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乳业反垄断调查扩大至包装 利乐被指垄断

添加时间:2013/07/09作者:来源:

  曾有介绍中国乳业格局的书将利乐戏称为“军火商”。起伏难测的商海沉浮中,“军火商”扮演的一直是隔岸观火的角色,似乎没有比这能更贴切地表现利乐的长袖善舞了。

  其实,不仅是乳业,果汁、凉茶也不约而同地将这枚神秘的“三角形”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就算你对“利乐”是何不甚了了,也定会对这样的左右逢源印象深刻。 “军火商”身份的另一重意涵则是高额利润,虽然利乐的实际利润区间讳莫如深,加工企业在为这家低调巨头打工的说法却在坊间不胫而走。

  上周末,利乐遭官方质疑。国家工商总局证实,已对其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予以立案,正组织20个省市工商机关进行相关调查。

  记者注意到,针对这家包装巨擘垄断的调查在全球范围内屡有发生。身负暴利之名的利乐曾接到罚单,但丝毫没有阻断闷声发财的财路。据业内人士估算,利乐中国每年入账可能超过百亿元,利润率高达20%。

  2012年英国富豪榜上,利乐创始人老汉斯以家族资产43亿英镑(约合67亿美元)位列第十二。

  背后的乳企“影子金主”

  如果不是有心人,很少会对牛奶、果汁、凉茶包装上的“三角形”和“Tetra Pak”字样投注太多关心。尤其是在激烈跑马圈地的乳业,出风头的一直是终端产品的供应商。

  当中国消费者从“豆浆时代”一脚跨进“牛奶时代”,把吸管插进砖形软包的小孔里,或者在枕形真空包的边缘撕开一道小口子,已经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动作,就算在查看营养成分表时不经意间瞥见利乐无菌包装的三角形图案,也不会对这个不起眼的标识多加留意。

  但就是这个“三角形”,却在中国不知不觉地成就了一段闷声发大财的商业传奇。这个诺基亚的老乡,一直蛰伏在“角落”默默赚钱。

  这绝对不是一笔小钱。作为家族企业的利乐并未上市,利润保密工作相当到位,所以它真实的财务状况至今仍是谜团。但据记者综合采访梳理的信息看,利乐是不折不扣的“影子金主”。

  “因为同时是几个竞争对手的共同客户,利乐包、利乐砖在中国的产能相当惊人。 ”记者致电多个利乐大客户公司媒体关系部,都被以“没有任何关于利乐的消息发布”回绝了采访,但其中一家乳企内部一位不愿具名人士私下对记者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早在200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乳业博览会上,利乐呼和浩特包装材料厂投产,它自己就曾表示总体产能每年达400亿包。而这个数字还在日长夜大,随着去年二期项目的竣工,产能数值增加到了600亿包。

  “利乐在中国七成以上生意都在乳品行业。乳业公司每做一包牛奶需要给利乐大概0.2元~0.3元,以均价0.25元来算,600亿包的产能如果满负荷生产,就是年收入150亿元,折合到每天就是收入4000多万元。 ”上述人士对记者分析。

  这个数字还可能是保守估计。曾有乳企透露,一只250毫升的利乐包装盒,其市场价格在0.4元左右。若以此计算,利乐每天的收入更加惊人。

  在官方眼中,利乐的吸金能力也是深不见底。记者在工商总局官网搜索到2005年一篇名为《对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的防范对策》的文章,文中称“从罐装机到纸质复合包装材料,中国的各大乳品加工企业几乎都在使用瑞典利乐一家公司的产品。在中国,乳品包装居然占了销售成本的40%”。

  综合乳企财报公布的数据,销售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75%,以一个250毫升利乐包牛奶超市平均售价2.5元计算,成本也就是1.875元,那么按照工商总局的算法,利乐包要切走其中的0.75元之多。

  从全球范围看,拥有40家销售公司、43家包装材料和封盖厂以及11家灌装机和加工设备组装厂的利乐,去年共生产1732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773亿升的液态食品产品,净销售收入约为111.55亿欧元,是一架超级吸金机器。

  争议的“送灯卖油”模式

  如此巨大体量的基数背后,还牵扯到产品的单个利润。公开资料显示,利乐包装的主流产品由75%的纸、20%的塑料和5%的铝箔制成。曾有权威机构估算,利乐公司的利润率达到20%左右,相比挪威的竞争对手Elopak的6.5%和SIGCombibloc的12%的利润率要高得多。

  而在中国,利乐的利润值也有迹可循。粤华包B去年2月发布的公告显示,利乐在中国最早的合资公司利乐华新 (佛山)包装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0.73亿元,净利润2.39亿元,净利润率为22.27%。

  这引起了工商总局的注意。上周末,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座谈会上披露了此次反垄断立案。利乐方面的回应则是,将积极配合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提供利乐公司在华业务的相关信息。

  据记者了解,让利乐陷入争议的,是它早期的捆绑销售模式。早在2003年,就有国内包装企业吐槽,称利乐利用市场强势地位,把“捆绑销售”写进合同,与客户约定若干年中客户须使用约定数量的包装耗材来抵扣包装设备余款,客户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无权选择其它包装材料公司。

  形象地说,这是一种由利乐扮演银行来授信的特殊销售模式——“我送你一盏灯,你必须用我的油”。 “利乐的设备都是成套销售的,客户如果要买一套利乐枕式液态奶生产线,一次性要投入几百万元,淘汰原有设备的沉没成本也很高,所以利乐开发出了一套非常新颖的类似租赁融资的方案。”乳业资深研究员郑小华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当年这个利乐枕设备投资的方案中,客户只要拿出20%的款项,就可以安装成套设备投产。而以后4年中,客户只要每年订购一定量的包装材料,就可以免缴其余80%的设备款。

  “设备我可以先赊给你,以后你用包材的使用量价款来偿还,包装纸和机器之间有识别代码,你要用我的机器,就只能用我的纸,就是这个模式让利乐很快占领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市场,而且极大提高了其它企业的竞争门槛。 ”郑小华对记者分析。

  这一模式受到了国内包装同行的围攻。2003年,山东泉林纸业发起反垄断呼声,当时还惊动了中国《反垄断法》审查修改专家小组成员盛杰民,盛写出《警惕跨国公司在华实施反竞争行为》的长篇报告。

  2004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处长桑林则用该处名义在内部刊物 《工商行政管理》发表名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无菌包装也被点名。

  此后,这两个报告的内容又被汇总起来上交至国务院,促成了《反垄断法》的立法。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对利乐造成多大正面冲击。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秘书长李书曾坦言,由于各种原因,取证利乐涉及垄断的证据有很大的难度。

  乳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设备与包材捆绑销售的条款其实已在合同中消失,但由于利乐前期市场的占领程度相当高,许多企业无力更换设备,所以至今仍占据着大多数市场份额。

  隐形的捆绑销售形式

  上述人士还透露,虽然被利乐切走了一大块蛋糕,来自中国乳业内部的争议声却并不算大,倡议反垄断的主要是包装行业的竞争同行。这或许与利乐和中国乳业的一段渊源有关。 “包装协会想跨行业去找乳业企业作问卷调查很有难度。 ”该人士坦言。

  不可否认,当年利乐包、利乐枕的出现,确实成全了现在的乳业巨头,也开启了国人的牛奶时代。网路上流传着一段生动的视频《世界本来是裸奔的》,就追溯了利乐无菌包装对牛奶运输的意义。

  公开资料显示,当年一家乳业巨头初创,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是第1116位。那时候,一台液态奶设备要2500万元。巨头掌门人便与急于在中国推广利乐枕的利乐做了一笔风险交易,利乐先在北京找了一家租赁公司,由这家租赁公司以第三方的身份,把设备转租给乳企,最后大获成功,实现双赢。

  或许正是这样一份相识于微时的情谊,令利乐在中国长期扮演着隐形人角色。据悉,利乐公司自从197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累计投资37.6亿元,却极少现身宣传。

  不过,在国际上,它曾为被指垄断支付过一大笔罚款。1991年,利乐公司被欧共体认定违法并被处以750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巨额罚款。

  这张创纪录的天价罚单化,是因为欧盟认为该公司错误地使用其市场优势,对租用其包装机械的Mejerierna公司实行不同形式的捆绑销售,这家公司因此被强迫购买利乐的包装材料及其它物品。这与它在中国的“罪名”如出一辙。

  此后,利乐公司在欧盟委员会的监督下改正了原先的做法,并将类似行为在别国的合同书上抹去。根据美国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以及欧洲联盟的反垄断法,上述行为都因被指控为不良竞争行为而受到禁止和取缔。

  记者查阅中国《反垄断法》,其中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也进行了定义,包括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它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反垄断法》还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