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指数2021
发表时间:2022/01/14 00:00:00    阅读:829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30多年的创新发展,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主阵地地位更加突显,在支撑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硬核引领作用,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园区。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十四年开展中关村指数研究,今年是第十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报告。中关村指数客观、全面评价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关村指数”包含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以2013年为基期,进行测算合成,直观有效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

“中关村指数2021”研究成果。指数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关村指数2020年达到251.3,较上年提升28.9。从五个一级指数来看,开放协同指数增长最快,较上年提升52.2,达到230.9;创新引领指数持续上升,较上年提高43.6,达到301.6;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较快,较上年提升32.8,达到213.0;双创生态指数较上年提升13.0,达到388.9;宜居宜业指数稳中有进,较上年提升3.0,达到122.1。

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经受住疫情大考,化危为机,稳健前行,经济运行展现出良好韧性,呈现增长稳、创新强、动能新、活力足的高质量发展特征,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主阵地地位更加突显,在支撑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硬核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更加凸显,创新能级实现新跃升

中关村示范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立足“四个面向”,持续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创新活力强劲和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高水平创新格局。2020年,创新引领指数持续上升,达到301.6,较上年提升43.6。从二级分项指数来看,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二级指数齐头并进,其中,创新产出指数达290.4,较上年提升55.3;创新投入指数312.9,较上年提升31.9。

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增强。中关村示范区聚焦“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积极服务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发展。截至2020年底,示范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8个;2020年示范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31人,占全国的1/4,位居全国首位。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疫情之下依然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2020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3785.4亿元,同比增长11.3%,超三成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0%。69家示范区企业入选欧盟“2020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2020年示范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27898件,占全市企业的77.7%;企业PCT申请量6193件,同比增长33.5%,占全市企业的74.8%。截至2020年底,示范区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505项,比2019年增加71项。

持续涌现一批突破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基础数学理论、人工智能算力与算法、蛋白质科学、半导体材料、低维碳纳米材料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15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前沿技术方面,研发出国际首台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样机、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最大智能模型“悟道2.0”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的远程技术、推荐算法两项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研制出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全球首台自主式种植牙手术机器人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的创新成果。围绕科技抗疫、科技冬奥、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需求,中关村加快研发出一批重磅的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区企业研发的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累计向全球供应疫苗34亿剂。

融通开放创新格局加快形成。中关村示范区通过打造创新联合体、建设开源生态体系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技术迭代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一是围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开源创新成趋势,开源全球首个AI图神经网络训练控制器,打通模型训练链路;开源全球首个办公深度学习框架KSAI-Lite等。

二、高精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

中关村示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布局面向未来、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聚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2020年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增长,为213.0,较上年提升32.8。从二级分项指数来看,创新经济指数233.9,较上年提升50.2;质量效益指数192.0,较上年提升15.4。

经济发展韧性彰显。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增加值11308.2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3%;实现总收入72276.4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六分之一。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技术收入16027.4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22.2%,占比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44.0%。

“高精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支撑作用强劲,2020年实现总收入3.5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48.6%,同比增长17.8%,是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生物健康产业竞争优势凸显,实现总收入2937.1亿元,同比增长6.3%;2020年有4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三分之一;累计2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占全国四分之一。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赛道亮点纷呈。

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收入2.2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对中关村总收入增长贡献率76%。一是新技术领域优势凸显,在人工智能领域,CB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全球AI 100强榜单中,中国有6家企业上榜,其中4家企业来自中关村;在大数据领域,中关村有26家企业入选“2020年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占全国的52%,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二是新模式加速成熟,聚集了平台型企业200余家,19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0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占全国的18.1%。三是新业态加速涌现,尤其是疫情催生的协同办公、新零售、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呈爆发式发展,2020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收入实现同比40%以上增长,在线直播企业收入实现20%以上快速增长。

创新型企业矩阵加快形成。一是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增多,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有亿元以上企业3991家,上市企业中千亿企业14家,7家企业入选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28家入选福布斯“全球上市2000强”。二是高价值高成长企业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0年底,示范区上市企业406家,其中境内287家,境外119家,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18家企业市值超千亿元;独角兽企业93家,其中估值超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4家。三是科技新锐企业持续涌现,截至2020年底,依托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12个赛道挖掘了400多个优质硬科技企业和团队。

三、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升级,硬科技创业焕发新活力

中关村示范区着力打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专业化国际化的双创服务体系,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孵化。2020年,双创生态指数稳步增长,为388.9,较上年提升13.0。从二级分项指数来看,成果转化与孵化指数稳步提升,为573.9,较上年提升23.5;创业活力指数为203.9,较上年提升2.5。

创业活动保持高活跃度。2020年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中关村示范区“新设企业数量”和“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额”两大创业风向标指标依旧表现亮眼。示范区2020年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6136家,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型企业72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280.8亿美元,在全球城市中位居第2位。卡脖子、硬科技领域创业活跃,2020年以来,集成电路领域,示范区新设企业730余家,覆盖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配套装备与材料全链条;医药健康领域,围绕药物与疫苗研发、医疗检测、基因治疗等热点方向,新设立企业超千家;“碳中和”相关领域新设企业已超2000家,覆盖了从前端能源替代、中端节能减排、后端循环利用到技术固碳与生态固碳的全领域。

双创服务“三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关村示范区围绕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加快聚集一批高能级双创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企业落地成长”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双创主体提供专业化、集成化、高端化服务。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示范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18个,硬科技孵化器42家。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实施开放实验室概念验证项目。聚焦源头创新,通过设立科学家基金等方式,服务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落地。

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持续增强。中关村示范区通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火花活动”、培训技术经理人、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020年示范区企业技术交易55329项,成交额4213.5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国七分之一。2020年示范区孵化机构在孵企业数6677家,累计毕业企业数量12094家。硬科技初创企业加速成长,一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前沿领域的初创企业成立不足一年便获得风险投资,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开放创新构筑新优势

中关村示范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国际创新合作,高端资源吸引力、国际拓展影响力、区域合作协同力不断提升。2020年,开放协同指数增势强劲,达230.9,较上年提高52.2。从二级分项指数来看,资源引入指数明显提升,达372.6,较上年提高117.6;国际拓展指数达180.6,较上年提高22.3;区域协同指数稳步提升,达139.4,较上年提高16.6。

全球高端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一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大国际化创新人才引进力度。2020年拥有留学归国人员及外籍从业人员6.1万人,同比增长15.6%。二是聚力“两区”建设,引入全球科技型重量级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外商实际投资额83.4亿元,同比增长68.3%,带动开放协同指数快速增长。示范区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4家,约占全市的四成,134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示范区设立了分支机构。三是通过搭建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活动平台、国际产业合作载体平台等方式,促进国际资源互联互通。“2021中关村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成为我国开放创新的“金字招牌”,在海外设立了17个分会场,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围绕全球关注的重大科技议题展开交流。双向产业创新合作载体加快建设,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朝阳国际创投聚集区落地了一批创新平台、产业化项目和服务机构。

企业国际拓展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是企业化危为机,加快海外市场拓展。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出口总额2667.8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市的近六成,其中技术服务出口390.1亿元,占出口总额的14.6%,占比约是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2.2倍。上市企业海外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5.9%,10家企业海外收入超百亿元,主要是防疫物资和移动终端产品出口的拉动。二是企业通过离岸创新、跨境研发、产业化投资、海外并购等方式,加快海外布局。2020年示范区企业委托境外机构开展的研发活动支出达11.2亿元;境外直接投资额88.5亿元,同比增长43.3%;海外分支机构843家,较上年增加92家;海外并购15起,披露的并购金额37.6亿元。尤其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出口总额288.0亿元,占出口总额的10.8%。新冠疫苗已出口到印尼、土耳其、泰国、巴西等十多个国家地区,同时企业也积极参与塞尔维亚、乌拉圭、坦桑尼亚等国家轨道交通、电力、机场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跨区域创新协同能力持续强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生物医药、大数据、汽车制造、机器人等领域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9000余家。同时,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助力津冀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与其他外省市协同联动,通过技术辐射、园区共建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外省市的创新合作与产业对接。2020年示范区输出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436.3亿元,同比增长11.2%。截至2020年底,与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76个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园区27个。

五、宜居宜业环境持续优化,园区高品质建设实现新提升

示范区发挥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落实北京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工作部署,对标先进、锐意改革、集成政策,推动营商环境和园区品质优化提升。2020年,示范区宜居宜业指数稳中有进,达122.1,较上年提高3.0。从二级分项指数来看,营商环境指数和生活品质指数均保持平稳增长,分别为128.4、115.9。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北京着力打造公平竞争、便捷高效、开放包容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陆续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北京首次晋升Startup Blink“2021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最佳城市”TOP 3,美国旧金山湾区和纽约位居前两位。中关村加大先行先试改革力度,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系列试点,推出“强链工程”、独角兽企业行业管家等服务新举措。坚持守正创新,倡导科技向善,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多元创新治理体系,在金融科技、互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围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工程等领域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推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园区综合品质不断提升。中关村加快推进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石景山首钢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推出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自贸区“人才E+”工作站等举措,为国际人才提供全生态、集成式、国际化的便利服务。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园区形态,中关村医疗器械园、北京协同创新园等专业化特色化园区不断完善人才公寓、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配套功能。积极拓展城市科技新场景,加快建设绿色化、智慧化园区,海淀园、亦庄园、房山园都建设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示范场景;中关村软件园发布智慧慢跑道、智慧导览、智慧电子站台、4D+VR驾乘体验、无人车应用五大场景。

展望:全力推进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建设,示范区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发力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开幕式视频致贺时强调,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11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这标志着中关村示范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代,中关村要继续发挥旗帜引领作用,在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国家创新发展中有更大作为。课题组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紧扣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努力在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上发力。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创新版图加快重塑,我国开启了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关村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基础最为雄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有责任有能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当好排头兵。中关村要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服务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系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聚焦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方向全力攻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颠覆技术突破,努力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在全球舞台彰显中国“创新力量”。

二是发挥新时代深化改革试验田作用,努力在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上发力。中关村要把握国家支持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重大契机,以人才第一资源和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出更为系统、更有力度的先行先试改革举措,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新经济监管、创新治理等方面,落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突破性、示范性的改革试点成果,为我国推进全面创新提供经验、提供方案,营造创新友好型的制度环境,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是瞄准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目标,努力在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上发力。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是创新驱动,最核心的任务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关村是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主力军,对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未来,中关村要继续发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动力和重要引擎作用,要重点在两方面用功发力:一方面,抓好“三链融合”,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抓好“企业矩阵”,壮大高能级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高成长高价值企业,激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覆盖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矩阵,形成充满活力、孕育潜力、积蓄实力的企业发展格局。

四是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开展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上发力。目前受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关系深度调整、疫情之下国际交流往来受阻等影响,全球科技创新合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关村要善于变中求新,危中寻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在服务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切入点,构建多边、多元、多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机制,探索符合新形势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