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财新网:北京城市病莫成区域病

添加时间:2014/04/18作者:赵弘来源:财新网

  北京与周边的合作形势很严峻,一是没有城际铁路;二是整体生态环境都在弱化;三是周边城市房价热炒,失去了对中心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要素价格上涨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有可能将“城市病”转变为“区域病”

    赵弘∣文

  城市病,是指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涨、贫民窟等一系列问题的统称。

  北京现在就身患严重的城市病,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以及蓝天难见、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等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下决心治理。

  城市病何因所致

  造成北京城市病的第一个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引致其人口增长过快,最终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矛盾。

  北京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功能过多。

  从全球来看,首都城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功能的首都,像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加拿大的渥太华等,这些国家的首都城市功能单一,以行政功能为主,往往通过“首都财政”来解决城市的运行问题,本身并没有发展经济的压力。第二类是复合功能的首都,像东京、伦敦和巴黎等,这些首都是在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基础上附加了首都功能,必然是行政、经济、文化、科教等各种功能集中的综合性城市。

  北京是复合功能首都,承担着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教育、经济等多重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过于强大。

  近年来,北京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量中户籍人口占到23.9%,外来人口占到76.1%。这表明,难以再依靠原来的户籍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解决北京的人口增长问题。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原因很复杂:

  第一,北京作为行政中心,有首都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行政力量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还比较大,因此,很多经济主体在北京设立机构或办事处。同时,北京的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很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来京创业,很多人怀抱梦想到这里圆梦。

  第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处于后工业社会,人们生活品质较高,对家政、保安等生活性服务业产生较大需求。北京有30多万家政人员,但是保姆和月嫂依然难找。

  第三,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全面放开,许多高收入群体纷纷到北京居住,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这些背后依然是经济问题,可以看到北京新增人口中近80%都实现了就业。如果北京没有发展经济的压力,或者没有提供这么多就业岗位,那么这些人在北京也难以持久的生存下去。

  在发展经济方面,虽然北京提出了“首都经济”战略,就是要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这是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但是,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区县和乡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矛盾时,都往往选择前者,发展了很多与首都功能不相适应的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比如,北京外来就业人口集中在批发零售、制造业、住宿餐饮和建筑业这四大传统行业,占2/3。尤其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7%,不但超过了GDP增速,也超过了服务业增速。批发零售从业人员达到124.6万,占全市总就业人口的11.6%。

  第二个原因,是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单中心”格局未能突破。北京的平原面积是东京的3倍,GDP是东京的十分之一,城市病这么严重,原因就在于空间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承载力有限。北京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城6区平原面积占21.3%,经济产出占70%、消费占77%、服务业占80%。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这与我们的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们对大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理论研究不够,许多城市规划理念前瞻性不强,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比如“边缘集团”、“卫星城”概念很好,但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讲,距离中心城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而且与主城之间要通过大容量、便捷、高效的快速轨道交通实现大规模人员输送。相比较而言,北京规划建设的清河、望京、北苑等边缘集团距离中心城太近,而且承担单一居住功能,反而加剧了中心城的交通拥堵。

  再比如,2004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发展思路,但是没有明确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的路径。结果是中心数量过多,11个新城都要发展,没有重点,多中心等于没中心,十年下来依然是单中心。而东京的发展是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最终形成“一主七副”空间格局。

  同时,北京地铁建设滞后。长期以来,我们对轨道交通在特大型城市交通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认识不足。过去提出发展公共交通,核心还是发展地面公共交通,难以满足较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员流动。解决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手段就是高速化、大容量、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系统。除此之外没有第二选择。北京虽然近年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但是还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单中心”格局加上轨道交通建设滞后,使得城市病治理起来难度就更大。

  第三个原因是体制机制掣肘,这也是造成北京城市病的最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中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全国各省市都要关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北京也不例外。北京没有独立的首都财政,要支撑这么大规模的城市运行和发展,就必须发展经济,就不可避免带来人口集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产生能源资源的消耗,同时带来生态环境的压力。为了维持城市运行和环境的治理,又需要更多的财力,必须发展更大规模的经济,这又会带来更多的人口集聚。而且这种体制带来的压力已经延伸到区县和乡镇,区县和乡镇发展经济的压力很大,动力也很足。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调控经济运行的难度很大,缺乏有效的手段。

  另一方面,北京集中了大量中央资源,包括国务院单位、中央军委单位以及国家级的医院、大学、科研机构等。北京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缺乏调控这些资源的通道和机制。

  治理思路

  第一,明晰城市战略定位,下决心做“减法”。人口增长过快和城市运行压力大是功能过度集中的结果。解决北京功能过度集中的问题,核心是要明晰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坚决克服“舍不得”的思想,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的功能要下决心“减”,通过非核心功能的疏解,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第二,调控产业、提质发展。通过调控产业,特别是把一些不适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出去,由此带动人口的迁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来保障城市发展所需财力。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重心外移。要“疏堵结合”,下决心进行空间调整。当年巴黎为引导产业外迁就明确规定禁止在市区内建设10000万平米[XW1] 以上的办公大楼。建议将中心城区设置为“限建区”,暂时搁置开发,然后集中建设城市“副中心”,引导城市发展重心全面转向“副中心”和新城。

  第四,补短板,加快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把五环以内的地铁加密;另一方面要加快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国际大城市经验表明,15公里以内核心区以地铁为主,15公里到30公里以快速铁路为主,30到70公里以市郊铁路为主,一站式到达。相比较,伦敦、纽约、东京的市郊铁路都非常发达,北京市郊铁路只有107公里,要加快市郊铁路建设,把短板补起来。

  第五,跳出北京,大尺度谋划,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调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任。同时,建立一个具体的推进机制,最好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推进这个区域的发展。

  二是将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实验区,比如探索“首都财政”,将北京从繁重的经济发展压力当中解脱出来,专职做好首都服务。

  三是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引导基金,对于一些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以市场化机制引导产业和功能向周边疏解。

  北京产业如何外迁

  当前,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靠行政命令让企业和事业单位搬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代价和成本,甚至后果。比如,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时,一大批工业企业把总部和制造环节全部搬到郊区或者外地。实践证明,这批搬迁以失败而告终,曾经非常辉煌的北京工业品牌基本都消亡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依附于一个企业或机构,企业搬迁,人才必须跟着企业走。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搬迁到外地,可能会导致很多高端人才的流失,企业也随之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最后导致消亡。迄今为止,北京工业企业搬迁成功的经验只有首钢。首钢搬迁采取的方法是,总部留下来,人才留下来,创新能力留下来,上百年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留下来,通过技术升级,把一个现代化的工厂放到曹妃甸,少数核心工人跟着过去,主要依靠本地劳动力。可以说,首钢成功了,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了规模扩张,进入世界500强。

  今天同样如此。如果强行命令一些企业总部、大学、医院搬迁过去,员工上下班就需要耗费2-3个小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其结果只能是一流大学变三流,一流医院变三流。所以,先要创造条件,让周边区域具备了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条件,再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这个条件,一方面是硬条件,就是基础设施条件,要加快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城际铁路建设。另一方面是软条件,就是制度环境,要破除高考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瓶颈,只有这些公共服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一体化。

  对河北的建议

  河北现在热情很高,各个县市热情也很高,都提出要积极承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但是,要理性思考,整体谋划、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第一,河北要对承接首都城市功能疏解进行整体谋划,有重点的推进。河北对接北京,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县都要对接北京,要有重点的推进,条件具备的先对接,比如廊坊、固安、涿州,这几个县市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对各类主体的吸引力较强,应该加快建设新一代的卫星城,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对接,为承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做好准备。

  第二,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要进行差异化定位。要根据各城市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差异化思路,明确各城市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不要形成恶性竞争。

  第三,要严格控制要素价格的飞涨。现在炒概念很严重,先炒股后炒房,股价很高,房价也很高,很不利于区域的发展。

  根据国外卫星城建设经验,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与中心城市之间能够通过城际铁路实现快速联系,通勤时间在1小时以内;二是区域间一定要有要素价格差,土地、房价和租金等要素价格要比中心城低,这样才有吸引力;三是生态环境优越,往往是在一些低密度、绿化率很高的区域规划建设。

  目前,北京与周边的合作的形势很严峻,一是没有城际铁路;二是整体生态环境都在弱化,周边的城市的雾霾并不比北京弱;三是周边城市的房价价格都炒起来,失去了对中心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要素价格上涨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对于整个区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有可能将“城市病”转变为“区域病”。

  总之,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两个突破、一个进展”。“两个突破”,一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上要有重大突破,二是要在利益协调机制上有重大突破;“一个进展”就是要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上有实质性进展,这样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真正创造了条件。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