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学术论文

建设中关村科学城 打造核心区的核心

添加时间:2011/07/11作者:哈妮丽来源:《投资北京》

日前,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了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原则、布局定位、发展目标,为更好的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导向。

立足雄厚发展基础,明确定位和目标

中关村科学城是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辐射的周边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聚集了以联想、大唐电信、航天科技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高科技企业和近8000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高技术产业总收入占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的一半左右,是引领核心区发展的增长极。

《意见》,立足中关村科学城现有发展基础,明确提出中关村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即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国家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

《意见》提出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到2012年实现四个“一批”,即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新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聚集一批上市公司的研发中心和营销总部,新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技工贸总收入万亿元以上;到2015年,基本完成区域空间资源改造升级,成功创制一批重要的国际技术标准,再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显现。

活化科技资源,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产学研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优势是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中关村示范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聚集,但尚存在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合作模式层级不高,创新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体制制约以及适宜激励机制的缺失,科研院所的市场导向意识不强,科研成果产业化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的适宜途径、模式及制度保障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以中关村科学城为“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在中关村“1+6”试点政策体系支撑下,在释放和增强示范区创新资源效能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格局”。

《意见》从创新模式、技术转移、人才激励、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孵化、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了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方向和具体措施。

在推进高层次协同创新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中关村产学研合作仍以相对零星的委托开发、技术转让等相对较低层次的合作模式居多,联合开发、共建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共建战略联盟等较高层次的合作模式相对较少。《意见》明确指出,以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为建设主体,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等多方参与,共建面向产业需求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截止2011年3月,中关村科学城成立了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北科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矿大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成为示范区“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此外,《意见》提出支持“通过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多种方式实施技术转移”,并开展“高校院所自主确定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试点”。

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方面,依托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相关新政,《意见》强调要“深化股权激励改革试点”,从“制定审批实施细则、明确审批主体、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落实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同时明确提出,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在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期间可以在原用人单位保留人事关系。

创业孵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园区的标志性功能。在创新成果孵化方面,《意见》提出要“创新成果孵化服务模式”,尤其强调发挥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科技园的专业服务能力。截至2009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24个大学科技园,其中14个入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超过千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方式,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服务链条,以开放式理念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孵化器建设,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开展,保持示范区不竭的创新活力。

对接央属资源,重大项目是抓手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央属资源,做好央属资源的服务工作,有效对接央属资源,实现央属资源与北京发展的有机融合,成为推动北京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重要途径。以中关村科学城为例,科学城聚集了清华、北大等27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的30余家研究所,以及航天五院、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近5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汇集了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全国两院院士523名,约占全国的36%。以中关村科学城为重要载体,加强中关村示范区与央企、央院、央所的战略合作,搭建“央地”合作平台,形成“央地”资源协调的长效对接和服务机制,是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

在产业资源聚集方面,《意见》提出“推动以中央企业为核心建设高端产业园,吸引和聚集一批中央企业在区域内建立企业总部、运营中心和研发基地”。

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意见》强调要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首都创新资源平台由19个中央相关部门和北京市共同组建,有效整合了中央和地方的创新资源,采取特事特办、“一条龙”服务方式,落实国务院同意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加大对中关村企业的支持力度。《意见》指出,要“发挥政府股权投资代持机构的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对接,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发现、收集、评估、筛选工作机制。”目前,中关村专门成立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重大项目的政府股权投资代持机构。

盘活空间资源,城市规划管理创新是保障

目前,中关村尤其是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空间资源存在较大需求,突出表现为:一是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空间需求。例如中科院曙光高性能计算机、蓝鲸存储、遥感等重大项目因发展空间不足而无法在本地产业化,转而落户天津滨海高新区。二是众多快速成长期型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海淀区聚集了1.4万余家快速成长型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超过90%,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势必形成强烈的空间拓展需求。三是各类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及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空间的需求。海淀区科研机构、企业每年承担众多的863、973等各类重大科技项目,但以研发为主,能够落户本地或者实现产业化的较少,原因在于这些重大项目需要较大的承载空间,建成区很难满足用地需求。

中关村科学城约占中关村核心区建成区面积的2/3,核心区未来发展除了向山后专业园区和北部新区四镇要空间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潜和置换建成区的存量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区域内产业空间的高效利用。《意见》提出9条措施来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其中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符合规定用途的地块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可以不通过“招拍挂”形式,而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意见》中提出的可协议出让的地块包括两类:一类是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相关单位将存量建设用地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开发建设的;一类是区域内相关单位对符合规划和产业定位的现有构造物进行升级改造、扩建,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地块。

二是优先支持用于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的土地空间资源置换。《意见》提出,区域内相关单位腾退现有工业、办公、商业服务业类等用地并用于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在该区域外重新选址建设自用项目且规模合理的,优先予以支持。这条措施的落实,还需要更细致、更明确的实施细则,研究解决一些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区域外选址建设”若涉及海淀区外其他区县,利益如何协调?“规模合理”如何界定,既要考虑原有用地规模,也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需求;等等。

三是统筹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为重大项目发展提供保障。城市服务和配套功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大量企业入驻的需求,是中关村科学城所在区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意见》提出,要在确保区域空间资源主要用于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的同时,也要确保配套用地用于城市服务和配套功能建设,加快完善教育、商务、交通、市政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环境。

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打造三大产业发展带

《意见》提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要建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辐射带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围绕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激烈的国际竞争已经展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好,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示范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主导创制了TD-SCDMA等66项国际标准。

中关村科学城作为核心区的核心,在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应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根据《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规定,中关村科学城可以发挥科教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支持高校院所建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意见》提出的“高校院所自主确定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试点”、“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可以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等举措,是对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意见》勾勒了中关村科学城在总体空间布局,要在这一块75平方公里的地域,打造三大高端产业聚集区:一是以中关村大街为核心,依托生命科学、军转民、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资源,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二是以知春路为核心,依托航空航天与集成电路技术资源,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三是以学院路为核心,依托信息网络科技资源,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中关村科学城位于建成区,这些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将在不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的前提下进行,要充分利用现有存量空间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腾笼换鸟”等方式,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腾”出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的溢出辐射效应,通过科学规划和适当引导,将这些项目向中关村其他产业园区或城市发展新区等适宜发展的区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