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新中国60年报告:从一穷二白到现代工业体系的跨越

添加时间:2009/09/22作者:来源:工信部网站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中国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60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大跨越,推动我国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全球的制造基地。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60年工业的风雨历程

    60年前的旧中国,工业是极为落后的。不仅产品产量低,而且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许多工业产品不能自己生产,完全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从此,新中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浪前行。按照历史的顺序及特点,新中国工业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这期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一方面,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生产迅速增长。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年均增长34.8%。同时,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在这些骨干项目的带动下,工业快速建立起来。“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农业年均增长3.8%。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上升13.6个百分点。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在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二阶段为1958年-1965年,“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建国后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主观主义、急于求成的情绪蔓延滋长起来,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倾向,提出了“以钢为纲”、“赶英超美”的口号,导致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工业生产难以持续发展。1958-1960年,工业增加值3年增长1.1倍,随后大幅度下降,1961年比1960年下降39%,1962年又比1961年下降13.3%。1958-1962年5年间平均每年仅增长2.7%。1961年我国被迫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三年的综合治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63-1965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比“二五”期间高18.7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为1966年-1978年,工业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工业经济大起大落。1967年全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1%;1968年又比1967年下降8.2%;1969年、1970年增速在30%以上,1976年又下降3.1%。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内乱,中国历史出现了转机。但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从1976年10月至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国民经济还未完全走向正轨。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28年,尽管有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工业建设及经济发展遭到重大损失,但在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在几乎一片废墟上,成功地构造了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为后一个30年的大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阶段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进入腾飞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经济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工业经济获得空前发展。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29112亿元,比1978增长25.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5%;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同)实现利润27155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98739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45倍和57倍。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统计)。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我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一个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实现了工业化初级阶段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历史大跨越。

   60年工业的灿烂辉煌

   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努力,新中国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工业实力空前增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60年来,工业生产基本行驶在快车道上。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19.8亿元增加到2008年129112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446倍,年均增长11.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1952年的2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155亿元,增长959倍。据测算,2008年一天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比1952年全年工业增加值还多2倍;2007年一天实现的利润总额比1952年全年实现的利润总额还多1.6倍。2007年固定资产原值比1952年的149亿元增长1333倍。

    ――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2.9%,比1952年17.6%的比重增加了25.3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是出口商品的主体,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工业;2008年,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8100万,解决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粗钢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64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7045万吨,增长87倍;水泥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78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8.34亿吨,增长234倍;化肥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2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230万吨,增长411倍;化学纤维由1957年的0.0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042万吨;洗衣机由1980年的60.7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5119万台。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工业品短缺局面,市场供应由萧条、匮乏走向繁荣和充裕。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8年与1949年相比,钢、原煤、发电量由15.8万吨、0.32亿吨、43亿千瓦时分别增加到50092万吨、27.93亿吨、3466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169倍、86倍、805倍。汽车由1955年的0.01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935万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微型计算机和手机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呈迅猛扩张之势,彩色电视机由1971年的0.02万台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9033万台;电冰箱由1957年的0.16万台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475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8231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由1986年的4.21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1.37亿台;手机由2000年的5248万部增加到2008年的5.6亿部。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如今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一半左右的手机、PC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中国生产。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

    ――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目前,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已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轻工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量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为世界人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还略高于工业制成品。如今,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个位数,工业制成品已上升到90%以上的比重。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一半。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1/4还多。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建立了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国之初,工业部门聊胜于无。经过60年的建设,工业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轻重工业结构在反复调整中逐步得到改善。轻重工业调整大体分为三阶段。一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重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为改变重工业薄弱局面,从“一五”开始我国就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0年,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4:66.6。经过三年调整,失衡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七十年代开始,轻重工业生产结构再次出现不协调状态。197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3.1:56.9。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

    二是1978年到80年代末,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这一阶段主要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8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8.9:51.1,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

    三是90年代初至今,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200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28.9:71.1。但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改革开放前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改革开放后是在房地产、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发生的,是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演变规律的。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并持续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也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产业。

    ――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瓶颈”制约不复存在。旧中国能源工业水平极低并多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垄断。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创纪录的飞跃。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由1949年的185万千瓦,发展到2008年的7亿多千瓦,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年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到2008年的1.9亿吨,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油气生产国。原煤产量从1949年的0.32亿吨,到2008年的27.9亿吨,供给由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生产方式由手工作业和半机械化为主转变为机械化、现代化为主。能源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书写了中国能源的辉煌篇章。

    ――高新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正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2000-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目前,国际市场份额已接近20%,居全球第一。

    ――装备制造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0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达28%。其主要产品矿山设备由1949年的0.07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51万吨;冶金设备由1950年的0.02万吨增加到70.3万吨;发电设备由1951年的0.2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13343万千瓦。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显著提高。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50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日产水泥4000~6000吨规模生产线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一些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等的生产工艺已在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三、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竞相发展。

    ――国有企业在艰难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1952年,我国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难探索,国有企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多样化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国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765倍;实现利润总额10795亿元,比1952年增长382倍;固定资产原值110085亿元,比1952年增长738倍。国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2007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7.7%和91.3%;在煤炭采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为65.2%;在冶金、有色、化工等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27.2-44.6%之间。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私营企业从被消灭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私营经济从被消灭到曲折发展,从“入宪”到地位不断提高,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受排斥到受保护,已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我国共有私营工业企业90.3万个,吸纳就业人员322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5.6%和34.7%;全部私营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4970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2.4%。到2008年,在我国私营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已发展为19.2万家,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7000多家。200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084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3%。

    ――股份制企业从试点到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焕发出无穷活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百般争议中试点开始,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逐步发展起来。1995年全国股份制(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企业共有5559个,仅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0.1%;工业总产值2727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4%;年末从业人员253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8%。2004年全国股份制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7.1万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34.2%;工业总产值达10多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45.2%;年末从业人员401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43.1%。2008年,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有20.7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7.6%;从业人员4010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50.6%。

    ――“三资”企业从萌芽试探阶段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8年4月第一家港商投资企业在虎门落户,拉开了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掀起了经济发展新高潮。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自此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到2004年末,全国“三资”工业企业已达10.6万个。2008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7万个。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2448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2%。2008年现价工业总产值14.8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7%,出口交货值5633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0%。经历了30年的发展,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中小型企业活力激增,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少,且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为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随着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小型企业数量激增,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底,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35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从业人员达到5796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2.3%;全年营业收入达到8430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38.6%。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得到茁壮成长。2007年底,我国工业企业集团已达1833个,拥有资产196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5.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12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9.1%,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

    五、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显著增强,区域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发展推进

    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显著增强。建国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均得到了空前大发展。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41717亿元,比1952年增长1457倍;中部地区94405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9倍;西部地区60126亿元,比1952年增长1683倍。

    区域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三个时期。一是1952-1978年,区域经济基本均衡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旧中国建立的工业主要偏集于东部地区,布局极不合理。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仅有140亿元,经过三年恢复至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343亿元,其中68.3%分布东部沿海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占21.3%和10.4%。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极不合理的地区工业布局,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行了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通过向内地迁建和新建企业,使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布局明显改观。1978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下降为59.2%,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上升到25.1%和15.7%。东中西部差距逐步有所缩小。

    二是1979-2000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时期。东部地区由于利用对外开放前沿地带优越的地理条件,积极开展“外引内联”,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2000年东部地区总产值所占比重又上升到69.7%,中西部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下降到18.8%和11.5%。

    三是2000年以来区域经济结构再次向协调发展推进。日益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愈来愈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从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991~1999年为决策层开始关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999年3月,国务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2003年9月国务院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4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开始出现中西部发展速度快于东部的端倪。2008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西部地区增长15%,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2.9个和2.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9%和12.1%,比2000年上升了0.6和0.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68.9%,下降了0.8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并向协调发展逐步推进。

    60年工业的风雨历程,铸就了60年工业的灿烂辉煌。站在新中国60周年的庆典上,回顾过去,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激情浩荡。中国工业以其雄厚的实力和竞争力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壮志满怀。中国工业化道路依然漫长。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中国工业一定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大贡献、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