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学术论文

中关村描绘未来十年发展蓝图

添加时间:2011/04/12作者:赵燕霞来源:

中关村描绘未来十年发展蓝图

赵燕霞 博士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明确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率先在北京及全国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全球科技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期和增长周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七大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中关村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高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中关村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走在前列,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规划纲要》基于国际国内宏观背景,提出了“率先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经济持续创新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围绕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推动首都经济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

率先在全国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关村20多年发展经验表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等,率先开展了企业产权改革、股权激励、信用体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当前,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区域创新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国家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化,创新资源的效能未能最大程度释放。此外,适宜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人才、中介服务、知识产权等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要发挥中关村试点改革经验,继续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探索适宜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中关村已经开始实施“1+6”系列政策。“1”就是成立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6”就是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六项政策,即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研究制订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细则、开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先行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1+6”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从而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要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中关村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资源,包括30多所国家高等院校、200多个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中关村已经产生了汉卡、高性能计算机、云终端网络计算机、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关村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了TD-SCDMA、闪联等76项国际标准。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新阶段,北京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发挥中关村创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先试,着力突破自主创新的瓶颈约束,大幅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技术交易、跨区域投资、研发服务支持等方式将创新成果辐射到全国其他区域,带动全国整体自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原则,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一批国际国内高端创新人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规划纲要》立足中关村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良好的基础,提出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我国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关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瞄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展研发创新,积极支持中关村企业、科研机构、新兴产业组织等积极承接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显著提升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实施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竞争的焦点,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中关村在2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始终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将创新型人才引进与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大批海外高端创新人才聚集。目前,中关村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累计达1.2万人,占全国的近1/4,居首位;留学生创办企业累计超过5000家。2009年以来,抓住国家 “千人计划”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海聚工程”、“高聚工程”,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聚集。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已经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形成激励创新、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成为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的关键。《规划纲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出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国家级人才特区,以支撑中关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