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区域规划,重构中国经济版图

添加时间:2010/01/25作者:沈 寅 刘先云来源:人民网
    ●国家近来陆续批准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文件。这些由地方政府主导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开发规划,更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轮中央政府批复的区域规划,并不是着眼于给这些区域多少政策优惠、多少投资项目,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主权力,运用得当会产生更大的效应

  

  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近年来陆续批准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文件,目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范恒山表示,这些规划和文件编制时突出了两点,一是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考虑地方的比较优势。这样就避免了区域规划的地方化,也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范恒山还指出,这些区域发展规划和文件,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增速超过中西部的格局。从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

  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系列区域规划出台的背景,以及它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深远意义?

  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更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记者:去年以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您认为,这么做的深层意义何在?

  陈秀山:我认为,国务院采取的这种方式的深层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尽管这些措施的出台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不是直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加快了规划批复的步伐,客观上对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看,更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区域发展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这些规划有哪些特点?

  陈秀山:去年以来批准的这些区域规划有几种不同类型。

  从地区分布上看,沿海地区继续占优势,同时也兼顾了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从而促使区域开发在空间上趋向协调,形成东中西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细化和深化。

  从产业和开发基础上看,沿海的几个区域具备更好的开发基础,更多的仍然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加大开放力度,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则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更多的面向国内市场的内部需求。

  不同类型的区域开发规划都要求建立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央更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不是要给这些区域多少政策优惠,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主权力

  记者: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的设立曾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与当时的特区和开发区建设有何区别?

  陈秀山:经济特区的设立,是由中央直接决策、统一实施的,是国家战略,可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开发战略。如今这些区域开发规划更多的是由地方政府主导,上报中央政府批复,使之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区域开发战略,更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轮中央政府批复的区域规划,并不是着眼于给这些区域多少政策优惠、多少投资项目,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主权力,运用得当会产生更大的效应。当然,作为国家层面批复的区域规划,中央政府肯定会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大型工程项目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

  记者:如此高频率的批复,是否会引起地方政府抢申区域规划?

  陈秀山:对于那些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大体相当的区域,规划内容上有些相似或相同,是难以避免的。规划不是一定不变的,具体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此外,规划是战略性的、导向性的,关键看这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这就要求从国民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范围,确定本区域的分工地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尽量避免把中央政府批复规划视为一种“政策待遇”,各地都要普惠到,争戴一顶“帽子”。如果每个区域都由中央政府批复一个规划,这是不现实的,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建立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的区域规划,要吸引企业参与,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实现“竞合”双赢

  记者:这些合作进展到了一个什么层面,还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突破?

  陈秀山: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是矛盾统一体,不能截然分开,人们称之为“竞合”,在竞合中实现双赢。事实上,从已批复的区域规划中就包含跨区域的合作,如关中—天水经济区就跨越两个省级行政区,也就是说中央一直在努力推进区域合作。

  可喜的是,地方政府现在也认识到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形成了一些地方首长的定期协商机制,如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有些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自主建立了利益补偿机制,还有些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社会保障等领域展开了实质性区域合作。但是,必须指出,现有的区域合作都是建立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的,缺乏企业为主体的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区域合作,这是有待突破的。

  记者: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要增长极,在您的心目中,如何描绘未来中国经济的版图?

  陈秀山: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和已有的增长极肯定会有一定的联系或部分重合,如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有望成为具有强劲增长势头的新增长极,北部湾和海西区是南部沿海地区的新增长极,西南的成渝地区、西北的关中天水地区、中部的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地区都有望成为新一轮积极增长的亮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