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学术论文

打造京西绿色发展新区

添加时间:2011/04/18作者:张莉 刘震、 邸加萍 李依浓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处、北京市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北京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门头沟和石景山两区全境、丰台的河西地区、房山的山区及永定河流域地区,是首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北京经济发展潜在的重要增长极,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和部署下,“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钢铁冶炼和煤矿采掘业等低端产业陆续退出,2010年底将实现首钢石景山厂区涉钢部分全部停产和西部地区区属小煤矿和非煤矿山全部关停,届时,除京煤集团外,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将全部退出。在国家实施重大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整体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区域内生态、空间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区域功能转型提升和快速发展,不仅对于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提升西部市民生活品质、实现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实现“三个北京”发展目标,将北京建设成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也至关重要。

一、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情况

经济平稳发展,但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差距。2009年,西部四个行政区实现GDP1244.3亿元,较2005年现价增长了50.6%,年均现价增长10.8%,低于北京市14.9%的平均水平。人均GDP由2005年的25506元增长到2009年的34373元(不到北京市人均GDP的一半),年均增长了7.74%,仍低于同期北京市11.52%的平均水平。

财政支出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市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48.8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4.79亿元,年均增长26%,低于全市27.7%的平均增长水平;地方财政支出从2005年的101.1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2.2亿元,年均增长28.1%。市级政府转移支付从2005年的52.4亿增加至2009年的141.4亿,年均增长28.2%。

产业发展处于战略调整期,新兴替代产业尚处于积极培育阶段。近年来西部四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49.2:49.1调整为2009年的1.3:38.7:60,第三产业增长明显,产业结构已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但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还未形成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全面支撑。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整体稳步提升。2009年西部四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30元,比2008年22587元增长5.5%;2008年西部四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547元,与全市基本持平。从城乡收入差距看,西部四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约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略低于全市2.3的平均水平。

资源型产业退出加快,矿山整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截至2009年底,房山、门头沟两区已陆续关闭煤矿885家,非煤矿山983家,截至2010年底,两区最后24家区属煤矿已全部关闭退出。到2010年底,首钢石景山厂区涉钢部分也将全面停产,中小资源型产业将从西部地区全部退出。

(二)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西部地区正处于矿区关停、资源型企业退出,向区域新功能转型提升的重要阶段,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区域支柱产业全面退出,新兴替代产业培育缓慢。近年来,北京西部地区传统支柱产业不断退出,新兴替代产业尚待培育,新旧产业更替出现断层。原有支柱产业大幅退出,门头沟、房山两区煤炭产量从2004年历史最大产量1067.9万吨下降至2009年的630.4万吨,非煤矿山也于2010年全部关停,首钢2008年钢材产量656.8万吨,比历史峰值年(2007年)产量降低了36.3%,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12%下降为2009年的10.2%。但是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培育尚缺有效的发展路径,产业发展方向仍不明确,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充分耦合的模式尚待探索,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商务服务和高新技术等新兴替代产业规模较小,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产业。

民生保障问题亟需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压力较大。转型过程中的群众增收和就业保障压力较大,2009年西部四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3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9%。2009年西部四区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5%,高出全市1.1个百分点,其中门头沟高达4.33%,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西部地区尤其是门头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保障压力。首钢搬迁和矿山关停后的人员安置和转岗任务艰巨。2005~2009年共分流安置首钢搬迁富余人员3.45万人,2010年仍需安置2.2万人;截至2010年4月底,京西矿区因矿山关闭需要安置的人员数共计3.2万人,通过看山护林等帮扶政策已安置了部分人员,目前仍有近2万人需要进行安置,未安置人员比例高达60.8%。

发展配套环境较差,不能有效支撑区域转型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过多、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依然较为脆弱等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西部地区仍存在城市路网通达性低、路网密度低、山区道路等级低的“三低现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不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还依赖于首钢、京煤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大型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人均公共图书馆面积低于全市96.8平方米/万人的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三甲医院数量仅占全市的10%,西部四区县示范高中校数量不到全市的1/8。生态环境整体上依然较为脆弱,至2010年4月底,西部地区仍有14.2万亩矿山尚未进行生态修复。

统筹协调难度大,城市功能再造任务重。首钢地区、永定河及西部矿区开发建设主体复杂,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厂区间协调难度大,首钢协作发展区涉及西部三个区,用地边界交错、土地权属复杂。废弃矿山开发机制有待创新,受到土地流转、建设用地指标等制约,西部大量的废弃矿山开发没有引入社会资本,政府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永定河流域开发涉及西部四个区,各区实施分段开发,协调统一有一定难度。西部地区发展的协调机制与城市功能契合度不高,未来城市功能再造和提升任务繁重。

此外,由于一些历史客观原因,西部四区还存在发展路径依赖、观念相对落后、资金缺口较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匮乏等其它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产业培育与经济转型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以解决上述问题为重要突破口,促进替代产业培育,加快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保证西部地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十一五”期间,首都西部地区加快淘汰了钢铁冶炼和矿山开采等低端资源型产业,改善了发展环境,释放了发展空间,为实现区域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都城市功能处于深度调整期,为西部地区实现城市功能再造提供重要机遇。随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都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将发生重大战略调整,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将逐渐外移。西部地区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促进建设产业功能新区,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满足首都城市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的需要。

首都经济发展方式处于加速转变期,西部地区必将成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随着首钢搬迁和矿山关停,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正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主导逐步转为创新驱动,机制体制深化改革为高端要素引进和人才聚集创造了良好条件。

人民生活品质处于快速提升期,迅猛增加的高端服务需求为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2009年,本市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首都市民服务性消费需求迅速提升,为满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高端消费需求,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绿色转型。

区域协调发展处于全面深化期,推动了西部地区形成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本市不断深化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打造首都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西部地区要加快顺应趋势,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建立区县、厂区之间联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共赢发展,加快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融合。

三、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主线,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按照首都功能定位要求,立足生态建设、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着力提升区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战略带动能力;着力吸引高端要素,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强化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持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高转岗就业和居民城镇化水平,持续促进民生改善。通过加强统筹联动,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推动产业跨越升级、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城市功能战略提升,逐步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生态友好、功能协调、经济繁荣、人文和谐的京西绿色发展新区。具体定位包括三方面:

——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结合首钢涉钢部分搬迁和西部矿区大幅关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钢铁、采掘等资源型企业退出,积极培育文化创意、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主导产业,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产业的战略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中国鲁尔”,成为全国区域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项目建设,打造优美的山水环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采用节能环保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首都绿色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

——首都功能拓展的重要承载区。大力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等首都核心功能,增强综合服务、旅游休闲功能的承载能力,通过培育新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吸引和聚集一批新兴产业、企业总部和高级人才,重点发展符合西部地区特色、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功能性产业,为承载首都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新的空间。

(二)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原则

坚持功能定位,走绿色发展道路。落实西部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强化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对西部转型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增强平原地区服务功能和经济承载力,实现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互促,走高端、高效、低碳、绿色的发展道路。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探索科技与土地、金融、人才等产业要素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吸引民营科技企业入驻,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基地。

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推进。强化规划引导,着力推进空间、土地、产业、生态和人口“五规”的有效衔接。合理制定开发建设时序,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并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坚持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大各类政策集成和创新力度,营造优质的引智引资环境。强化市场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推动重大要素和项目落地。

坚持统筹协调,实施市区联动。建立强有力的市、区、企业联动机制,加强西部地区内部沟通协作,推进与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功能区及周边省市的互动合作,促进区域加速发展。

(三)西部地区近远期的发展目标

总体考虑,用十年时间实现“两个转变”,即城市经济功能由传统生产向现代服务转变,主导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在发展步骤上,采取“两步走”:

第一步:全面修复和开发建设阶段(2011-2015年):夯实基础,基本完成永定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废弃矿山修复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作,力争到2015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林木绿化率达到56%。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以5条轨道交通和16条通道为重点的快速交通体系。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招商选资,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生态农业五大新兴替代产业的重大项目落地,西部四区经济发展速度比“十一五”时期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比重达到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改善。

第二步:功能提升和发展提速阶段(2016-2020年):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为特色、生态农业为补充的京西现代产业体系,五大主导产业占区域经济比重达70%。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成为西部发展的重要引擎,全面彰显“生态京西”品牌,显著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和首都功能拓展的重要承载区。

四、推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原则,未来一段时期西部地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永定河流域和关停矿区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生态涵养功能

强化生态优先理念,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全面恢复山水生态系统,显著提升西部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

加快永定河等重点流域生态治理。落实《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加快“四湖一线”建设,构筑防洪安全保障、水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三大体系,全线恢复永定河水域生态环境,形成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和水绿相融的生态休闲带。加快实施大石河流域综合治理,争取2012年全面完成大石河本市境内121公里河道的整治工作。

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优化生态结构为重点,推进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第二道绿隔地区生态改造升级、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增强生态防护、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落实《北京市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加快实施门头沟 “一线三沟”地区、房山北沟地区、京煤集团所属等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4万亩废弃矿山修复,进一步提升山区生态涵养功能。

(二)着力培育五大新兴替代产业,支撑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

充分挖掘和利用西部区域优势资源,坚持生态先导、高端引领,重点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支撑西部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首钢品牌资源以及中关村石景山园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升以工业设计、工程设计为特色的研发设计产业,着力发展以影视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娱乐产业,着力培育动画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工业旅游、工业博览、文化传媒等其他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吸引一批知名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吸引并培育一批钢铁、能源石化等领域的工程设计企业和工程设计咨询服务中心,大力培育并聚集一批具有较强的国内外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本土文化旗舰企业,力争打造成为北京市创意产业高端聚集区,形成全国研发设计和数字娱乐产业引领区。

优化提升高技术产业。借助首钢、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和丰台园的科技优势,推进高技术产业纵深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聚集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大型企业研发总部、制造业总部和创新机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特钢“中国绿能港”项目,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科技研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咨询服务、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以及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等;在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和长辛店北区稳步发展工程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业;适应市场新需求,推进三网融合的技术改造、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在首钢地区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手机银行等科技支撑型新兴产业。

稳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以冶金、能源总部为特色的商务服务业。依托首钢总部,吸引冶金、能源等产业的央企总部以及制造业总部及研发、结算等职能总部落户,打造以冶金、能源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总部集聚区;重点围绕总部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发展投资与资产管理、决策、物业管理等企业管理服务业;重点引进工矿、冶金等行业的审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二是培育推广高端教育培训、高级医疗服务、健康休闲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在永定河沿岸、西部山区筹建大型疗养院、高档康复中心,突出“健康”理念;吸引世界名牌大学的分校或交流中心、国内一流院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入驻,积极发展高端教育。三是探索发展特色金融业。借助首钢品牌优势,推进贵金属交易中心建设,以“中钞国鼎”等项目建设为基础,吸引国内外贵金属交易相关金融机构进驻首钢地区;推进铁期货交易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总部及销售中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企业和组织入驻。

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依托西部资源优势,引导发展以石景山东部现代娱乐区为代表的都市娱乐体验游,以世界地质公园、京西生态谷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度假游,以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工业博览游,以宛平文化旅游镇、河西古镇旅游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门头沟古村文化休闲旅游区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国际性会议、论坛和赛事为主题的高端商务休闲游,以中国房山农业生态谷、京西特色农业带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休闲游。积极推进石景山旅游综合服务区和房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山区旅游环线及联络线建设。配套建设星级酒店、度假村和乡村旅馆,形成一批影视外景拍摄地、书画写生风景区、户外有氧运动场和养老疗养基地。

推进发展生态农业。瞄准中高端消费市场和专供市场,突出绿色有机特色,打造磨盘柿、京白梨等一批京西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平原地区设施农业和浅山区特色林果业为重点,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带和观光农业园,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以首钢和永定河为核心,重点打造“一核、两区、三带”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按照“规划先行、政策跟进、项目带动、基础配套”的思路,打造“一核、两区、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提升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

重点打造一核,即新首钢创意商务区。以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长安街西延为契机,以首钢主厂区为核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招商,重点发展数字娱乐、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商务、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中型冶金、装备等制造业企业总部入驻,打造全国首个“制造业总部集聚区”。鼓励设计机构入驻,打造“设计之都”核心区,将首钢协作区逐步建设成为高端要素聚集、创新创意活跃、总部特征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首钢创意商务区。

着力开发两区,即房山新城现代产业发展区和丰台河西绿色产业发展区。加快建设北京良乡经济开发区、房山工业园区、北京石化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实施京西重工、长安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打造房山新城现代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中关村丰台科技园西区、长辛店生态城、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和世界种子大会的筹办工作,将丰台河西地区建设成为以创新研发和高端旅游休闲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发展区,发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发展三带,即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108国道和109国道沿线生态旅游休闲带。充分挖掘永定河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高端商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低碳高端产业,推进龙泉务商务区、京西古城滨水商务区、长阳半岛综合商务区等重点产业区域建设,打造集防灾防洪、生态功能、旅游休闲、水岸经济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发展带。发挥大石河、清水河等流域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依托108国道和109国道沿线区域,发展旅游休闲、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集健康休闲、观光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带。


图1 西部地区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四)以创新开发建设模式为发展动力,全面推进首钢地区和石景山国家服务业试点建设

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新中心区。积极发展特色金融业,探索推进保单交易中心、钢铁期货交易中心、金属交易中心建设,吸引基金管理、融资租赁、财务公司和担保公司等新兴机构落户。建设工业设计、制造业等特色总部集聚区,吸引外资、侨资、民营企业等各类总部及分支机构落户。优化商务服务发展环境,引导审计、法律、咨询和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服务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和主题楼宇,增强高端要素的定向吸引力,加速形成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

发挥首钢、京煤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转型发展。采取“引智、引资、引项目”相结合,创新土地开发建设模式,重点吸引央企、民营经济等高端要素落户。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人才、技术、品牌优势,实现多元化、多区域发展。多措并举,确保首钢年内实现安全、稳定停产。加快首钢主厂区的规划建设,推进中国动漫游戏城、中国绿能港、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适度发展高端金属材料及装备制造业,尽快量产京西重工、顺义冷轧等项目。力争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新首钢,实现在京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鼓励京煤集团参与西部地区矿山修复、特色小城镇建设及旅游业开发,支持能源装备产业园、王平镇中瑞生态谷等项目实施,鼓励京外拓展煤炭、发电等业务。力争到2015年,京煤集团经营规模翻两番。

创建一企一镇央地结对合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一批现代产业强镇。推广中粮集团-琉璃河镇、航天集团-王佐镇、中坤集团-斋堂镇等央地合作经验,探索通过共建产业基地、搭建总部后台、乡镇整体开发等模式,促进央企的品牌、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与山区乡镇的生态、土地等优势资源有效对接,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休闲、商务会议、养老、教育等特色产业。将镇企合作纳入本市区县合作机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五)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为重要抓手,夯实西部地区全面转型的基础条件

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普及的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打破因公用设施承载力不足带来的发展瓶颈。

优先打通一批外部连接通道。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房山线2010年年底已经开通,力争S1线西段2011年初开工,推进M14号线建设,做好燕房线前期工作。实施丰沙铁路石景山段入地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京石第二高速、长安街西延等重大项目,升级改造108、109国道等主要公路,进一步完善首钢主厂区、新城等重点区域的路网结构,积极建设山区旅游环线。到2015年,构建以5条轨道交通和16条跨区通道为骨干的快速交通体系。

积极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妥善解决好首钢停产转换期的供水、污水处理和用能保障问题,并将首钢市政管网纳入全市大市政体系。开展首钢焦化厂等污染区土壤清理修复工作。加快推进首钢4个“厂中村”拆迁。集中力量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西北热电中心迁建工程、丰台河西再生水厂、首钢生物质能源等重点工程。支持新能源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统筹提高新城和重点镇的市政基础设施水平。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教育、医疗等城区优质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重点提高新城和重点镇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实施西部郊区中小学改造,确保首钢、矿山关停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达标。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推进石景山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快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改扩建,支持门头沟区做好医疗卫生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文体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营,规划建立特色文化设施群落,推进市级文、图两馆分馆和区级体育中心建设。

(六)以棚户区改造和富余人员安置为有效途径,提高西部地区的民生保障水平

围绕民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推动城镇化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惠及西部广大民众。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实施好全市棚户区三年改造规划,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门头沟区规划改造任务。推进门头沟、房山及京煤集团工矿棚户区改造,并将其纳入全市新一轮规划。

稳步推进山区人口搬迁工作。实施房山煤矿关闭地区人口搬迁工程,重点建设公主坟等地安置房和配套设施。加强再就业培训,帮扶外迁人员实现转岗就业,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积极安置转产富余人员。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发展替代产业、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首钢搬迁、矿山关停人员就业安置及相关社保问题。研究推进首钢和京煤集团社会职能剥离工作,通过托管经营、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将国企公共服务、物业、后勤等资源进行整合,与区县进行对接,或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