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新京报:北京首提对人口属地调控 十二五拟不设限人口规模

添加时间:2010/12/07作者:来源:新京报
 本报讯 北京“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进入论证衔接阶段。昨日,北京市委通过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外公布,建议没有此前常用的各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化指标,如GDP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提高

  建议分析,首都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与五年前北京市委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稿相比,此次建议更多强调北京未来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主要目标的建议不再强调量化指标,而更多着墨于交通、人口管理、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更加注重“主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议没有各类具体指标

  与“十一五”建议相比,北京市委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强调协调和统筹,明确提出首都的发展应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首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上,北京市委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稿量化很细致,具体到了发展变化的百分比上。如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北京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着墨重点在焦点问题

  在昨日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主要目标未再强调量化指标,而是被归纳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等6大方面,更多着墨于近期普遍关注的领域和矛盾。其中,“点名”关注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人口调控服务管理、交通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以及城乡社保体系健全等焦点问题。

  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文化的发展繁荣”被首次纳入“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设施普及成为北京发展软实力的内容。

  【北部地区】

  中关村建两科技城

  以推动中关村科学城与未来科技城建设为着力点,打造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东部地区】

  聚焦通州新城建设

  东部地区聚焦通州新城建设,推动临空经济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高端商务、现代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西部地区】

  建首钢高端服务区

  加快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积极打造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推进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

  【南部地区】

  建首都新机场项目

  全面落实“城南行动计划”,抓好首都新机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房山高端制造业新区建设,举办好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大幅提高城南发展水平。

  解读

  多中心疏解人口和产业

  建议原文: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要求,加快新城和重点镇建设,提升郊区城镇的建设水平、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主动对接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解读: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参与北京“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的赵弘表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后,北京仍旧是单中心格局,城六区承载了62%城市人口,70%的经济产出,城市中心的功能过于集中,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多中心”格局则意味着,今后北京将着力在四环、五环外部署多个新的空间载体,这些中心不是只承担居住功能的卫星城,而是自身具备城市循环功能的区域。“多中心”格局将拉大北京的城市框架,人口和部分产业功能将随之外移。

  制造业可以向周边转移

  建议原文: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集中力量塑造“北京服务”品牌,巩固和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势,建设智慧城市。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解读:赵弘认为,产业调整还要做“减法”。在北京相对不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制造环节、商贸业和物流等,在人工成本相对高的北京不容易盈利,可以向北京周边的城市转移。

  这样,使得北京资源集中在最具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等方面。

  人口控制未提具体数量

  新建项目实施人口评估;推进居住证工作

  本报讯 就今后5年的人口政策,建议在人口总量调控上不再提具体的数量目标,而是强调要通过对新建项目进行人口评估,对人口进行属地调控等方式来控制人口总量,另外,建议提出要推进居住证工作。

  建议提出,要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统筹人口宏观调控与服务管理工作,完善区域人口规划,建立人口有序管理的体制机制,对新建项目实施人口评估,实行人口总量调控的属地责任。坚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规范出租房管理,遏制人口过快增长。

  这一目标明显区别于市委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十一五建议提出要以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人口规模为目标,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

  同时,建议认为,在做好人口总量调控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积极推进居住证工作,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有机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创新流动人口和外籍人口的服务管理方式。相比市委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更加具体。此外,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这一表述在本次的建议中未出现。

  “人口具体目标已无必要”

  新京报: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到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600万,“十二五”规划建议未对人口规模设限,什么原因?

  陆杰华:“十一五”规划的人口规模,是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设置的。但截至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实际已经突破了这个数,达到1900万余人。这个数甚至超过了规划中2020年的人口规模,即1800万。“十二五”期间无论怎么设置人口规模目标,1900万也好,2000万也好,都将与国务院此前的批复相冲突,因此也就没有设置的必要了。

  首次提出人口调控属地责任

  新京报:“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关于人口工作的表述多为原则,“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列明了具体调控举措,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陆杰华:在“十一五”期间,人口问题较前一个五年将呈现出大变化。“十一五”是人口问题集聚的时期,“十二五”则到了它的凸显期,包括总量、分布以及结构等,需要更新和更高解决问题的视角,要用制度设计来面对这个问题。

  这次建议中特别提到人口总量调控的属地责任,这种属地化分担是此前没有过的设想,“十二五”期间将把人口调控的目标责任,比如总量、结构和分布等,下放到区县、部门,设置一些预期性的指标,包括中心城区人口向新城疏解等方面。

  不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改变

  新京报:“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等,在此次建议中未有体现,这是什么原因?

  陆杰华:过去五年,国家人口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从更大范围去理解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等问题。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其实北京这些年一直稳定了超低生育水平,未来也就可能面对老龄化、人口红利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变化为解决上述问题留出了余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要发生改变,我认为它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