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中国的失是印度的得 世界经济需中印双引擎驱动

添加时间:2015/08/31作者: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的失是印度的得?世界经济需中印双引擎驱动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印度《经济时报》29日称,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印度政府中许多人相信,这可能是印度的时刻。一些国际媒体认为,如果能把事情做好,印度可从“中国危机”中获益,印度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其他地方的需求几乎全部减速之际,印度富有活力的消费支出是一大优势,吸引企业到印度办厂。政府希望,这有助于在这个12亿人口的国家引发一场迟到的工业革命。“多年来,印度增长一直更多地为内需所驱动,而不像中国那样依赖出口。”

  “英媒:‘印度龟’将超越‘中国兔’”,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以此为题称,英国《泰晤士报》28日发表该报财经专栏撰稿人科林斯的一篇评论文章。文章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的人均收入与中国不相上下,但25年后的今天,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1/4左右。不过文章认为,印度的“民主体制”将使其经济超越中国。印度在其他方面也有优于中国的地方,例如印度的人均年龄仅为25岁,而中国是34岁。虽然印度本身的问题很严重,包括1/3的人口是文盲、女性受歧视、只有1/3的家庭有电力供应,而且印度的道路也一团糟,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印度的民主机制将使该国经济最终超越中国”。

  西方的“唱多”让印媒深受鼓舞。《印度斯坦时报》以“中国步履蹒跚,外国投资者押宝印度”为题称,外国媒体强调印度的增长潜力,暗示如果中国经济步履蹒跚,印度将备受外资青睐。宏观经济稳定、财政状况良好、通胀率低、外汇储备适当,这些都成为印度的优势。

  “中国的失是印度的得,各邦政府可以打前阵”,印度《经济时报》29日称,中国经济的阵痛也许会波及全球市场,但对印度是好兆头。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副主席帕纳加里亚说,印度应当抓住良机推进改革,邦政府可以带头制定对工业友好的征地法,而中央政府加快制定商品和服务税法,推进改革。帕纳加里亚认为中国经济放缓给印度带来一个巨大机会,他说:“中国放缓原则上有利亦有弊。从消极面来看,会导致对我们产品的需求下降。而从积极面来看,中国会空出很大的出口市场空间。我们对华出口规模不大,潜在负面作用也小,而留给印度争取的出口市场空间则是巨大的。”

  《印度时报》称,在接受BBC采访时,印度财长杰特利详述了印度可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巨大的机会。中国‘常态’现在已经变化,不再以9%、10%、11%的速度增长,因此世界需要其他引擎推动增长进程。在世界放缓的环境下,像印度这样增速可达8%—9%的经济体能承担为世界经济提供支持的重任。”

  “把中印经济看做完全竞争关系太偏颇,实际上中印经济不是百分之百的代替关系,而是互补性关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3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印都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如果合作共赢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举例来说,目前中国的基础建设和最高峰时期相比,已开始向下走,但印度刚开始。中国的基础建设力量很强,印度又有需求,两国完全可以合作。如果印度从日本等发达国家输入,成本太高。印度在外包、电子通讯等方面技术很强,可以指导中国发展。

  印中商贸促进会理事普什卡什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和中国同样面临产业转型的关键期,但二者内涵不同,印度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和效率一直是个大问题。普什卡什认为,印中经济的互补性仍有待发掘,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需要中印双引擎驱动,并非谁替代谁的问题。

  【环球时报驻印度、韩国、日本、德国记者 周良臣 陈尚文 李珍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甄翔 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