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召开一年来,我市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做好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许多实效。本报今起推出“十八大一年来”专栏,对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实实在在变化进行报道。敬请垂注。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吴 凡)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产业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构更优、速度更快、作用更大。记者昨天获悉,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为GDP增速的1.5倍,预计全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成为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的“主力军”。
近三年平均增速高达24.1%
“BYD”这三个字母近来频频出现在欧美街头,深圳比亚迪电动汽车连续在欧美高端市场招标后传来捷报:英国伦敦市采购的52辆纯电动出租车已从深圳漂洋过海,荷兰弗里斯兰街头穿梭着6台电动大巴……比亚迪扬名海外是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显露峥嵘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45亿元,增长17.1%,实现增加值2224.4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3。
正在举行的高交会上,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全国平均增速为15%,而近3年深圳平均增速高达24.1%。统计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约占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成,今年上半年,除文化创意产业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全口径税收增速,为同期增速2.3倍。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分析,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举,反映深圳经济已经走上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轨道。
源头创新成质量“引擎”
源头创新,揭示了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秘诀”。
截至目前,深圳在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沿。华大基因新一代基因测序能力世界第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入选2012年《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去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城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22.7%,占全国的49.4%;国内专利申请量增长11.7%。制定标准是最能体现源头创新的方式之一。去年全年,深圳企业主导或者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416项,其中国际标准137项,居全国首位。
在这背后,则是深圳对于创新坚持不懈的投入。去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1%,约为全国水平的两倍。发力创新载体,布局基础科研,为深圳不断夯实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底盘”。今年5月,深圳研祥公司的“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金蝶软件的“国家企业互联网服务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国家组建的35个工程技术中心,而深圳前30年入选者仅有3家。
全链条支撑体系成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投入、高风险,整合创新力量才可能稳步发展,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主导结合是深圳的成功经验。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同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连续7年集中180亿元专项资金,在产学研、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支持。
深圳近年来组织各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等产学研资联盟。在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构筑9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产研与生产的更紧密衔接。为保障发展空间,深圳布局建设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聚集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材料等6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链条、立体式综合支撑体系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