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中国联合商报:中关村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升级中坚力量

添加时间:2013/09/16作者: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李正强 北京报道

  9月12日,在“2013中关村(000931)论坛年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3家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关村指数2013”。此次指数发布是“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所在。

  据了解,“中关村指数2013”编制工作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中关村指数2013”借鉴硅谷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首次进行了综合指数的合成。一方面,中关村指数通过一系列相对稳定、多年连续的数据指标,度量、刻画、把握中关村的发展实际和未来走势;另一方面,纳入了一些“即时性指标”,反映中关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中关村在一年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中关村指数2013”的指标体系在上年的基础上调整为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国际化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认为,由第三方机构来编制“中关村指数”,相当于用“第三只眼睛看中关村”,能够更加客观和理性地反映中关村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他提出,希望研究机构能够体现独立智库的价值和作用,敢于直面中关村存在的问题,为中关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6维度剖析中关村创新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研究员公布了“中关村指数2013”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并从六个维度刻画了中关村近几年的创新发展情况。

  赵弘研究员从中关村指数的6个一级指标维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是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高端要素加速聚集。中关村成为我国海内外科技人才实现梦想的热土,2012年外省市户籍从业人员达到85.7万人。2013年度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有三分之一入选者出自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

  截至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224家,在“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234家;2012年,中关村创业投资金额约159亿元,占全国创业投资总额的30%;各银行累计为中关村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过10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6亿元。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关村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0.2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18.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中关村创新投入强度也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每千名从业人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53.7人,比同期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出77.6人;截至2012年底,企业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103项、国家标准2569项。产业联盟成为中关村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截至2012年底中关村累计成立产业联盟126家,成员单位超过5000家。

  三是产业规模和人均效益持续攀升,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升级的中坚力量。2012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增加值3647.5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0.4%。人均效益持续提升,2012年,中关村从业人员人均实现总收入157.8万元,比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27.3万元;万元增加值能耗约为0.08吨标准煤,仅为同期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的五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在中关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实现收入1.7万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66.6%。以移动互联网、生物健康、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实现总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中关村总收入的60.2%。

  四是潜力企业持续涌现,领军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达到4800家,一批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2012年,中关村有482家企业实现收入倍增,24家企业入选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1897家企业年收入超过亿元,45家企业年收入超过百亿元。以“十百千工程”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领军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中关村426家“十百千工程”企业实现总收入1.1万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42.7%;中关村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1.34万亿元,企业合并报表收入达到1.33万亿元。

  五是对外辐射模式日趋多元化,跨区域引擎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2年,中关村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有17440项,成交额达602.4亿元,同比增长37.8%;中关村企业在外各省市设立分支公司8301家,较上年增加2648家。2012年,中关村企业并购京外企业的案例有44起;中关村管委会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乌兰察布、江苏等地,启动了7个异地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建设。

  六是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日益增强,成为我国科技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2012年,中关村新增外籍专家668人,目前在中关村工作的外籍专家人数达到2319人;同时,中关村积极推进技术“走出去”战略。2012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技术或服务出口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全年PCT专利申请量达1736件,占北京市PCT申请量的64.2%。中关村一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仍需四方面发力

  此外,赵弘研究员指出: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关村有责任肩负新使命,做出新贡献,进一步发挥好在引领我国创新发展中的先锋示范作用。但是,中关村距离这一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未来发展中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需要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中关村要在打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上发力,真正形成适宜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目前,中关村的创新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的束缚和障碍,没有真正形成适宜高端创新要素落地、生根、聚合、成长的创新创业环境,我国在国际人才自由流动、在华创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如果不打破这些制约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中关村就不能像硅谷一样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更无从谈起在国际科技、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二是中关村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发力,真正发挥引领区和策源地作用。从全球的视角看,中关村仍然没有摆脱“追赶者”的角色,与硅谷等公认的全球创新“引领者”还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不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国际创新巨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失之交臂。所以,中关村必须提前谋划,超前布局。

  三是中关村要在推进跨区域合作上发力,真正释放和放大辐射带动效应。中关村已经由自身集聚发展,进入到跨区域辐射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还存在GDP核算体系、财税体系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影响了跨区域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和合作的真正达成。未来,国家要赋予中关村新的政策试验,真正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约束,形成有利于跨区域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四是中关村要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上发力,真正助力科技型企业自由便利地参与全球角逐。中关村走向国际,既是中关村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赋予中关村的使命和责任。但是,目前中关村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海关监管、外汇管制、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等许多障碍。未来国家要赋予中关村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面更大的改革尝试,放松管制,为企业“走出去”进行体制松绑,提供高度自由、高度便利的制度环境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