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外媒悲观议论中国经济“失速”

添加时间:2012/05/15作者:来源:

  “四月并没有让中国经济看到春天”,“疲软数据浇灭中国经济增长希望”、“中国经济将面临十年以来最慢的增长”……近日世界媒体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弥漫着各种悲观说法。引发这股风潮的是中国近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其中,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1%,这一成绩在全球范围内相当亮丽,也高于中国自己定下的7.5%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2009年春天以来最小的经济增幅”。这些数据都是中国经济真实的侧面,然而面对外界的复杂议论,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对《环球时报》说,唱空中国的声音越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醒告诫越强,但他表示坚信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绝不会像这些人所鼓吹的那样严重”。

  “四月没有让中国经济看到春天”

  “中国因素”成为解读14日国际经济新闻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据美联社14日报道,纽约的国际油价周一跌到每桶95美元以下,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电子交易中,基准原油下跌1.33美元,每桶为94.80美元。美联社称,油价下跌是因为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放缓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

  同日下跌的还有欧洲股市。路透社报道称,由于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以及希腊政治僵局,欧洲股市盘中下跌至四个月低点,FTS Euro first 300指数下跌多达2.1%至1001.47点,法国CAC-40指数下跌2.4%,德国DAX指数下跌2.2%。路透社说,“中国令全球经济风险升高。”

  新一轮议论是对中国最新经济数据的直接反应。中国11日发布一系列被外电形容为“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零售额数据、进出口额等之后,中国央行于12日晚间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英国《金融时报》14日说,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中,最令人震惊的是,4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这是3年来最疲弱的数据,而且远低于3月11.9%的同比增幅。《华尔街日报》对这一数据的解读是:它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普遍疲弱。法国《费加罗报》称,中国工业增速放缓,新增贷款发放额创3年内新低,这表明北京抑制经济过热的行动已产生效果,但经济硬着陆威胁增大,中国政府必须避免因此带来更大社会代价。

  《爱尔兰时报》说:“四月并没有让中国经济看到春天,中国工业产出数据低于预期,零售业销售减弱,固定资产增长乏力,贸易数据疲软,这些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描绘出一幅悲观景象。”

  德国经济网14日评论说,增长引擎的停转,让世界经济蒙上阴影,厄运没有结束的迹象,或许经济危机2.0时代将要来临。

  “中国经济正失去一些动力”,《纽约时报》报道称,在过去30年里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出口,上个月增长仅为4.9%,还不到经济学家们预测的一半。中国还宣布进口增长在4月份意外地停止,全国各地企业对从铁矿石到计算机芯片的各种产品失去胃口。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困境。

  《华尔街日报》称,西方社会过去普遍认为提振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易如反掌,中国的政治体制使政府能较顺畅地实施政策。另外中国的债务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能够承担额外支出。但现在,北京面临不同的形势: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中国试图从“经济刺激工具箱”中找出工具以刺激萎靡不振的经济,但是这些措施没法带来曾经有过的冲击力。

  对于外媒的大量悲观预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14日告诉《环球时报》,最近中国的经济数据显示我们经济的三驾马车确实出了一些问题,而外媒对中国非常期待,但他们对等待中国市场完全发育成熟本来就没有多少耐心,一有负面消息,就会随意发挥;他们的另外一个意图是倒逼中国再像2008年那样出台一个4万亿元人民币救市计划,从而再次搭上便车。过去不少外国企业都从中国的4万亿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中获益巨大,甚至有企业、行业借中国市场起死回生。

  中国将不会对欧洲经济慷慨解囊

  为什么世界对中国经济形势反应那么强烈?有分析认为,这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有关,更与世界对中国经济“被放大的希望”有关。

  美国《华尔街日报》14日说,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复苏可能比预期需要更长时间,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目前欧洲陷入衰退,美国和日本在努力保持2%的经济增速,印度经济不断走软,在这种情况下,外界对中国重振需求的希望被放大了。

  法国JOS财经新闻分析称,中国此次经济数据中最令欧美失望的,是其进口仅同比增长0.3%,而分析师此前预期高达11%,这是2009年10月以来最低的增长率,这表明倘若出口萎缩,中国就不会拿出更多钱来进口,更不会对欧洲经济慷慨解囊。中国购买需求和意愿下降,还会影响澳大利亚等依靠向中国出口资源而发展的国家经济表现。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4日则以“如果中国现在减弱,德国也跟着遭殃”为题报道说,中国被认为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家。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困难时候,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亚洲“新的伟大力量”,欧洲人普遍的印象是:中国有“鼓鼓的宝箱”,可以缓解欧洲债务危机。但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难逃“危机病毒”的感染,由于欧美市场的疲弱,中国国内需求也持续走弱,中国很可能迎来“十年最弱的增长”。在这个“坏时代”,没有中国的带动会变得更糟。作为主要贸易伙伴,德国凭借对华出口增加在欧洲一枝独秀,现在可能会跟着遭殃。

  德国《世界报》还以“健康的岁月渐渐远去”为题称,以前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开始疲软,让德国公司抱怨。德国企业已经习惯于在中国的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德国公司全球危机下的市场弥补点。不过,中国经济放缓也有积极的一面。毕竟,该国的经济过热对世界经济有不利影响。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并没有对世界市场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世界仍然看好中国,积极投资中国。

  美国CNBC财经电视台分析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十年以来最慢的增长。但对美国和欧洲有益的是:较低的商品价格可能有利于美欧,而这正是后者最需要的。汇丰银行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弗雷德里克·纽曼周一称,如果中国政府没有采取任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逆风”。但是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受灾最严重的将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和印度尼西亚这些严重依赖商品出口的经济体。而另一方面,这将带来商品和石油价格的下降,因此推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纽曼称,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今夏不实施刺激经济措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降为6%将不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经济没那么糟糕

  转换经济发展方式,降低GDP增长速度,其实也是中国自己的主动选择。《华尔街日报》称,今年3月,中国总理将经济增长目标从2005年以来保持的8%降至7.5%。但该报认为,新的增长目标只是象征性的──中国经济增速通常都比设定的目标快很多。不过,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下滑至更接近所设目标的水平,从而促使政府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途径。

  孙立坚认为,只要中国今年不发生大的变故,7.5%的实现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汇率问题、通胀问题也能得到较好解决,8.0%也没有问题。中国不是为了低调而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低,谋求数据上超额完成目标的“好看”,而是为了释放“中国并不盲目追求高增长”的价值观,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留出空间,为实现结构转变、产业升级保留空间。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14日表示,虽然金融市场担忧上周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可能全面下滑,但从信誉或评级角度看,这些数据并不特别值得担心,“数据呈现出的疲弱只是人为政策引导的经济放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