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迪视角
|
 |
国家发改委批美增发货币推全球通胀
添加时间:2011/09/16作者:来源:重庆商报
昨日,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进入第二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批评美国的货币政策,称其增发货币给全球通胀增加了压力。张晓强同时向外公布了“十二五”规划、价格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表示我国目前的物价已经出现拐点,下一步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 批评美国增压全球通胀 张晓强说,美国通过增发货币,为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发挥了作用。但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美国这样做增加了全球的流动性,使得全球通胀压力增大。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久前宣布美国的低利率至少保持到2013年。最近大家都很关心,近期美联储是否会推出QE3。但是到目前为止,美联储还没有宣布推出QE3。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个假设。在QE2推出后,大家确实看到了它所造成流动性过剩。 他说,这是从QE2以来,客观显现出来的。因此,如果美国继续实施QE3,会造成全球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如果美元进一步贬值,因为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基本上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在中期内会上升,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此外,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这种做法会使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的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 物价能保持基本稳定 关于下半年物价走势问题,张晓强认为,从统计数据来看,物价已经出现拐点,下一步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 他说,有利物价稳定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因素占很大比例,而今年全年粮食产量可能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丰收有利于价格稳定;二是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流动性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也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另外,多个领域都在深化改革,通过这些改革,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减少通胀压力。 继续改革资源性价格机制 张晓强说,关于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包括资源性价格,甚至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怎么完善,发改委正在进行研究,在推进。我想这些改革,通过操作方案把它落到实处,再加上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这样会使得我们“十二五”规划的很多目标能够比较好的实现。 我国无房产汽车消费限制 张晓强说,政府这一轮对房地产的调控,主要的起因是房地产价格太高,使得大量想买房的群众无力购买。通过当前的调控,使过高的房价或者过快的房价涨幅得到抑制,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房、租得起房。这是政府本轮调控的基本出发点。 “至于汽车包括轿车,目前在一些城市,比如北京采取了摇号,这确实是限制。但是从全国来讲,并不存在限制汽车消费这样一个总体政策。”张晓强说,一方面,汽车产业链长,涉及很多企业的发展、就业,不能轻易限制;但另一方面,汽车多了,会产生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因此,目前政府的总体方针是“公交优先,鼓励大家多购买节能环保型的汽车”。张晓强说,“合理使用车辆”是政府当前提倡的重点。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目录将出 据张晓强介绍,新修订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今年4月份已经开始征求各方面意见,目前收到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发改委正在认真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总体指导原则一方面是扩大开放、注重质量和优化结构,同时还要进一步简化程序,更加透明规范,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他还透露,在征求意见基础上抓紧定稿以后,要报国务院审批,希望这个目录能够在今年内公布。 焦点关注 创新金融和渠道解决融资难 与会嘉宾认为,在中国,大量中小企业融资仍依靠银行贷款,但银行系统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资本金要求下,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关键还是要推进金融和渠道的创新,引入外资等更多资金,并辅之以财政、税收等多种扶植措施,让中小企业渡过眼前难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表示,融资难、用工荒、成本高等多种因素正不断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中小企业倒闭潮听之任之,可能导致经济乃至社会矛盾恶化。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势在必行。 既然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首先要金融机构增加资金支持。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多次呼吁银行增加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诸立力等嘉宾都呼吁,监管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并降低融资成本。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既需银行完善服务,更需要企业开辟包括债券融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内的多种融资渠道,同时由传统模式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变,提升对投融资机构的吸引力。 注重高质量增长向GDP要幸福感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亚历山大·亚拉认为,GDP这个指标本身就不是用来衡量人们的幸福感的。他的这一观点在与会嘉宾中带有普遍性,美国胡马达健康保险公司行政总裁马塔布什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与他的财富,甚至健康都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有32个与幸福感有关的指标,钱可能排在第31位”,他说。 有建议认为,在探索新的指标体系时,需要从经济学最根本的角度,去满足人们最根本的诉求——活得更好。 据了解,韩国目前试行的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注重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把自然资源、政府的可靠性等因素都考虑在内。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说:“这些都是约束性指标,而GDP指标是预期性的,这体现了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 中国政府近年来还提出“科学发展”“绿色GDP”,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工作。这些作法都受到了国外人士的好评。他们认为,许多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注重环境成本,应该探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民众福祉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的这一作法已经开始朝着经济高质量增长迈进了一步。 观点集锦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避免,银行的压力也就在此。中国的银行要从制度、文化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入手及时转型,以适应未来更加市场化的竞争。现在银行业转型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如果一心还是想着追求速度、翻番,银行业也不可能实现转型。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土地财政危害比美国次贷危机还严重。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如果买商品房现在买最好,你不要指望房价真的降下来。但你如果等政府的保障房,廉租房你是可以等的。我想如果要买房现在赶快买。 ■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从历史上看,创新不能靠政府,否则都成寻租政策。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商业地产受调控可能性不大,任何国家都不会不让人有商店开、有商铺买。 中国经济: 难现硬着陆 纳里曼说,IHS公司两个月前专门对中国经济评估,显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到30%。尽管全球面临美国主权信用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有限,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已经降低。 纳里曼认为,中国GDP增长速度是否低于5%,是IHS判定硬着陆的标准之一。而IHS预计中国今年GDP将继续保持7%~8%的增长,流动性问题在短期内也可以解决。 昨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刚刚发布一份报告,称如果美国和欧元区再度陷入衰退,可能对亚太经济体造成较严重的连锁打击,亚太地区可能迎来硬着陆。但标普也承认,即便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中国也有可能在其中独善其身。报告称,“如果中国加快改革步伐,将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延续较高的个位数经济增长率。” 对此,摩根大通中国董事总经理李晶对记者表示,“硬着陆”不会在中国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