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发表时间:2021/09/29 00:00:00    阅读:786

在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新基建需求带动以及数字经济纵深推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北京装备制造业经受住疫情冲击,总体呈现加快回升态势,其中实现营业收入3077.0亿元、利润33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1%、14.6%,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工业增速0.7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有力拉动全市工业稳增长。但北京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占比不高,并且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未来,北京市应把握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契机,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优势,深入实施延链强链补链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加速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提升装备制造业比重,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受数据采集限制,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北京装备制造产业运行态势,以下以中关村装备制造企业为监测样本,进行具体分析:

一、中关村装备制造业总体运行情况(一)总体运行稳中向好,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

工业总产值稳定恢复。2020年1-11月中关村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94.2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达年内最高水平。从全年来看,中关村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回升态势良好,增速从一季度降幅超20%,到二季度增速转正,到三季度企稳回升至9%左右,再到四季度提速至两位数,呈现出“由降转升、增长加快”的发展态势。

收入方面,2020年1-11月中关村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015.0亿元,同比增长12.5%,扭转了上年同期负增长局面;占全市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达76.4%;对全市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超100%。

积极培育单项冠军企业。截止2020年12月,北京有18家制造业企业获评单项冠军企业,其中有11家是装备制造领域企业。如同方威视持续发力安检这一细分领域,在全球货物车辆检查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连续8年保持第一;大豪科技专注于缝制、针纺电控领域,主导产品刺绣机电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三一重工深耕工程机械领域,其中挖掘机产品市占率超过25%,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表1 北京市装备制造领域全国单项冠军企业(11家)

类型

企业名称

主营产品

示范企业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货物与车辆安检设备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刺绣机电脑控制系统

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校验装置

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核电站控制保护系统

培育企业

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高压液压阀

北京时代之峰科技有限公司

硬度计

单项冠军产品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特高压干式空心平波电抗器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旋挖钻机

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桥梁用钢铁结构

北京新联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动车组空心车轴超声波探伤机

注: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前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整理。

(二)利润恢复速度加快,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利润快速增长。2020年1-11月中关村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利润197.7亿元,同比增长23.0%,增速达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企业利润率9.8%,高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79家,占规上装备制造企业总数的26.4%,亏损企业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0.6个百分点。从企业层面看,超五成企业利润同比增加。

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从人均质效指标来看,2020年1-11月中关村装备制造业企业人均创造收入140.1万元/人,同比增加15.2万元/人;人均创造利润13.7万元/人,同比增加2.6万元/人。

(三)出口稳步增长,国际化布局提速

2020年1-11月,中关村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进出口保持稳步提升。具体来看,1-11月实现进出口5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出口实现27.7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增速自上半年以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实现进口24.5亿美元,同比增长6.7%。但仍需注意,随着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海外疫情的蔓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出口仍面临巨大压力。

表1  2015-2020年中关村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1-11月

进出口总额

72.5

68.4

66.3

61.2

56.9

52.2

同比增速

-2.1

-5.7

-3.1

-7.7

-7.1

11.2

其中:出口

39.9

35.2

33.5

34.9

30.2

27.7

同比增速

3.4

-11.9

-4.6

4.2

-13.5

15.4

进口

32.6

33.2

32.8

26.3

26.7

24.5

同比增速

-8.2

1.9

-1.4

-19.8

1.5

6.7

    (四)创新投入不断增加,集聚发展新动能

企业研发支出活跃。2020年以来,中关村装备制造企业聚焦疫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创新活力不断释放。1-11月,中关村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107.8亿元,同比增长11.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总额/总收入)为5.3%,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北京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重大科技成果突破方面,如新联铁完成的“和谐大功率机车轮对智能装配数字化生产线”项目,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标准化发展,荣获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雪迪龙等完成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方面,节能环保领域,碧水源双膜新水源技术已经在新疆、陕西、内蒙古、云南等多个地区推广应用,让水资源再生循环成为可能。公共安全领域,如同方威视为全球机场打造出能实现远距离安检和体温测量为一体的太赫兹红外复合安检仪,既能安全、快速、有效地拦截安全威胁和及时筛查体温异常的旅客,又可以减少潜在的交叉感染。

二、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当前,北京装备制造业企业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部分装备制造相关的零部件及设备仍需进口的问题。以机器人为例,多数企业90%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从市场占有率看,2019年上半年发那科、库卡、ABB、安川这四大家族牢牢占据着国内主要的市场份额,占比超50%。此外,部分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产品的核心部件、部分设备仍需进口。如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导引车产品部分核心部件仍需进口;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产品的核心部件光学镜片国内无法提供,全球只有加拿大一家企业能够生产。

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仍待增强。北京聚焦智能制造、能源制造形成了两大制造业集群,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能力仍需提升。一是产业链布局尚不健全,且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当前,北京装备制造业企业全产业链布局的纵深程度不足,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产业链,企业大多集中于某些环节甚至是某个环节的某些部分,并且部分产品仍以加工制造为主,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产业附加值不高。二是跨区域产业协作与配套相对较为薄弱。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由于京津冀三地无论是在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新产品研发、产品更新换代状况参差不齐,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上下游配套与互补性差。有调研发现,北京市21家龙头企业的配套环节在津冀的仅一成,长三角和珠三角占到三成[1],比如北京奔驰国内的一、二级供应商中,仅23%分布在京津冀区域,而45%分布在长三角地区。

企业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近年来,北京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建立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库。但与其他省市相比,北京智能制造水平仍偏低。据21世纪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智能制造指数(CIMI)报告》显示,北京市智能制造指数低于深圳、上海;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排名第7位,落后于深圳、上海等城市。此外,截止2021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联合麦肯锡评选的“世界灯塔工厂”中有20家位于中国,北京仅有福田康明斯一家,江苏、广东分别有5家、2家。

三、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高端、精密等高精尖领域,分阶段、分步骤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卡脖子”难题,制定关键环节和核心产品“攻关清单”,实现从无到有、从追赶向全面超越转变。一是加强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或科研机构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打造国际高水平制造业科学中心,实现原始创新的突破。二是出台推动重大短板装备创新发展重点推进目录,加快突破研发、基础共性技术和正向设计。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以行业领军型企业为主导,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化交流、承担国际标准组织相关工作等,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加速产业智能化发展。一是要继续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试点示范项目,认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移植的改造方案和标准规范。二是要深化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比如通过提高生产线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延长产品寿命;通过加大5G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企业内部统一管理运行、多基地之间协同制造等。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新基建建设。支持企业联合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建设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以满足企业在实时业务、智能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需求。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一是完善全市内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协同。通过政策协同与空间合作,畅通各区之间、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之间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北部研发创新带与南部先进智造产业带的跨区域梯度化的联动协同,以实现装备制造业北京市内的循环。二是优化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在继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同时,要抓住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用好京津冀城市群广阔腹地,通过产业园区共建、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等,通过强链、补链和固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提升产业发展实力。三是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高全球产业链适配能力,凝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主导和参加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提高北京在全球新型产业供应链中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充分利用好境外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契机,推动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走出去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