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4600亿人民币互换迈国际化步伐 对冲贸易危局

添加时间:2009/02/12作者:辛灵来源:南方都市报

 

 

去年底至今,央行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周边8国签订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并相继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签订了总规模达46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分析普遍认为,这一系列密集动作,从无到有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前景值得期待。

此话不假,但人民币国际化显然长路漫漫。就当前而言,面对欧美发达国家贸易萎缩且日益抬头的保护主义思潮,上述协议更可直接以人民币助推外贸,稳定周边贸易关系,促进出口。

美元供求紧张外贸结算缺钱

去年12月15日,我国与韩国签署了首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今年1月20日,央行又与香港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2000亿元人民币。2月8日,我国与马来西亚也签署了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不到两个月就连签三个货币互换协议,显得频密而急切。但在渣打银行经济师黄国璋看来,是形势使然。

金融风暴爆发以来,信贷收缩引起市场流动性紧张,且各国纷纷动用外储救市,美元供不应求,使得外贸结算“无钱可结”,给贸易体系造成很大困难。而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且在亚洲地区,人民币被视为稳定货币,在民间贸易中使用广泛。在此情形下,双方通过货币互换,便能以人民币解流动性之渴,稳定贸易关系。

而且,使用人民币结算可减少汇率风险。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黄少明分析,金融风暴尚未完结,以美元为主的金融秩序很不稳定,以美元结算汇率风险仍较大,而使用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来结算,将会大大降低风险。

欧美贸易萎缩周边贸易潜力大

在签署上述三个货币互换协议前,我国已与俄罗斯、蒙古、缅甸、越南等周边8个国家签署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黄少明介绍,我国民间边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已有10多年的历史,而政府签订的结算协议,则是首次将人民币结算官方化、制度化,边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将使用得更多。

而且,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贸易已实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广西、云南也将设立与东盟的贸易结算试点。另据公开消息,长三角地区也将推出国际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由此观之,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试点准备,已由里到外全面铺开。

观察上述试点,不难发现,以货币结算促进对外贸易的意图十分明显。黄少明分析,去年以来,欧美贸易急剧萎缩,严重打击我国出口;且如今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料将持续压抑我国对外贸易。相形之下,亚洲各国跟我国之间的贸易需求依然旺盛,而且多年来周边国家经济在我国带动下发展,贸易联系密不可分,而且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则可在欧美之外,拓宽俄罗斯、东盟等市场,为出口企业打开更大的空间。

新加坡、印度……将有更多国家参与

而且,预计将有更多的国家参与人民币贸易结算。

市场猜测,我国跟不少国家在谈类似协议,也期待有更多的消息出台。渣打银行大中华区总经济师关家明就认为,央行会以周边国家地区为主,持续磋商类似事宜。黄少明也表示,同意双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国家肯定会越来越多。

这一趋势几乎是必然的。首先,与我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地区相当多,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双方贸易会更密切。同时,现存金融秩序动荡,市场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而目前在亚洲,人民币是很好的选择。此外,作为之前的惯用结算货币,美元长线贬值的趋势明显,人们也愿意选择保留人民币。

也许不少国家还在观望,但若上述已经签订的协议实行效果不错,相信这些国家也会采取行动。在巴克莱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彭文生看来,新加坡、印度、菲律宾……这些周边国家,都可能是下一个“马来西亚”。本报记者辛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