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进入快车道
发表时间:2022/01/14 00:00:00    阅读:636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战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地域相邻,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两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为联手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共同建设好北京新“一翼”、支撑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区位优势与合作基础

(一)区位独特交通便捷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处京津冀交界的核心区域、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总面积约2164平方公里,到2019年底常住人口约322.2万人,其中城市副中心167.5万人、北三县154.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953.6亿元,其中城市副中心1059.2 亿元、北三县894.4亿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坚持交通一体化先行,深入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整体交通条件大幅改善。轨道交通方面,全长约148.7公里的京唐城际铁路正加紧建设,在副中心和北三县设四座车站;京津冀首条轨道交通区域快线——平谷线正在建设,沿线在城市副中心、三河市燕郊镇、齐心庄镇等设站,预计2022年基本完工。公路交通方面,区域内京哈、京秦、京津、通燕和首都地区环线等多条高速路穿境而过。大厂滨河大道、通燕高速至京哈高速段、运河东大街立交等断头路、瓶颈路或微循环路网加快改造升级,燕潮大桥建成通车。公共交通方面,拥有930938816817910等多条跨区域公交线路,以及专47、专133等多条公交快速直达专线,方便了北三县乘客进京和就近换乘地铁的需求。

(二)功能互补优势叠加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首都“一核两翼”新格局的重要一翼,承担着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补充首都部分核心功能的重要使命。经过多年建设,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的3+1主导功能加快建设,行政办公区一期竣工,首批市级机关已入驻;运河商务区总部经济、财富管理等商务服务功能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区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基本建成即将开园;城市绿心歌舞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开工建设,京杭大运河副中心段实现旅游通航。今后,城市副中心承接更多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高质量发展,自身也需要广阔的发展腹地,未来也会形成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

北三县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功能不断提升。三河燕郊、大厂潮白新城等区域依托独特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正在积极承接北京教育、医疗、社会及环境配套等相关功能。比如,为更好承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配套服务功能,大厂县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设新校区大厂拓展区(包括学区、园区和社区)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北三县地区优势将进一步突显,既处于首都圈的节点区域,也处于首都圈和未来副中心都市圈“双圈”相交的特殊区位,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拱卫城市副中心发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三)协同合作基础良好

2020年3月《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顶层设计与协商对接机制初步形成,“四统一”机制不断完善。两地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干部交流等多种方式,在道路交通、运河通航、教育医疗、生态治理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实施了北运河生态文化工程、蓝天保卫战、产业提升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

以产业对接协作为例。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加快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协同做好一般性制造企业疏解与承接工作,实行了统一的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调研显示,六年来北三县累计承接北京企业项目217个,其中建成投产194个、在建23个,总投资超300亿元,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多亿元。比如,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项目中,按投资方来源地划分,三河本地项目投资约占30%,北京项目投资约占35%,其它地区和外商投资项目约占35%,承接了汉王制造、灵图软件、世维通通讯等一批京企设立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项目。

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已达成多项共识,积极开展潮白河、大运河等重点水系治理,潮白河生态绿廊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城市副中心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完成城市绿心8000亩主体绿化建设和4.5万亩平原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达33%;北三县境内潮白河、北运河、鲍邱河等常年富水,形成了京东著名的自然湿地,三县(市)均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二、新阶段面临战略机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首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被置于重要战略高度,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重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城市副中心作为国家战略,承担着打造首都重要“一翼”、建设没有“城市病”的现代化城区的责任使命,但仍面临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足等制约,迫切需要通过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共同打造首都重要一翼,支撑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北三县处于首都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副中心都市圈“双圈”交汇的节点,且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生态,具备与城市副中心协同一体化发展、形成京津冀发展新增长极、辐射带动北京东部地区发展,真正支撑和服务好首都现代化都市圈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基础条件。

(二)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深化协同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带来新契机

为应对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国际形势新变化,我国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对北京来说,由于之前周边产业配套不完善,逆全球化、新冠疫情等对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影响更为突出,迫切需要畅通区域小循环,构建起完善的核心产业链和供应链,积极融入国家大循环。今后,北京会有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考虑,选择在周边地区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和供应链配套项目。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初步具备与北京共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条件,能够在畅通京津冀区域小循环、融入国家大循环、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率先探索出一条共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路径。

(三)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强化提升科技创新功能带来新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全球竞争格局处于深度调整期,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北京“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制高点中承担责任担当。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北京自身要加快“三城一区”和中关村示范区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整个京津冀都要增强紧迫感,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共同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这必将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承担更多科技创新、孵化转化和高端生产制造等功能带来新契机。

(四)北京“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制造业升级提供新机遇

先进制造业具有研发创新密度高、劳动效率高、对经济贡献支撑强的特点。卡尔多定律证明制造业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强。近年来,北京制造业比重下降较快,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1.4%,比1990年下降30个百分点,比上海、深圳分别低12和22个百分点左右,比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同等发展阶段约低4-6个百分点。未来,北京仍需保持一定的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比重,“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回升至13%以上,力争达到15%。由于河北等周边制造业配套能力弱,一些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较低。如小米智能手机国内主要供应商有250家左右,珠三角、长三角分别占38%、16%,京津冀仅占10%。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产业基础较好、产业结构较为先进,具备承接北京先进制造、孵化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落地的条件,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业升级发展将面临难得的新机遇。

三、赋能发展再创佳绩

(一)健全机制强化联动,构建完善高效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

围绕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 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研究设立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领导小组。北京市为推动城市副中心发展,成立了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和管委会,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廊坊市为推动北三县发展也成立了“北三县协同发展办公室”。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设立副中心、廊坊市、北三县各方参与的一体化联动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性议事机构,统筹负责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协调开展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统一、产业合作、管理创新等领域顶层设计。

二是成立重点领域专责小组。围绕交通一体化、产业合作、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研究成立专责小组,打破行政级别不对等的约束,形成各个重点领域的具体工作推进机制。

(二)突出优势强化分工,明确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功能布局

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强化功能分工与产业协作,按照超大城市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北三县融入城市副中心都市圈和首都现代化都市圈,共同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一是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建议采取“分散化、组团式”的布局理念,加快多组团、微中心、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完善副中心都市圈体系。城市副中心作为区域功能中枢,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积极提升科技创新功能,形成“一城一带一轴、四区三镇多点”的发展布局。北三县聚焦燕郊等重点片区,建设特色鲜明、职住平衡的发展组团,承接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智能制造、生态休闲等功能,与副中心形成更紧密的功能协作关系。

二是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承接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产业疏解转移。城市副中心以数字经济为方向,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等具有全球竞争力、体现“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标杆性产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三县着力构建高端服务、文化旅游、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健康、都市农业2+3+2产业体系。

(三)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形成三大领域协同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交通一体化、生态协同治理、产业链共建等领域为重点,率先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一是深化交通一体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三县日均进京通勤人口近30万,造成大量的潮汐式交通拥堵压力。建议统筹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加快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等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打造快速通勤圈。比如,尽快启动将北京地铁M6线、M101线等线路东延至北三县的可行性;在北三县燕郊组团、三河组团、香河组团等组团,研究布局现代有轨电车等形式的局域轨道线。

二是探索生态治理标准统一。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标准体系,优先实现污水处理标准、流域治理标准统一。比如,针对北运河、潮白河等水系治理,探索成立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基金,逐步统一跨区域河流监测标准与综合治理标准,建立统一的河流治理标准与生态补偿标准。

三是推进跨区域优势产业链共建。以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链体系为出发点,考虑到不同产业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探索多元化的产业链共建模式。比如,针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较有优势的产业(如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突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探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模式;发挥北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和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品牌优势,探索文化资源一体化开发和产业链共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产业链共建既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也要发挥好政策、资金等政府引导作用。

(四)统筹布局共建共享,推动区域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是解决公共服务落差大、增强区域对与功能和产业相匹配的人才资源吸引力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统筹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新高地。

一是强化医疗领域深度合作。支持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地区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站)和康复机构,联合组建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借鉴推广河北燕达医院模式,开展医疗机构托管合作或建立联合诊疗中心。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合作共建。鼓励引导北京优质职业教育机构采取整体搬迁、建立分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向北三县拓展布局。加强两地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共同搭建职业教育协同平台,探索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资格,允许北三县户籍考生参与区域职业院校考试。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标准衔接。对标城市副中心社会保障标准,探索统一的医疗、养老等社保缴费标准和保障范围,以北三县为试点开展提高医疗、养老等社保基本标准试点。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探索支持北三县企业按照副中心标准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深化医疗保险衔接,逐步统一医保目录、起步标准、药品清单和报销比例。

请您留言
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