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学术论文

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考

添加时间:2011/04/18作者:赵弘来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复苏轨道。联合国2010年末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2012年为3.5%。全球经济实现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反思这场影响深远的国际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共识是,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可持续增长,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矛盾和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大更持久的发展,党和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全面部署。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人才资源,要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担任排头兵的角色,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新的要求

成功举办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后,北京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新的形势和更高要求。

(一)提升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缩小与国际公认世界城市差距

近年来,北京的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09年北京GDP达到1.2万亿元,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5.5%,产业总体结构较为合理。但与东京、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普华永道计算分析,北京的GDP仅为东京的1/12、伦敦的1/3。从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北京GDP与上海还有2500多亿元的差距,且增速也低于上海。从2009年数据看,北京GDP已经比上海要少3035亿元。从人均GDP看,2009年全市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但与世界城市人均GDP1.5-2.5万美元以上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东京、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人均GDP的差距则更大。北京要加快世界城市建设,在关注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如何壮大经济体量。

(二)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均衡发展

“十一五”以来,北京市着力推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加快通州、亦庄、顺义三大重点新城建设,推动北京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优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北京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间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一是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人口过于密集,承载了过多的经济发展功能。2008年城六区以占全市8.3%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62%的常驻人口、近70%的经济总量,引发了商务成本上升、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北京加大了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但与东京、纽约等相比,高速、大容量、网络化的城市轨道建设仍然滞后,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过快,目前已达到478万辆交通,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二是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城南地区(原崇文、原宣武、丰台、房山和大兴)实现的GDP总量仅为城北地区(原东城、原西城、朝阳、海淀和昌平)的1/5;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城北地区的1/4;地均GDP仅为城北地区的1/6。从北京整体发展看,这种不均衡、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北京要积极实施首都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战略,内优外拓、重心外移,突破城市空间结构矛盾。

(三)提升北京城市功能,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其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是拥有的国际组织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数量。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是当今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总部的重要集聚地。目前,北京已经聚集了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总部经济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但与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相比,北京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市政府研究室有关研究发现,纽约拥有制造业、金融业、软件业、高科技跨国公司总部314家,东京是624家,伦敦是237家,巴黎是169家,北京是84家,相差甚远。北京对国内外各类企业总部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吸引力和聚集力还有待提升。

金融功能也是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2009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1720.9亿元,折合251.29美元(占GDP比重为14.5%),而2003年纽约金融业已经实现增加值732.42亿美元,是北京的近3倍。并且,北京金融业以传统的银行、保险为主体,证券、要素市场以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还有待完善,2009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比上海略低,但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金额仅为上海的1/5。北京金融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有待加强。

(四)缓解人口资源矛盾,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北京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约束日益明显。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246万人,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726.4万人,人口总量已突破国务院批复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8,人均土地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4%的煤炭、70%的电力、60%的成品油需要从外埠调入。人口急剧增长、能源资源短缺制约了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北京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大人口疏解力度,促进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

(五)拓展发展腹地,完善区域支撑体系

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区域体系的强大支撑。任何一个世界城市都不是孤立的,纽约、东京都有强大的发展腹地。比如“东京-大阪”城市群面积仅占日本的10.4%,人口占6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占70%以上,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要聚集区域,为东京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所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区域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北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唐山、石家庄等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张家口、承德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间的对接与合作。环京津地区有一条贫困城市带,据河北省扶贫办数据,2009年,环京津贫困地区的24县人均GDP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4 ,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10。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发展落差过大,制约了北京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制约了周边对北京的腹地支撑作用。在加快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北京迫切需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拓展世界城市发展的腹地支撑。

二、北京站在更高起点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有更大作为

近年来,北京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抓住筹办奥运契机,在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中关村发展、开发建设未来科技城、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0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3.2: 75.8,服务业的稳定器作用日益突出。2005年-2009年北京服务业年均增长13.1%,年度间波动较小。根据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利用外资的72.9%;服务贸易进口额约占全国的1/5,规模居全国第二;服务业从业人员615.6万人,占全市的75.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2009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7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3%。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幅度保持两位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占GDP的12.6%,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占比12%的目标。

(二)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7%的平原面积和16%的能源消耗,集聚了全市四成以上的资产;2009年,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实现增加值4639亿元,占全市GDP的39.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7%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资产密度和实现产出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十倍,成为高端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典型区域。

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16.5%;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2009年中关村创造增加值占北京市GDP的18.6%。中关村立足首都,技术成果流向全国,2009年北京共成交技术合同49938份,成交额1236.23亿元,其中四成流向其他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以总部经济模式进行布局,有力的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以中关村上市公司为例, 151家上市公司2009年实现总收入超过7200亿元,其中京区收入2200亿元,京外收入达到5000亿元。

(三)总部经济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北京依托独特的首都功能,以及丰富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聚集,国内一些企业也将总部迁至北京以谋求更大发展。北京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比如CBD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际金融总部聚集地,聚集了外商投资性公司87家,外资金融机构229家;中关村海淀园则形成了高技术产业总部和研发集群,聚集了微软、法国电信、日本理光等一批知名跨国公司,以及索尼、日立等4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

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北京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北京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784家,控制在京下属二级单位3894家,总部企业及其在京下属二级单位数量占全市单位数的1.8%,吸纳从业人员占全市的20.2%,拥有资产占全市的61.3%,实现收入占全市的44.8%,实现利润占全市的69.3%,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撑。总部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在区域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2010年,北京拥有《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30家,数量仅次于东京。

(四)需求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消费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2005年-2009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3%,从2006年开始,消费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2008年消费率达到57.5%。

                                              图1 北京消费率和投资率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是2005年的2倍,占北京出口总额的36.2%;机电产业出口额是2005年的2.1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7%。服务贸易发展较快,2008年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大约是2005年的2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5年的50.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66.6亿美元。

(五)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09年,北京出台《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在未来3年推动北京南部地区大发展。2010年上半年,南部现代制造业产业带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5亿元,同比增长53%,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意见》即将出台,将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投入,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升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方面,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和提速发展。

(六)生态环境与大气质量明显改善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从2006年到2009年,北京以年均4.5%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6%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09年底,北京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119%。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200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6%,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中心城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北京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从2000年的48.4%增加到2009年的78%。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达到国家标准。

三、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一)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及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承担更高的使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借鉴天津滨海新区调整行政区划、武汉东湖高新区、青岛高新区、长春高新区等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推进产业功能区整合,谋划大体量、地域完整的产业承载空间,形成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二是整合空间资源,形成规模化空间载体。目前中关村发展面临着空间资源不足的约束,尽管规划出“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但多数园区规模体量小,且趋于饱和,难有大的增量提升。中关村空间资源整合要跳出区县行政资源约束,以大手笔谋划新的空间载体,比如加快海淀山后地区建设,推动“中关村”品牌向东延伸,与七北路沿线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昌平科技园”、“未来科技城”等高端产业功能区整体定位,两区联动,打造大体量、成规模的高端功能区。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北京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中关村已经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未来,中关村要依托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围绕信息服务、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打造一批在行业范围内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北京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重要载体。

(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空间格局

一是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学城打造高效运作的央地创新合作平台,聚焦高端要素、高端环节和高端业态,推动央院、央校、央企和民企等协调创新,提升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三条创新大道,成为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未来科技城先期入驻神华集团、中海油、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国电、中铝公司等15家大型中央企业研发机构,将建设成为一流科研人才的集聚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其中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要有效整合亦庄、大兴为主体的城市南部产业空间资源,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辐射合作的重要承载区

三是提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对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进行优化提升,腾笼换鸟,淘汰低端产业,集聚高端产业,进一步提升已有高端产业功能区的产出强度和产出效率,同时向临近空间拓展,实现联动发展。比如金融街西扩南延,与丽泽金融商务区联动发展;CBD东扩西联,与东二环商务区联动发展,形成高品位的、体现世界城市水平的大型中央商务区。

四是培育四个产业功能新区。适应城市产业功能拓展、提升和优化配置需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分时序推进,加快培育通州高端商务区、新首钢创意商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和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四个产业功能新区。

(三)提升首都城市功能,强化北京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支配力和影响力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北京要进一步强化总部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使总部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宏观性的战略思路。加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构建内外资统一的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设立总部企业绿色通道,构建高效的服务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服务总部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水平;鼓励本土大型企业走出北京、走出国门,在国内其他地区及海外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实现企业的跨区域、跨国经营;积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商务配套设施,建立专业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北京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特别注重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推动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努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决发展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用更严格的产业标准和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约束标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注重区域协调,加快西部发展,推动北京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共赢发展

北京进入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要加快南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内部发展差距。比如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等西部四区目前整体处于战略转型过渡期,传统产业正在退出、新产业正在培育,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要通过加强统筹联动,引导社会投资参与,逐步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生态友好、功能协调、经济繁荣、人文和谐的京西绿色发展新区。按照西部议案的部署,重点打造“一核——新首钢创意商务区,两区——房山新城现代产业发展区和丰台河西绿色产业发展区,三带——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108国道沿线生态旅游休闲带、109国道沿线生态旅游休闲带”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提升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

北京要进一步深化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寻求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共赢发展。河北已经高调推出“环首都经济圈”,圈定了涿州市、三河市、香河县、固安县等14个县(市) 加快建设和发展。北京和河北可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梯度转移等方面加强合作,比如以建设快速通道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目标,推进14个县(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北京全面对接;鼓励更多在北京不具生产优势的企业借鉴首钢经验,以总部经济模式优先向河北转移生产基地,推动首都和周边区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