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地高新区谋产业对接

添加时间:2014/04/28作者: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报记者  郭涛报道  

  近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促进京津冀三地经济协作和产业发展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近日由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沙龙上,多位专家表示,京津冀地区聚集了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7个国家高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头,因此,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这里必将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引领中国创新前行的第三增长极。

  记者在采访了部分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后了解到,目前这些高新区正在根据自身的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京津冀三地产业基础及创新合作需求,加强区域间以及各高新区之间的合作,实现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京津冀大区域创新能力与发展质量,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创新型区域。

  引领创新前行的第三增长极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和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北京的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城市病”的困扰,并且波及周边区域。“近邻”河北燕郊每日就承载着上万北京白领的“居家保障”与“交通出行”任务,却无奈“人口负担留下来,人才优势留不住”。

  燕郊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长期以来形成了“双黄蛋”结构,精华大多集中在北京、天津,燕郊虽然直接投资成本比北京要低,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燕郊与北京在户口、教育及高考录取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医疗、社保不能与北京联网,不能异地结算,不利于吸引优势人才“死心塌地”留在燕郊高新区发展。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看来,调控产业,把一些不适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和功能剔除出去,是治理首都“城市病”的首要思路。从全国角度看,中国要实现创新驱动,必须依托创新区域的带动与辐射。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超过2/3的两院院士,聚集了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7个国家高新区和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头,因此,这里必将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引领中国创新前行的第三增长极。

  联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3月26日,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公布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对部分国家高新区所在地的产业承接重点进行了明确。例如,保定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廊坊将积极引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在河北多地提出要打造北京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议各地坚持差异化定位,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和集群。”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燕霞博士认为,寻找特色产业“牵手”最有希望开花结果。

  京津冀三地各国家高新区管理层目前均已意识到这一点,一些高新区已经开始了具体行动。今年年初,中关村管委会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牵头建立一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依托三地大数据上下游企业自发形成的联盟,推动京津冀形成大数据产业带。

  不仅仅是大数据产业,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今后中关村示范区还将与天津、河北共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此外,将利用中关村的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京津冀区域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向全国进行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节能环保产业是中关村在京津冀一体化协作中的一个典型样本。例如,在节能综合服务领域,中关村企业天壕节能公司承接了廊坊金彪玻璃、河北元华玻璃等5个余热发电项目,合康变频公司实施了河北梧桐庄矿场电机节能项目,动力源公司承担了河北钢铁龙海余热回收发电和冷却塔节电机技改项目等工程;在清洁能源利用领域,奥科瑞丰公司在廊坊、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秦皇岛等地建设了近100条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线,产能达到50万吨。

  “目前在京津两地的初步协议中,北京市政府正在考虑在未来科技城布局高校、医疗、科研等项目或分支机构,使未来科技城在京津双城联动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新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天津滨海高新区已经与北京市政府初步达成协议,共同规划建设未来科技城,其中率先启动建设的京津合作示范区将成为承接两地协同发展,科技、产业、城市功能转移的新地标,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产业等。目前,双方在产业对接协作方面已达成共识,健康养老产业园、水处理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园、胰岛素研发制造、汽车尾气环保装置生产等一批项目将在2014年先期启动。

  燕郊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燕郊高新区是河北省内离北京最近的国家高新区,必须牢牢把握首都经济圈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发展要素外溢等多方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环境、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寻求新的突破。燕郊高新区确定的“高端发展战略”提出,园区将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产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

  政府和市场齐发力

  在京津冀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过程中,究竟是应该政府发挥作用还是市场发挥作用?在赵燕霞看来,政府必须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产业转移一定是市场主体的决定,政府要做的就是基于需求做好各项服务。对于有“走出去”意愿的企业,引导它们按照产业链、价值链环节分离,留住适宜环节;“走的过程”中做好输出地与承接地的整体对接、政策设计、平台搭建等;“落地后”输出地要做好信息跟踪,输入地要做好诚挚服务。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分工,首都经济应该在全国产业发展体系中,在全国大的产业要素循环中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引擎作用’,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通过创新带动全国产业升级;一个是‘支撑作用’,即更好地融入和支撑全国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全国‘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陈智国举例说,如果把中关村示范区看作是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最适宜创新创业成长的孵化器、加速器,那么就要让天津、河北乃至全国范围内更好的创意、项目、企业等产业要素,像“种子”一样流进中关村,在这适宜的环境下尽快地生根发芽成长,长成茁壮的苗木,再移植到京外适宜生长的地方,长成大树,进而萌发出新的种子,然后再进入中关村孵化、生长,这样形成一种“创新孵化在中关村,开花结果在全国”的循环格局。

  赵弘透露,目前,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正在与天津、河北探讨创新社区和科技新干线的想法,目的就在于通过创新社区等形式的合作,构建一个以中关村为核心,周边区域创新社区为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大区域的创新网络,使得天津和河北通过社区节点,能够便利地利用中关村的人才和创新资源,最终达到“在津冀区域开展创新活动与中关村无差别”,真正实现创新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