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学术论文

站在世界城市高度 谋划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

添加时间:2011/04/18作者: 迟强 杨凯 张雷 陈彦博 王继红来源: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十二五” 时期是北京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 “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将通州新城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州要抓住这一宝贵契机,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全力打造具有文化魅力、体现绿色低碳、彰显城市品位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一、通州要站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谋划定位

    建设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市委、市政府赋予通州的历史使命,也对通州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要积极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和完善世界城市新增功能,推动首都空间布局优化。通州是京东人流、物流、交通流的汇聚地,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空间资源丰富。通州现代化新城建设要在积极承接首都中心城区过于密集的功能,不断纾解中心城区压力,同时要积极打造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新增功能,增强首都国际影响力。

   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壮大首都经济总量。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要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瞄准产业高端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商务服务、总部办公、高端制造等高端产业及产业高端环节。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努力成为北京强化区域发展引领、带动作用的桥头堡通州背依首都中心城区,面向环渤海加工腹地,具备配置首都高端资源的竞争优势,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要立足环渤海区域,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探索以占据产业链高端即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来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北京强化区域发展引领、带动的“桥头堡”作用。

   要顺应全球发展新趋势,充分体现低碳、绿色和人本化发展理念。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要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建设发展理念,加快以建筑节能、低碳社区、交通节能等为核心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积极培育适宜现代化国际城发展的低碳型产业领域,形成通州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城建设、运营、发展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

二、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发展定位与战略思路

(一)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发展定位

    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定位是: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

——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全面承接首都中心城区疏解功能,突出商务、文化、教育、医疗及行政办公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吸引符合世界城市要求的优质服务资源集聚,成为承担首都人口疏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世界城市新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以完善北京世界城市功能为目标,积极吸引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国际会展等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承接首都发展空间拓展、国际资源要素配置、国际活动承载等新增功能,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大力发展与世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极,成为国家第三增长极及环渤海城市群合作发展的重要枢纽。

——滨水低碳宜居新典范。坚持“人本、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理念,突出滨水特色,瞄准世界标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建设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示范区、滨水宜居典范城市。

(二)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战略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为目标,立足服务首都、造福百姓,瞄准世界一流和走在前列,着力实施新城中心区引擎、高端要素集聚、城乡一体化加速、国际化发展四大战略,基本建成体现世界最新理念与一流标准、富有文化魅力、彰显滨水特色、体现绿色低碳环保的北京新城。

   新城中心区引擎战略。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率开发建设新城中心区,打造体现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形象、新风貌,使之成为带动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引擎。超前建设基础设施,优先布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为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创造条件,促进形成高端产业体系,带动全区各项事业进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高端要素集聚战略。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坚持高端引进,吸纳中心城区转移的高端要素,突出本地优势资源,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高端人才、先进科技、一流企业和优质资本。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实现高端要素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整合发展,加快新城建设,提升新城品质。

   城乡一体化加速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农民成为拥有资产的新市民、使农业成为融合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使农村成为有特色的生态型社区,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完善城市化布局,按照“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有差别的产业功能”的原则加快重点镇建设,形成区域定位明确、功能主体突出、产业优势互补的城市形态。

   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推动新城建设和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全球先进技术和理念,有效融合国际元素和本土文化。在城市管理中借鉴全球先进治理经验,提供世界一流政府服务。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资源要素市场,实施“引进来”。提升本土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能力,实施“走出去”。吸引国际组织,承办国际活动,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增强首都国际功能。

 

三、加快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以新城中心区为核心,打造“一核三区、三带四组团”空间格局

    根据北京市城市空间优化调整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城带镇”的原则,坚持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建“一核三区、三带四组团”的区域空间格局。

   一核:即新城中心区,是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引擎区,是疏解中心城商务功能、提升消费功能、补充国际功能、集聚文化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先行区、实验区和示范区。

   三区:即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三大功能区。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重点建设中 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的主题公园,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国际原创艺术的创作区、展示区、交易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桥头堡”和战略性节点,未来建设成为服务于国家第三增长极的高端商务区。三个区域将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推动新城经济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高端功能区。

   三带:即北运河水岸经济带、京哈高速产业带、京沪高速产业带,是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带。北运河水岸经济带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京哈高速产业带、京沪高速产业带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四组团:即以台湖、西集、漷县、永乐店四个重点镇为中心形成的发展组团。台湖通过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建设和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的带动,基本实现城市化,成为经济枢纽型、现代田园式生态小镇。西集通过打造产业支撑、强化滨水特色,成为新城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和商务休闲功能延伸区。漷县通过农业园区化、工业集约化,成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新区。永乐店通过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空间储备潜力,成为北京南部产业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成为首都总体空间布局中的“永乐新城”。

(二)坚持“低碳、绿色、人本”等理念,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

    以世界城市标准加强新城建设与管理,大幅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有力支撑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未来发展。

   集中力量建设新城核心区。由北至南依次建设文化休闲区、高端商住区和综合会展区,推进以高端商务为主体、休闲娱乐为特色、总部形态为特征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北关大道、东关大道、通燕高速下穿等道路建设,建设完成市政综合管廊、地下环隧及3座地铁站,加快能源中心、电力等市政站点建设并完善配套管线。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下机动车道、交通枢纽、停车场、商业设施等。

   构建智能化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立外联畅通、内部便捷的新城路网体系。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构建以地面公交为主体、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换乘高效的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乘客的无缝隙换乘。强化交通管理,加快建立与新城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

   保障安全稳定的资源能源供给。提高电网配电输送能力,保障全区电力供应。规划建设京沈天然气门站,完善天然气输配系统,保障新城及远期北京市用气。实施“新城中心区零燃煤”工程,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保障安全充分的水资源供给,完成通州水厂扩建,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完善输配水管网及供水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多水源供水、优化调度的资源配置格局。

   强化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安全资金投入,加强人防工程、消防设施和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增加防火、防震、防洪、防空等相关防灾减灾设备的配置。加强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在公园、绿地规划建设长期紧急避难场所,在社区、体育场和中小学操场建设中短期避难场所。

   全方位推进城市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城乡管理委员会的协调职能,形成城市管理部门和职能的横向联动机制,理顺区、街道和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垂直联动机制。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模式,研究成立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委员会,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城市运行监测,建立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应用数据和支撑平台。积极推进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城市管理,完善政府与市民互动机制。

(三)着力发展七大高端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以“服务化、高端化、集约化、低碳化”为方向,按照“提升一产二产、集聚做强三产、加快产业融合、突出发展高端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产业,着力培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医疗康体、旅游休闲四大新兴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跨越发展的新格局。

   高端商务。积极吸引首都中心城区企业转移总部、全球500强企业开设地区总部,尽快形成全国民营企业总部、侨务经济总部,有效集聚华北和环渤海地区大企业集团总部以及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加快建设“北京国际航空城”、“乐天百度”等重大项目。发展与总部经济共生互惠的金融、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交易、咨询等专业服务业。

   高端制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种质量,增强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大中型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和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推动北汽控股动力总成项目建成投产,支持相关企业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制造,逐步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快光机电产业集聚,重点推进先进制造装备、电子机械、手机零部件等产业发展。发挥在低碳环保领域的先发优势,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新光源照明和新型节能设备等。

   现代物流。大力引进“总部+物流”、“生产基地+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高端物流项目,继续提高协作程度,加强城市物流系统和物流主通道建设,逐步形成末端共同配送的高效物流组织模式。继续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搭建认证、支付、交易、清算、诚信等平台,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企业。

   文化创意。加快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永久会址及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逐步完善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展示交易体系,扩大艺术品交易规模。加快建设中国传媒大学科技园、东方影视城等项目,发展影视传媒产业。加快建设IDC数据中心、天安数码城,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视觉产品、信息产品的制作和传输产业链。加快集聚艺术品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意设计行业。建设综合会展区,积极承办有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大力发展会展业。

   金融服务。以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为抓手,吸引一批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及其后台服务项目入驻,集聚一批股权投资、资产管理、风险投资、产权交易、融资信托、专业协会等高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打造梨园金融集聚区,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北京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更好地吸引全球金融服务机构。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国际主权债券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金融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进驻新城。

   医疗康体。以国际医疗康体中心建设为龙头,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大型医疗康体、三级甲等医院等项目。发挥大型医疗产业化项目带动作用,发展集医学研究、康体服务、职业培训为一体,以“健康、快乐、幸福”为主题、以“医疗、康复、娱乐”为内容的现代医疗康体服务业。

   旅游休闲。加快落实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积极促进主题公园、派格5D秀和新乐城等综合文化休闲项目落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时尚元素和高新科技手段打造主题娱乐产业。依托运河文化品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特色村镇和景观水系建设,开发文化景观旅游、健身娱乐、特色餐饮等休闲产业。

(四)推动社会事业优质均等发展,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投入,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优先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提升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吸引国际先进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与新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承接北京中心城区高等院校的转移,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设立分校或分院。

    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专科医院为特色、以护理医院及康复医院为补充,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由传染病监控、公共卫生监控和健康管理服务三大网络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河博物馆、通州区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功能设施,争取北京市新的文化设施向通州配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视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播,举办北京通州运河艺术节、宋庄文化艺术节。建设梨园体育中心等一批体育场馆,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加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以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培训体系为重点,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工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定向安置房的建设力度。

    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应急事件预警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调处机制,深入开展平安通州建设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加大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市场监管,强化综合交通安全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采用 “大街区”型管理模式,实现社区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化。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加快“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健全基层社会舆论信息和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完善信息预警、基层矛盾排查调处、综合化解和应急处置等四个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双轮驱动、镇村统筹、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加快区域城市化步伐。

    分梯度推进城市化进程重点推进新城规划范围内农村城市化。加快台湖镇、西集镇、漷县镇和永乐店镇中心区产业园区和农民就业基地建设,促进镇域内经济和人口向中心区集中。有序推进三大功能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一级开发和旧村改造,以重点功能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在距离城镇中心区较远、条件适宜的保留村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设施和交通管理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向二产延伸、向三产拓展。

    多角度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健全农村金融和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大多领域发展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重点扶持规模大、带动农户多、农民增收力度大的专业合作社。

(六)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显著提升新城国际影响力

    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全力营造国际化的工作生活环境,将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首都参与国际交往的新窗口、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新区。

    显著提高新城外向型经济水平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路径,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投资环境,拓展引资领域,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吸引与利用,积极吸引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职能部门入驻。

    加快推进新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入国际组织、协会组织、学术组织和公益组织。以综合会展区和北京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为重要载体,积极承接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会议、展览。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引导和鼓励学校、医院开展跨国跨地区学术交流和共。增强新城国际交往主动性,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

    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区域合作积极吸引京津冀地区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装备制造、电子等产业的企业总部及职能部门。探索与京津冀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基地和战略联盟,探索建立区域创新发展合作机制,鼓励不适宜在新城发展的行业企业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向京津冀其他区域转移生产制造基地。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在道路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