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迪视角
|
 |
看好中国,不一定买入人民币
添加时间:2011/08/05作者:来源:赢周刊
“看好中国经济荣景,看好人民币汇率走向,就该买入人民币”,在海外华人中拥有这种思维定式的不在少数,将大笔储蓄换成人民币,锁在银行账户里的也不在少数,笔者便曾是其中一员,在香港银行以每天2万港元的上限,日复一日地转换出一批人民币。
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至2011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7.9%,对欧元升值7.4%,对日元却贬值8.5%,对台币贬值11.3%,对澳元贬值9.4%。同一时期,香港中资股升了147%,石油100%,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黄金、白银、红铜的价格升幅相比,都输了几条街。
笔者兑换出来的人民币,却遭遇到尴尬。人民币无法投入H股、美股,也无法买进黄金、石油期货,唯一的投资便是坐在账户里吃利息。由于香港银行中的人民币头寸无法贷出,它们给出的人民币储蓄利率也就远低过国内的利率水平。当每月两万元的人民币储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发现资金很难调动。将人民币转成其他币种,每天上限为五万元,资金汇入中国内地手续十分繁琐,还要注明理由,出具证明。
当然,随着香港逐步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债券出现了,人民币IPO也会出现,投资管道略有增加,不过人民币资产可选择种类依然奇缺,回报水平依然不高。如今海外人民币汇入中国内地的手续有所简化,但是资本管制的大框架依然存在,在资金调动、投资选择上困难重重。
那么除了汇率升值之外,中国资产中具有强烈价值潜力的机会又在哪里?中国是一个大国,偌大的经济有许多行业具有各自的优势与潜力,同一个行业中不同产品的利润率也可以相差甚远,所以总体评估不能替代个体分析。不过在笔者看来,经过一轮轮资产价格升值后,房地产业的风险回报已难成比例,政策风险高涨,房价与国际标的之间的差距愈拉愈大。针对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股本投资仍有机会,不过在流动性泛滥的今时,企业的预期普遍偏高,现在的估值水平令理性的资本难以下手。创投领域机会尚在,也不排除某日通过创业板一步登天的可能,不过风险、回报与概率之间貌似不匹配。与其他资产相比,股票估值比较合理,目前水位值得关注的个股也不少。然而中国股市的问题,不是增长、盈利的问题,而是无止境的、无节制的集资活动。
看好中国,不一定投资在中国。中国崛起,拉动着商品、农产品需求,中国资金,牵起海外房地产市场。香港房价、铁矿石需求、巴西雷拉尔汇率、日本机械订单,受惠于中国的资产比比皆是。新西兰的乳类生产、巴西的农业股、日本的机械生产商、欧洲的时装品牌、加拿大(非华人区)的物业,似乎均有投资价值,其估值远低于中国同类产品,政策风险更低。与中国的同行相比,它们的生产效率全球领先,竞争的门坎优势更突出。
看好中国,与看好中国公司、中国物业,许多时候并不是一回事。同样一吨石油,中国生产的石油和俄罗斯生产的石油,使用价值应该完全相同,扣除运输成本后价值应该相同。同样生产猪肉,巴西肉公司的估值远便宜过中国的。新西兰奶粉供货商的市场前景,至少不应该差过中国的奶商。不过事实上中国资产的估值较国际同业竞争对手,均有一个溢价。笔者看来,这些国家的汇率、股票更有价值。
是不是应该今天就买那些资产呢?未必。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转型期,其过程中难免有阵痛。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增长进入慢速轨道,货币环境正常化恐怕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因此资产价格出现波动甚至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小。这种情况也会传导给海外依赖中国的货币、商品,笔者对这些资产短期具有一定的警戒心,所以投资并不着急。然而长远上笔者十分看好中国经济的前景,看好中国需求对世界的影响。不过看好中国,不一定要囤积人民币,也不一定只能买中国境内资产。
定向宽松与整体从紧
6月份中国新增贷款6339亿元,超过上月的5516亿,也好过预期的5500亿。加上市场对通货膨胀见顶的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由紧转松的呼声越来越高。
必须看到,尽管信贷数字有所反弹,整体贷款数量仍处于低位。中国人民银行为2011年设定的全年新贷额度为70000亿至75000亿,以四个季度分别占总贷款额度30%、30%、20%、20%计算,今年5、6月份的贷款已经落后于全年的计划进程,换言之,实际贷款数额甚至低过政府所允许的框架。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激进式地上调存款准备率,将银行的大量流动性锁进央行准备金账户,面对贷款需求,银行有心无力。更重要的是,银根紧俏迫使银行收缩战线,边缘客户首先遭殃,触发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钱荒”,加速了经济的下滑趋势。银根过紧,显然已经开始影响经济表现。
但是货币政策未必会很快放松。首先,通胀见顶后未必有大的回落。以目前的粮食收成、猪肉供应、工资调升、租金上涨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否见顶也是未知数。假定下半年CPI年增率为5%,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目前为3.5%,则实际利率为-1.5%,加息估计仍难避免。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际利率平均为0.7%;在过去的十年中,实际利率为0.5%。长期的负利率,势必造成资产泡沫和产业空洞化。
其次,房市形势并不明朗。北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抑制住大城市房价的投机炒作,中小城市房价仍升多降少。此时宣布货币政策转向,肯定给房市投机打上强心针,相信此非北京所愿意见到的。见顶后未必有大的回落。
然而增长风险已经上升,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状况已经接近“红色警戒”,相信信贷结构的微调,很可能会发生,“定向宽松”,应该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看点。从“三农”及中小企业开始,决策层开始对个别领域定向“放水”,为总体经济中最弱的环节减压。同时重开地方政府的集资渠道,为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方基建项目筹款,为部分面临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输血。如果经济进一步恶化,“宽松”点还可以增加。
不过整体的货币环境正常化,还会继续下去。目前的利率水平,尚大幅低于雷曼兄弟危机前的正常水平,炒作盛行、热钱横流的局面仍未改观。这就决定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暂时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存款准备金率接近商业银行可承受的上限之时,也许利率工具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陶冬 简历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美国犹他大学博士、经济学硕士。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1998年加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主管亚洲区经济研究,侧重于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同时兼顾亚洲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此前曾任香港宝源证券高级经济分析师及中国研究部主管。
曾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作出过前瞻性分析和预警。曾在美国和日本工作,自1994年起长驻中国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