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中关村》:赵弘: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重点探析

添加时间:2014/03/03作者:来源:《中关村》

  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也需要区域内各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推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

  文 赵弘(北京)

  “打造首都经济圈”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何谓首都经济圈?是指以首都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核心,通过首都资源与周边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的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也需要区域内各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推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具体而言,首都经济圈建设要抓住五大战略重点:

  加强顶层设计和高层统筹,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在一些重要领域建立起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达成《廊坊共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北京市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等,建立京津冀发改委主任联席会、9+10旅游联盟等。从实际效果来看,现有区域合作机制效能不高,尤其是缺乏具体的推进和落实机制,尚不能满足加快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的需求。

  未来应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形成统领区域整体发展的行动纲领。由国家牵头推进规划编制,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健全各省市间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对接等方面的工作推进机制。比如建立中央、京、津、冀四方参与的“首都经济圈工作联席会”,作为区域合作的决策机构,主要由京、津、冀三地省级主管领导、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组成,一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共同磋商部署区域合作重大事宜。

  首都经济圈区域合作除了通过各类框架协议形成共同遵守的相关准则外,更需要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对接协调机制。比如建立常态化多层次协商对话机制,改变目前地方政府倡导式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机制,增强区域合作机制的稳定性、紧密性和硬约束;建立规划对接机制,加强地方规划与国家级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以及地方规划相互衔接,加强规划间的联动实施;探索区域间利益协调,包括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以及税收收入归属争议协商解决机制等。

  突出创新驱动,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基地

  北京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自主创新高地和技术辐射源头,每年技术成果交易高达5万多项,其中70%以上输出到京外地区和国外。首都经济圈建设,应突出和强化北京作为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搭建首都科技资源与周边区域现有产业的对接平台,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促进首都科技创新平台对首都经济圈开放共享。近年来,北京积极探索促进首都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建设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5.49, 0.01, 0.18%)创新平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等。未来应探索推动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配置利用,促进其面向首都经济圈开放共享,在首都经济圈范围吸纳成员单位。充分整合利用政府投入的科技条件资源,支撑国家、区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并不断挖掘社会需求,面向首都经济圈开展企业需求与科技条件资源对接服务,推动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

  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产业化应用。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跨区域的应用示范带动创新产品和技术市场需求,是推动首都经济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一是围绕首都经济圈解决城市人口管理、资源环境约束、交通拥堵等关键问题的创新需求,通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和扶持区域内产业界、高校、科研院所等承担政府示范应用工程。二是围绕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节能环保、新能源利用、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等领域,在首都经济圈设计组织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工程。三是进一步推动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在首都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应用并向环首都区域推广,加快中关村创新成果在周边区域转化和产业化。

  创新合作模式,探索以“总部经济”、“飞地经济”等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对接

  现阶段,北京应重点发展符合首都资源优势、有助于强化首都功能的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将部分制造功能、服务功能向环首都区域转移,实现在更大空间范围上的产业资源整合和经济功能协作,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积极扩大“总部经济”模式的产业合作。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通过将总部、研发等高端环节与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分离布局,实现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提升企业产出效益和竞争力。目前北京和环首都区域在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区域产业合作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首钢涉钢产业整体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北京一机床铸造车间迁到保定高碑店等。未来应继续扩大合作,引导北京的大企业优先向周边中小城市布局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同时可以探索首都和周边城市“强强联合”——发挥首都独特优势吸引企业总部落户,发挥周边城市空间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等吸引生产基地落户——共同吸引新项目、大项目落户首都经济圈。

  探索以“飞地经济”模式开展共建合作。“飞地经济”则一般是两地政府对某块土地的使用权达成某种协议,共同对其进行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一方面解决中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产业加速外移等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中小城市缺乏开发区建设经验、缺乏资金、招商引资难等问题,实现两地共赢发展。首都经济圈可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成功经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类似“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的机构,推进园区间考察交流,建立共建项目库,为园区间合作共建牵线搭桥,力争促成实质性的项目落地,促进“飞地经济”模式取得实效,走出一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加强生态建设,形成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

  首都经济圈生态体系总体上比较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上升趋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首都经济圈建设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前提,在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环保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构建首都经济圈绿色生态屏障。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为重点,构建首都经济圈生态屏障。按照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和重要生态保护区发展要求,加强植树造林,强化生态保育和水源涵养功能,特别是加强坝上地区、水源地的生态修复和产业调整,为首都经济圈提供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联合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区域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协作开展水质监测、陆域污染物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等工作,形成上下游齐抓共管的局面;流域上游地区环保主管部门在审批可能对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对可能造成水环境质量超标的建设项目进行环评时,应征询相邻的下游地区环保主管部门的意见。

  争取设立国家级生态经济区。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首都经济圈设立生态经济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推进节能减排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探索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新模式。

  完善区域交通,建设“综合网络状”的区域交通体系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如东京都市圈在每一次规划中都遵循“交通优先”原则,对轨道交通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由新干线、轻轨、地铁构成的总长约2865公里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承载了都市圈一半以上的客运量,支撑和带动了都市圈发展。“首都经济圈”建设也应该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从国家层面超前规划区域大交通体系、能源供应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等,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中,构建与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是重中之重。

  当前,首都经济圈交通发展呈现出以首都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单中心放射状”格局,这种格局增强了首都与其他省市联系的紧密度、便利度,也使北京承担了大量周边城市之间的过境交通。比如京藏高速京张段承担了北京市最大的过境运输量,是河北张家口、山西西部、内蒙古西部至秦皇岛港、唐山港(2.96, 0.01, 0.34%)、天津港(9.02, 0.11, 1.23%)的主要通道。这样的交通组织形式,给北京城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等都带来不利影响,也增加了环首都各城市之间的城际交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城市之间的协作和互动。

  首都经济圈应探索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格局优化,构建以北京为中心,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等城市为重要节点,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城际高铁等多种交通形式并行,节点城市间高效联通的“综合网络状”交通格局,形成快捷、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完善各节点城市之间的交通通道,做到城际直通,减少迂回运输、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提升区域整体交通承载能力。注意加强各类型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例如北京新机场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与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之间的衔接等,使区域内人流、物流更加顺畅。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