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发表时间:2021/03/10 00:00:00    阅读:537

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整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是海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市创新引领优势明显。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重点监测企业6623家,占科学城整体企业数量约五成,贡献了科学城超六成的总收入、近七成的利润、近八成的税费、近九成的出口总额。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高能级创新取得新进展,创新基底不断夯实,融通创新成趋势;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孕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高精尖企业多元共生,构筑“雁阵型”梯队;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形成“一极四组团多节点”空间格局;坚持改革探索与服务升级,营造高品质产业生态,提供“海淀方案”。本文在对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经济运行态势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高精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引领支撑作用凸显

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重点企业实现总收入17010.88亿元,同比增长14.7%,对科学城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62.5%;总收入占科学城整体的比重超六成(61.9%)。其中,收入亿元以上高精尖企业1535家,占科学城亿元企业数量的97.5%。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重点企业收入结构优,收入的近6成来自科技含金量高的技术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其中技术收入7221.04亿元,占总收入的42.4%;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2383.54亿元,占总收入的14.0%。值得注意的是,高精尖重点企业是科学城的出口大户,2019年实现出口总额839.75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领先科学城整体3.2个百分点,占科学城整体近九成(89.3%)。

(二)高精尖产业持续强化创新基底,融通创新成趋势

研发创新投入活跃。截至2019年底,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重点企业拥有研发人员达43.9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为40.0%,占比高于科学城整体3.4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1700.45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约为上年的3.2倍;其中近九成(87.0%)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占比高于科学城整体11.0个百分点。从创新投入来看,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10.0%。创新产出规模效率双提升。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重点企业专利申请量达53423件,同比增长17.4%,专利授权量达26748件,同比增长14.5%,占科学城整体比重均超9成。如联想位居“2019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强企业”第7名。PCT申请量1879件,占科学城整体的比重在九成左右。2019年科学城高精尖重点企业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68.1件,较上年增加127.8件/万人,高于科学城整体水平64.2件。

(三)高精尖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不断孕育新动能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中关村科学城持续聚焦大信息和科技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人工智能产业4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小米、神州数码、联想、同方股份、浪潮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科学城北区5G网络部署及示范应用项目等纷纷落地,2019年创造收入近4700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019年创造收入近4200亿元,同比增速超15%,加快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协同制造服务平台等新基建项目落地。人工智能产业汇聚以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云知声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近300家,拥有全国约四成的人工智能国家创新平台(6家),2019年实现总收入1500余亿元。科技服务业持续优化升级,形成以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科技咨询服务业为主的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2019年创造总收入超1600亿元。

集成电路、生物健康、新材料等产业特色化。近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在集成电路、能源材料、高端制造、生命科学等领域加速聚集掌控知识产权和供应链的总部型、研发型产业。集成电路领域汇集了中科寒武纪、中星微电子、紫光展锐、兆芯电子等领军企业60余家,产业聚集度持续提升,创造收入近200亿元,总收入增速超30%。生物健康涌现出科兴生物、九强生物等一批技术原创型企业,吸引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百放孵化器等一批创新服务机构落地,2019年实现总收入97.53亿元。节能环保领域聚集了碧水源、高能环境、同方环境等代表性企业,总收入近300亿元,2019年增速达8.8%。新材料领域围绕石墨烯等颠覆性前沿新材料设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聚集王中林、任天令等一批顶尖科学家,涌现了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马约拉纳任意子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

新经济孕育发展新动能。中关村科学城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技术优势,持续构筑“高精尖”产业发展新引擎。一是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创新,推动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如量子信息领域,加快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涌现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等高水平创新成果,带动量子信息的实用化发展。二是科技深度赋能传统产业,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如人工智能与交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发展,涌现出千方科技、Momenta等企业。三是文化融合前沿科技,打造创意经济新生态。科学城在全市率先出台数字文化产业支持政策,涌现出去哪儿网、好未来、优酷、知乎等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为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四是平台经济、在线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生产消费新模式持续涌现。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航天云网、寄云科技、和协航电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推动制造行业的智能化升级等。

(四)高精尖企业多元共生,构筑“雁阵型”梯队

中关村科学城不断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吸引不同控股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等多元优质主体不断聚集。从不同资本企业来看,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聚集了5369家民营企业,其中有9家企业上榜“中国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市上榜总数的一半;聚集高精尖外资企业195家,有15跨国地区总部企业;聚集高精尖产业国有企业666家,国企民企合作深化,激发创新潜能,如北京汽车与百度进行战略合作,将北京汽车的传统汽车业务与互联网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从不同规模企业来看,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聚集大型企业467家、中型企业1233家、小微企业4923家,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局面。如百度推出AI加速器,通过导师指导、投资入股及技术对接等多种方式,支持穿山甲机器人、象文科技、麦飞科技等小微企业实现“软件+硬件”、“产品+服务”产业链融合。

(五)高精尖企业主要分布“一轴一廊”沿线,集聚形成“一极四组团多节点”

中关村科学城目前已经形成高精尖企业聚集发展优势。中关村科学城是全市高精尖企业集聚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区域,2019年集聚6623家高精尖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拥有企业255.4家,位居中关村各分园首位。同时高精尖产业呈“一轴一廊、一极四组团多节点”的分布特征。中关村科学城依托中关村大街发展轴联动南北、北清路前沿科技创新走廊辐射东西,高精尖企业形成“一极四组团多节点”空间格局。其中,中知学原始创新发展极聚集了字节跳动、四维图新、兆易维新、寒武纪、地平线等创新型企业,约占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企业的三分之一,近九成企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四组团分别指上地软件园、永丰、生命园和翠湖,其中上地软件园约聚集中关村科学城六分之一的高精尖企业。此外,还有部分高精尖企业在西三旗、清河、北天平庄、魏公村、甘家口、玉渊潭等区域形成节点式发展。

二、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关村科学城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领头羊和主平台,2020年经济总体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各项经济指标稳定向好,新业态、新模式逆势萌发,高精尖产业主引擎作用不断凸显,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韧性,但对标对表,高精尖产业发展依旧面临创新能级不高、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要素短板突出等问题。立足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中关村科学城应紧扣国际趋势、国家战略、首都大局、自身定位,在疫情之下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发挥“三区”政策叠加优势,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

中关村科学城应把握好“三区”建设契机,聚焦创新新经济监管体制、提升要素资源供给能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探新路、破难题。

1.探索“包容审慎”的新经济环境

一是加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创新。立足中关村软件园,依托数字贸易港建设,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为推进建设数字贸易试验区提供有力的政策、管理和安全保障。二是探索金融科技融合发展。争取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京金融科技中心落户海淀,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依托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创新推广金融科技新兴业务和模式,打造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验区。三是探索新技术政策创新,加快推动商业化落地。紧跟技术迭代、促进政策迭代,围绕新技术应用、新场景建设、新赛道布局,持续加强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构建。四是探索知识产权新业态保护机制。开展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积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化科技、新商业模式等重点产业领域及其关键技术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

2.优化要素改革构建政策矩阵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对外籍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海外留学生、非中国籍港台永久性居民等不同人才群体分类施策,提供精准服务。在国际人才出入境和就业创业方面,建议依托中关村国家人才特区建设,争取试点支持,对长期在科学城工作的高科技领域外籍人才、外国技能型人才等,放宽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的限制。在高端人才激励方面,探索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个税激励政策。制定顶尖人才目录,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的个税政策,争取在科学城试点对进入顶尖人才目录的人才均按照15%的个税标准,用已缴纳个税的区级留成部分进行差额补贴,并对此部分差额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针对重点领域急缺人才方面,可借鉴上海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做法,淡化学历指标,将落户审批权“下放”在中关村科学城试点,结合实际引才纳才。在吸引活力型人才方面,可借鉴上海针对双一流大学非京生源应届毕业生探索引进标准,试点放宽落户条件,吸引高素质优质毕业生留京。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激活资本要素市场。研究加大在税收奖励、风险补贴、政府引导基金配套与超额收益让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国际国内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优质投资基金和财富管理机构落户科学城。

三是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土地复合混合开发利用模式,推行产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土地租金年租制,合理控制高精尖产业用地成本。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以产业链为纽带,支持上下游关联企业联合竞买土地,以链聚企,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四是探索数据要素制度保障。借鉴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做法,依托自贸区科技片区建设,率先开展数据确权、数据流通、数据资产定价、数据治理等方面制度试点,营造健康高效有序可控的数据市场环境;率先建立“政府间”数据共享、“政企间”数据开放、“企政间”数据汇集和“企企间”数据融通等方面的数据要素流通公共服务体系。

3.优化提升高精尖产业营商环境

一是探索政策集成服务新模式。针对高精尖产业发展痛点、堵点,对现有政策进一步细化,明确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持主管单位,加强高精尖政策的集成服务,探索高精尖产业主体涉及高精尖各项政策的“多报合一”制度,即企业提交一套资料可以享受到符合条件的高精尖所有政策,简化政策申报资料及流程,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惠及面。

二是创新高精尖产业主体服务新方式。可借鉴杭州企业创新积分,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等属性设立一套评价体系,根据高精尖企业种子期-胚芽期-成长期-壮大期-成熟期等发展阶段,面向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采取不同评价标准进行分级分层评价,全面有效的量化评价企业创新能力,构建高精尖企业创新画像,根据企业创新画像为企业精准提供相关的政策、金融等服务。 

(二)瞄准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原始创新突破

1.加大基础前沿研究

一是推动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可借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联合企业、高校院所等主体通过“一所(校)两制”等模式探索“科研与市场”协同运行机制。

二是切实做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探索柔性引才机制,通过探索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实验室、项目经理制、设立科技奖项等多种引才方式,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如支持组建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实验室,对科学家科研选题、使用方向、投入方式、开支标准和成果分配等赋予自主权,增强科学家的归属感和粘性,发挥科学家实验室的号召力吸引建立稳定的基础研究团队。

三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建议出台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经费投入的专门税收政策,率先在中关村科学城开展试点,对于投向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支出,进一步研究增加研发加计扣除的比例。采取会员制、财税激励、创投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共同投入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基础研究基金会,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筹集基础研究经费。可借鉴广东、深圳等地经验,探索采用“联合冠名、共同使用、财税激励”等模式,支持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如广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建立省企联合基金,并提出将企业发生的用于资助科学研究的公益事业捐赠支出视同企业研发投入,依规税前扣除。

2.紧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制定高精尖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清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核心技术攻坚清单,立足中关村科学城发展实际,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二是创新科研项目组织模式。每年持续设立若干项攻关项目,可借鉴上海等地做法,实施“揭榜挂帅制”、“首功奖励制”,通过发布研发技术需求清单,面向全市、全国、全球招募揭榜者,对揭榜方不设行业门槛限制,调动更大范围的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攻关的积极性。可借鉴上海等地做法,率先试点推行“经费包干制”,给科研“松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经费不设开支科目比例要求,允许项目承担单位自主使用,对实行包干制管理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3.推动高精尖领域国际化创新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研发。继续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境外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开展国际合作研发。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经验,围绕高精尖领域,探索建立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运行、实施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新模式、新机制,鼓励高水平研究机构组建成立大科学计划项目实施运营主体。二是打造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建设机遇,推动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借鉴上海、合肥等地经验,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三是加大对企业举办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的支持力度。可借鉴阿里巴巴全球诸神之战创客大赛举办经验,鼓励头部企业依托创新中心,在全球主要创新区域、高校等举办精英团队创业大赛,促进全球各地创新力量的交流合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三)集聚高能级主体和培育新动能并重,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生态

1.构建以头部企业为引领的产业生态

一是支持头部企业构建企业生态圈。发挥小米等头部企业的技术主导力、产业整合力、品牌影响力等优势,支持头部企业布局特色领域生态圈,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配套和项目在科学城集聚落地,优先保障头部企业产业布局项目的用地供给,探索产业链供地给予头部企业用地弹性空间,强化“一企一策”服务加快头部企业项目落地。二是支持建立紧密高效的股份制联盟。面向重大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头部企业牵头,联合领域内的科技主体与产业主体,以股权为纽带,建立法人实体的股份制产业联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势主体强强联合、交互持股,打造“血缘”型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系和利益共享的创新联合体。三是搭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议采用创新券方式鼓励中小企业链接使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建议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引导更多开发者基于国内自主可控的深度学习技术框架、开源平台进行研发,加快构建国内自主AI产业生态。

2.集聚高能级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

一是围绕高精尖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引进一批国际功能性机构、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专业服务机构和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引进的高能级主体以及能级升级的产业主体制定财政资金奖励和精选层企业服务标准,可借鉴上海浦东、四川成都等地做法,根据落户总部企业能级以及总部升级的企业设立财政支持资金奖励。二是针对部分高精尖领域的质量效益短板,设立奖励机制,鼓励高精尖产业主体提质增效。根据处于不同阶段的高精尖企业根据人均指标、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筛选出一批典型企业标杆企业通过给予资金支持、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等奖励,发挥榜样力量,引导企业提升发展质效。

3.释放拓展新技术新产品需求空间

一是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聚焦中关村科学城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城市建设升级、社会治理升级等需求,通过政府采购、场景试点示范、相关牌照优先发放等多种形式,加强新基建新场景供需对接,全面推广应用场景。主动对接通州副中心城市管理、延庆“科技冬奥”及京津冀范围内新场景的需求,支持企业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支持企业用好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支持政策,推动首创产品推广应用。二是鼓励新技术新产品出海。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产业主要出口地中,输出到东南亚国家的产品规模占比位列首位。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共建等方式带动新技术新产品出海。

(四)以跨区域协同利益分享为突破,探索创新闭环价值回流机制

1.支持驻区投资机构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

一是提前布局知识产权价值回流。鼓励本地投资机构收储高价值知识产权,或联合北京市科创基金、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国有资本围绕基金合作以知识产权入股、技术许可等方式投资孵化底层技术,无论项目未来在哪些区域落地产业化,中关村科学城作为研发地均可分享项目收益。二是培育专注于投资高价值项目的早期资本。可借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项目成长机制,围绕项目从种子期到成长期设立投资基金,与科技成果形成紧密的资本纽带。引导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在早期投资高价值硬科技项目,获得持续收益,形成稳定的税收来源。

2.支持区级投资平台探索共建园区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

建议以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为核心,主动对接怀柔科学城公司、未来科学城公司、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公司,探索共建“飞地经济”合作园区模式的跨区利益分配机制。比如以怀柔科学城建设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为契机,中关村科学城要发挥科技服务优势,双方共建园区飞地经济,建立以中关村科学城为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经营期限内的开发经营收入等收益按约定比例分成,到期后调整分成或将共建园区转交怀柔科学城经营。探索联合开展产业项目共招共推,构建平台公司项目转移奖励机制,建立海淀区与其他区的跨区双向奖励机制,针对平台公司将自有企业、资本资源跨区输出分享,输入区政府或运营服务商给予输出方奖励等等。

3.争取市级针对企业跨区域迁移给予财税制度安排

针对企业跨区域迁移、疏解,争取市级层面统筹调整税收财力结算,平衡迁入迁出区利益关系,比如借鉴上海地区对具有高税收贡献的非制造业企业跨区迁移,在一定年限内,市级层面给予区级政府财力结算调整,将企业缴纳的年度区级税收收入全额由迁入区返还给相应迁出区,金额按一定规则逐年递减。针对创新主体跨区产业布局,按税种分配税收收益。中关村科学城是重要的技术创新与孵化器,企业跨区经营布局成为常态。针对企业在不同区之前的经营涉及的利益分享问题,可借鉴上海等地做法,按照税种的利益分享模式,比如同一企业,中试、制造等生产环节分布在其他区,其增值税在其他区缴纳,管理、营销部门在中关村科学城,其所得税等其他税收在中关村科学城缴纳。

(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高精尖助企纾困

1.落实纾困政策,适当延续政策期限

中关村科学城要继续做好中央、市、区各级政策的衔接落地,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阶段性社保费减免政策、公积金缓缴等政策;同时,针对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恢复慢等问题,应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监测预警机制,根据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研究延长帮扶政策实施期限,最大程度助企纾困。如争取适当截止目前经营依旧困难(经营收入下降5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延长延期纳税期限。

2.做细普惠政策,扩大政策惠及面

普惠性区级政策是科学城有针对性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为激发中小企业动力,延续产业发展活力,建议在普惠性区级层面政策上,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制定不同标准,有意识设定一定比例倾向于中小企业,如在研发创新项目设置上,保留一定比例研发项目以撒种子式的洒向中小企业,让更多中小企业获得支持。

3.优化外商环境,稳定外资企业发展

疫情冲击下,全球跨境投资流量下行;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升温,美国持续对我国高新技术进行全方位限制和打压,美日欧等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在此背景下,中关村科学城引进和稳定外资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形势。2020年1-6月,海淀区新设立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科技型企业95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6.2%以上[2]

下一步,科学城应落实重点外资企业“服务管家”和“服务包”机制,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既要用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投资北京洽谈会、京港洽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也要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可借鉴深圳链式招商、杭州链长制等方式,围绕科学城高精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梳理外商项目清单,创新开展招商活动。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