房降首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新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等多种优势叠加,北京对青年活力型人才的吸附力和黏性减弱。北京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流失问题日益显现,应届毕业生留京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以清北为例,从2013年到2019年,清华本科生毕业生留京率从30.7%跌至18.2%,北大从71.8%跌至16.1%。落户难、住房成本高企、子女入学入托困难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目前,北京严格采取指标数量的方式控制引进毕业生总量,相比之下,上海已逐步探索放松落户限制,2020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基础上,新增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上海,国内其他城市几乎均可凭大学毕业证直接零门槛落户。这种形势下,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及本地创业就业青年人才逐渐放弃在北京择业定居。

二、北京未来人才政策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面向全球延揽顶尖创新人才的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稳定支持力度,探索实施中央和北京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新机制,大力支持研究建设世界级研究机构或牵头发起世界级大科研项目,为全球顶尖人才集聚搭建国际一流的事业平台,引进培养和稳定一批世界级的顶尖人才。通过开展一项具体的高能级科研项目,推进国际顶尖人才集聚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美国提出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国内实践同样取得喜人成果,广州中山大学发起“天琴计划”[3]成立天琴合作组,目前除国内多个高校和研究院所参与外,还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成员。  

加快实施世界级科技人才计划,“一事一议”开辟国际顶尖人才引进专门通道。借鉴美国全面移民制度改革举措,美国每年允许6000名外国科学家合法定居,2016年6位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全部为美国之外出生,北京也可尝试放宽对技术移民限制,探索开展技术移民试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移民规则;借鉴加拿大移民部推出的全球科技人才计划(简称GTS),梳理北京企业层面的人才、技能短缺清单并形成职业列表,有针对性精准对接全球高科技人才;尽快设立专门针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引才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与全球接轨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条件、“类海外”环境打造等。

2.探索更加开放灵活的国际人才管理服务制度

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全球眼光,谋划推出一批更加开放灵活的国际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加快各种类型海外人才集聚。试行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如借鉴上海外国留学生引进政策,探索完善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毕业留京就业机制,适当放宽学历限制,并前瞻性谋划针对京外地区高校外国留学生来京就业的政策;从业领域准入层面,可借鉴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政策,探索全面放开投资准入,对境外投资者逐步放宽或者取消境外投资者在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资质要求、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措施。着力引进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国际通行人才遴选机制,全面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推进人才评价的标准与境外标准共存互认。可借鉴深圳前海经验,探索设立港澳台及海外与北京执业资格制度衔接试点基地,允许海外专业人士经备案后,在北京直接提供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以视同境内从业经历,可率先面向港澳台群体试行,后续分步拓展至全球范围。此外,强化升级特定外籍人才激励保障政策,逐步探索赋予外籍人才国民待遇或准国民待遇改革试点,清除外籍人才在流动、投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障碍。如可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上海临港片区等地区经验做法,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探索国际人才个人所得税奖补政策,率先在北京自贸区范围内针对经认定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依工资薪金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超过15%部分给予财政补贴。

3.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友好的发展环境

国内其他城市现金补贴、优惠落户等政策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并取得显著成效,对此北京也应进一步完善活力青年人才吸引政策,比如在落户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参考上海政策举措,探索居住证转户口、居住证积分达到120分可按京籍考生标准参加高考等政策。同时,北京还应注重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就业环境,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宜居环境吸引青年人才。根据青年人才群体的工作生活消费需求特点,量身打造城市环境、营造社会氛围。如开展创业培训、职场提升、休闲社交、文化娱乐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构建完善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创业者之家等平台,加快培育涵盖创业安居、休闲社交等各领域的青年社群,打造24小时活力社区。增强青年人才和大学生对北京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进而带动提升北京发展活力。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