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首都世界城市功能

添加时间:2013/03/21作者:来源:

摘要:对于北京、东京、上海等国际型大都市而言,服务经济发展对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有特殊的作用。北京市2010年服务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在服务经济规模、发展质量等方面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本文站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角度,审视北京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对提升服务业发展效益的路径进行有益探索。

 

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及经济全球化进程,服务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全球范围看, 2010年全球服务业总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60%,服务经济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全面呈现。对于北京、东京、巴黎、上海等国际型大都市而言,服务业发展除了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之外,还有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的特殊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北京市服务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5%,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服务经济主导的经济格局。“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确立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以“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绿色经济”为特征的首都经济内涵,对首都经济发展,特别是首都服务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十一五”时期北京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数据,对服务业发展成就、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按照世界城市功能升级的视角审视对服务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进而提出加快北京服务业发展的适宜路径和相关建议。

一、   首都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十一五”时期,首都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实现规模扩张、质量升级、效益提高,总体呈现规模大、水平高、门类全、比重高的特点,整体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1. 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占据首都经济主导地位

“十一五”时期,北京坚持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强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部署,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北京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600.8亿元,是2006年将近2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5.1%,比2006年提高4.2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2010年北京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高出上海(57%)18.1个 百分点,高出广州(61%)14.1,高于天津(45.3%)29.8个百分点。仅就产业结构比重而言,北京已接近伦敦、东京、巴黎等国际型大都市水平。从服务业增速来看,2006-2010年,北京服务业年均增速达17.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7)1.7个百分点;从年度增速来看,除2010年其余各年度服务业增速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10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2.5%,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表1  2006-2010年 北京GDP及服务业总量、增速情况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量(亿元)

速度(%)

总量(亿元)

速度(%)

总量(亿元)

速度(%)

总量(亿元)

速度(%)

总量(亿元)

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

7870.3

14.3

9846.8

25.1

11115.0

12.9

12153.0

9.3

14113.6

16.1

服务业增加值

5580.8

17.2

7236.1

29.7

8375.8

15.8

9179.2

9.6

10600.8

15.5

数据来源:北京地区数据,来自《北京统计年鉴2011》;其他地区数据来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2. 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发展,内部行业门类齐全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跨国公司总部、科研机构等各类资源密集,具备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42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占全市服务业总量接近2/3,占首都经济比重达到48.2%。生产性服务业对全市GDP现价经济贡献率连续五年超过55%,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引领服务经济乃至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重点行业来看,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63.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17.5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214.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11.4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实现增加值941.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8.88%,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从各行业门类来看,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0.53%、0.7%之外,其他行业门类占比均达到1%以上,这体现了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各类服务需求相对旺盛,服务业内部门类齐全,内部发展相对均衡的特点。

表2  2010年 北京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情况

行业

增加值(亿元)

占服务业比重(%)

占GDP比重(%)

服务业

10600.8

100

75.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12

6.72

5.0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214.1

11.45

8.6

批发与零售业

1888.5

17.81

13.38

住宿和餐饮业

317.3

2.99

2.25

金融业

1863.6

17.58

13.2

房地产业

1006.5

9.49

7.1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53.2

8.99

6.7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941.1

8.88

6.6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5.3

0.71

0.5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99.3

0.94

0.7

   教  育

516.2

4.87

3.6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54.5

2.4

1.8

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294.6

2.78

2.09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464.6

4.83

3.29

3. 服务业投资稳步增长,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北京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利用外资水平大幅增长,直接拉动服务经济规模的扩张与服务经济质量效益的升级。2010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3.5亿元,是2006年的1.63倍;其中,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22.3亿元,占全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9.6%,比2006年比重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从实际利用外资来看,2010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155491万美元,是2006年的1.4倍;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563213万美元,是2006年的1.6倍,占全部利用外资额的比重达到88.5%,比2006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从外资的投向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实际利用外资的三大重点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达到175580、141728和95453万美元。

 

表3  “十一五”期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利用外资情况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实际利用外资

 

2006

2010

2006

2010

 

投资额(亿元)

占比(%)

投资额(亿元)

占比(%)

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占比(%)

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占比(%)

 

3371.5

100

5493.5

100

455191

100

636358

100

第一产业

14.5

0.4

43.2

0.7

544

0.1

1246

0.2

第二产业

363.2

10.8

528.1

9.6

106844

23.5

71899

11.3

第三产业

2993.8

88.8

4922.3

89.6

347803

76.4

563213

88.5

4. 吸纳就业能力增强,成为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数量、规模进一步提升,就业的层次也有显著提高。2010年北京市全部从业人员1031.6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111.9万人,其中,服务业吸纳就业767.5万人,比2006年吸纳就业增加了103.8万人,占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的比重达92.8%;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比重由2006年的68.9%增加至2010年的74.4%,提高了5.5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拉动城市就业主导力量。按照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和平均工资统计口径,2010年,北京服务业吸纳就业比较多的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2.4万)、批发与零售业(105.5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65.3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8.4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5万)、金融业(27.9万)。从就业层次看,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高薪岗位、高效企业的主要提供者,2010年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16.1372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达8.864万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达7.1247万,分别为全部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5464万元)的2.9倍、1.6倍和1.3倍。

表4  “十一五”期间北京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2006

2010

 

人数(万人)

比重(%)

人数(万人)

比重(%)

全部从业人员

919.7

100

1031.6

100

第一产业就业

60.7

6.6

61.4

6.0

第二产业就业

225.3

24.5

202.7

19.6

第三产业就业

663.7

68.9

767.5

74.4

二、   首都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系列深层次制约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北京服务业总体呈现规模大、比重高、效益好、门类全等特点,服务业结构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城市发展水平,但由于服务业门类众多、涉及面很宽,而且行业间发展规律差异很大,仍需加强对服务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着力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系列体制机制瓶颈制约,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端服务资源潜能未得到充分释放

以央属资源、跨国公司总部资源、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等高端服务资源是北京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改革创新发展的难点所在。以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为主的央属经济和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单位资产总额占到全市八成左右,增加值占全市四成左右。中央单位在很多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交通、信息、文化等中央资产都在一半以上,有的在全国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以金融业为例来看,2010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63.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3.2%,但相对于北京庞大的金融资产而言,金融业的资产运营效率相对不高。截止2010年9月,北京金融资产总额47.4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达到57.8%,其中,中央金融资产占很大比重。

2. 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服务业具有融合性、渗透性特点,加上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业态的出现,导致目前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会展、旅游、住宿、新闻出版等行业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如会展业涉及安保、消防、卫生检疫、海关等多个审批环节,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行政管理机构,造成审批环节繁多、程序复杂、效率低下,对行业发展造成了巨大运营和管理成本。二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内部细分行业领域存在“管理缺位”问题,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云计算、物联网等基于三网融合而出现的新型服务业态,其管理涉及多个横向行业部门,对部门间的分工协作、横向联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基于行业发展需求,由政府主导推动或由行业自发组建了很多行业协会、服务联盟等行业性社会组织,但这些行业性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资源集成、政府对接等职能发挥不够充分,未能与政府宏观管理形成配套或联动。据统计,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有各类行业协会42家,产业联盟61家,但只有部分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四是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存在准入门槛高、生产要素使用成本高等问题,特别在服务业供地方式及出让金政策、人才吸引等方面与制造业相比有一定差距。

3. 服务业税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下,制造业征收增值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但由于服务业不断趋向专业化分工,尤其是对于金融、物流、邮电通信、广告、勘探设计、产权交易、会展、外包、代理等中间收入特点的服务行业,存在营业税重复征收现象,加重了服务企业的税收负担。一般来看,从事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高于从事制造业中小企业两个百分点以上。结合北京市服务业整体税收情况看,2010年北京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75.1%,服务业实现国税占全部国税比例达到81.9%,实现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比例达到88.7%,服务业整体税收负担较重,不利于服务业进一步创新发展。

4. 服务需求市场迫切需要挖掘与开发

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互为支撑的,制造业为服务业发展提出要求、提供市场空间。北京受制于首都的定位,虽然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等产业集聚区,但制造业总体规模不大,2010年北京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764亿元,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区域相比,本区域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拉动效应相对不足。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滞后影响、国家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本市机动车限购政策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需求市场,全市服务业发展增速显著趋缓,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速仅为9.3%,为近五年增速的最低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龙头服务企业“走出去”,抢占国内国际服务市场,拓展新的服务需求市场,寻找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就显得尤为迫切。

5. 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仍有较大空间

“十一五”期间,北京在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开放政府后勤等服务市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对繁荣服务市场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北京有大量的党政机关、央属、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总体上看,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有待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可经营性领域产业化水平不够。“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改革重点集中在文化、科技、体育、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准(非)经营性领域,北京在承接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改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培育服务市场方面仍有较大空间。目前,全国事业单位总数达到130万家,总资产约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总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北京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达200万人以上,占全国比重达5%,事业单位总数在1.2万家左右,庞大的事业单位服务市场仍需有效激活。同时,北京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服务资源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远郊区县吸纳服务资源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

三、   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本质上看,世界城市建设最终体现在城市高端服务功能的完善与提升,根本在于服务业的高端化、高效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对服务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都有很高的要求。从世界城市建设的角度看,至少对首都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世界城市建设对服务经济总量与内部结构提出新要求

世界城市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根本上要求一定的经济规模、经济的高度服务化。与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经济规模仍有一定差距,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13.6亿元,约2131亿美元[1],2008年纽约、伦敦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6106亿美元和5252亿美元。服务经济比重上看,2010年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75.1%,但与2008年纽约的88.4%、伦敦的88.8%和东京的86.3%相比仍有差距。目前,服务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未来首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世界城市建设需要教育、医疗、文化、居住等多方面服务功能支撑,对教育培训、医疗康体、养老服务、文体消费、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2.世界城市建设对服务业质量效益与均衡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世界城市对产业高端化、产业质量效益及内部区域均衡化发展有很高的要求,就服务业而言,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2010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8.2%,2006年伦敦、东京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1.4%和71%。横向比较来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结构及劳动生产率都有待提升。从人均GDP指标来看,2009年,北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与2007年纽约6.08万美元、伦敦的5.76万美元及东京的5.35万美元仍有较大差距;但具体分析各区县人均GDP来看,2009年排名前两位的西城、东城区人均GDP分别达到22.44万(折合3.28万美元)和14.83万(折合2.17万美元),相对接近世界城市的水平;排名后两位的延庆、平谷分别只有2.15万(折合0.31万美元)和2.07万(折合0.30万美元),内部各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远郊区县经济水平提升已成为加快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3.世界城市建设对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及品牌建设提出新要求

世界城市最根本在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直接体现在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龙头企业、重点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国际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金融业作为北京服务业第一大行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1863.6亿元,但这些增加值主要来源于在京中央国有金融企业结算业务,由于缺少股票、外汇、黄金等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北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与此对应,2008年纽约、伦敦、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占全球交易股票市值比重分别达35.7%、5.7%和9.6%;同时,三个城市还是分别是全球重要的黄金、能源交易中心,在商品期货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从龙头企业国际品牌影响力来看,福布斯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北京拥有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联想集团等20多家企业,但大多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垄断型国有企业,与IBM、惠普、GOOGLE等世界500强公司相比,海外机构数、海外营业收入、海外雇员数等体现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尚有一定差距。从行业来看,也缺少像巴黎的设计、伦敦的金融、东京的动漫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域。

四、   提升服务业发展效益,完善世界城市功能的几点思考

要按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把握全球服务业发展趋势与规律,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与部署,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扎实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服务业改革试点相关部署,以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及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为重点,扎实推进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重点服务行业领域体制改革与管理机制创新,选择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怀柔高端文化科技新区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市区联动,鼓励各区域结合特色服务业发展实际,探索适宜的特色服务业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及促进手段。放宽服务业企业名称登记、经营范围核定、出资方式、分支机构登记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对接和服务好中央企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服务于好中央、市属文化、科技等领域改革,促进教育、文化、体育、体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可经营性领域产业化,盘活和利用好各类高端服务资源。

二是搭建首都服务业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举办好中国(北京)国际服务业大会暨交易会(简称“服交会”),积极组织和整合首都各类服务资源,对接国家有关部委和服务业相关国际组织,搭建国内外服务业龙头企业、服务业促进机构、品牌服务产品、新兴服务模式等服务要素交流、展示、对接、交易的高端平台,逐步提升“服交会”国内国际影响力,形成北有“服交会”,南有“广交会”局面,充分发挥“服交会”在推动首都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服务业增值税相关改革试点。随着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关注服务业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率先开展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试点,在现行的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的两档低税率。目前,上海市正会同财政部、国税总局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北京市服务业规模大、门类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服务业发展受现行税制影响更大,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世界城市建设进程,应尽快推动服务业增值税改革相关基础性研究、统计及有关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试点政策支持,尽快在重点行业或部分区域推动服务业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

四是拓展新兴服务需求市场,培育新的服务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拓展和扩大服务市场需求,做大做强首都服务经济。把握“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更新与应用渗透契机,研究产业融合与产业分离趋势,发挥北京在信息技术标准、信息市场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和扩大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位置服务等新兴信息服务市场。把握首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契机,加快艺术品交易、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消费等高端服务业态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养老服务、医疗康体、社区服务等高端生活性服务,扩大高端消费服务市场。推动制造业非核心业务剥离,鼓励独立分设或委托外包给外埠专业生产性服务机构。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求,积极培育以信息服务、农村金融、农业科技、销售服务等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鼓励远郊区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引进总部集团、国际性组织、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高端服务要素,适度发展新兴信息服务、商务会议、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养老康体等环境友好型高端服务业,壮大生态型服务经济规模。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服务经济一体化,提升“北京服务”品牌影响力。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契机,积极吸引国际性行业协会、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高端服务要素落户,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的运作方式、服务模式和管理经验,逐步实现重点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升软件外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规模、层次与附加值,逐步向再发包中心迈进,做大做强国际服务贸易。鼓励龙头服务机构通过设立海外办事处、开展海外并购、组建国际化服务联盟、进行跨国投资、承包海外工程等多元化模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设立“北京服务”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培育一批服务业千亿元级品牌企业,扩大金融街、CBD、中关村等区域国际品牌影响力,塑造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提升“北京服务”国内国际品牌影响力。



[1] 按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