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温州尝试吸引居民存款建轻轨 将建“温交所”

添加时间:2012/05/21作者:来源:

    近两个月,温州最忙的人是谁?答案是张震宇无疑。这个县级市金融办主任的日历牌定格在3月28日,温州金融改革终于跑过长达二十多年无名无份的灰色地带,得到了国务院的一纸正式批文。

  开会、调研、座谈、接待、访问……张震宇手下不到十个“兵”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昨天,金融办“钦点”的“108将”被安排入职体检。这些从省干部团队、省银行、地方金融办等处选拔的新人手为繁忙的金改事务充实了中坚力量。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温州正尝试吸引居民存款购买温州轻轨建设债券,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合建 “产权(股权)交易市场”,研究设立金融消费公司等。而等待他们的,不仅是创新和探索的头脑风暴,还是一道“条块”突破的中国式难题。

  温州居民可买轻轨建设债券

  “昨天我们就在和政府讨论,是否可以由政府建引导基金,引入资金管理团队来做风投?”上述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直接融资是温州亟待开拓的金融领土, “温州总的社会融资量是1万亿,银行占6000多亿,还有1500多亿是表外业务,包括资产转让、票据等,民间借贷过去是1500亿,现在800亿左右,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150亿,直接融资非常稀少。”

  一个有趣的尝试是:温州正打算吸引居民购买 “轻轨债”,来募集建设资金的一半数额。 “我们设立的是1万元1股,票面利率肯定比银行储蓄划算,购买一年后,居民可以退,也可以继续周转,预计年化收益率6.68%。”该人士对记者解释说, “修轻轨肯定亏,所以我们会复制香港模式,在上面盖物业,在每个车站500米内开发小区,这个月募集资金就会批下来。”

  据悉,目前7000亿银行储蓄中,有3000亿属于居民个人存款。“只有2%会拿来修轻轨,因为担保方是政府,有意购买的人不少。”上述人士如是表示。除了债券外,股权等直接融资渠道也提上议程。就在38号文件清理全国交易市场的当口,正摸着石头过河的温州却拿到 “免死金牌”,被允许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所。据透露,温州想学台湾做大 “四板”,市场名字拟定为 “温州产权(股权)交易市场”,在当地金融办内部被戏称为 “温交所”。

  “上个月,天津、上海、北京三地的证券交易所、债券、信托等机构都来考察,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有入股意愿。”记者知悉,第一批中小企业私募债也将在温州试验发行。

  小贷公司难领银行“身份证”

  3月28日至今不到两个月内,张震宇几乎马不停蹄。从 “金十二条”落地起就备受民间资本关注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吹起政策东风,4月5日,正式由审批制转为招投标制,资本金由原先的1—2亿元扩大为平均3亿元。

  不过,政策上看起来已距离村镇银行一步之遥的小贷公司却未必能轻松跨过门槛。“小贷公司转村镇银行不见得就是好事,数量不会多。 ”张震宇坦言,“首先,这些公司本身有特定服务群体,大家都去做村镇银行了,小贷公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他看来,更大的问题是风险防范难度。“小贷公司的风险只针对公司自身,不会扩散到社会面,如果经营不下去就可以清盘,但村镇银行因为吸收存款,就有放大作用,3个亿资本金就可以放大到30亿甚至50亿,这需要政府来兜底。 ”

  张震宇对记者解释道:“你比方说挤兑问题,一般银行出现挤兑会有上级行和央行作为后盾,而村镇银行本身就是‘总行’,它一旦出现挤兑,谁来为它买单? ”他还透露,温州曾提出过存款保险制度,但央行坚持该制度不能给温州开小灶,必须全国一起实行。 “所以村镇银行必须有银行来控股,就是要有一个兜底的人,可小贷公司老板却不愿意找爹,这也很纠结。 ”

  温州研究增设民间资本管理公司

  同样面对转型之困的还有为金改特别成立的配套机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登记中心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监控钱的去向,这个很难把握,还有就是怎么界定谁能登记?干部不能参与借贷,那么干部的父母妻儿行不行? ”尽管这些问题尚未完全理清,但温州还是在研究再开一家。

  截至上周五统计,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共有12亿元的借入、借出登记,累计撮合了3000万元交易。

  据悉,目前温州金融决策层在研究增设的还包括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这一张震宇口中“四不像”形式的新型金融机构初期试点两家,第三家已在筹办中,由于受市场追捧,年底前还拟增设6家。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类似私募,比方说一家眼镜厂要上1400万元的生产线,银行贷款抵押物不足,那管理公司可以投入700万,老板自己拿出700万,合伙到工商登记,在保证1分利月息后,1年后还按比例分成,但公司的这700万中,只有100万是公司自己的,其余600万是向投资人募集的。 ”张震宇这样解释。

  “这些资金不是放在公司内部,而是交给银行托管,同时要求银行跟贷,公司拿1%管理费。 ”他认为,这种类似私募的模式又和私募不同,“私募是不会承诺不低于多少收益,而管理公司的回报是固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收益,地方决策层还允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可以将20%资金进行短期拆借。据权威人士透露,浙江省的各项审批权已悉数下放到温州。

  最大考验是协调突破“条块”关系

  不过,层层创新绝非坦途,地方金融办面对的最大考验是:如何协调突破和“条块”之间的关系。记者了解到,央行为此特别成立了部级联席会议,但金融政策的限制仍难以避免。

  “比如说温州一直想建一个面向全社会的信用体系,现在温州的信用体系是松散的,央行、工商、公安、信用办等多头管理,那要搞统一的体系由谁来牵头?央行说他们要来牵,工商、信用办肯定不乐意。”一位不愿具名的决策人士对记者坦言。

  “再比如之前成立的金融管理局,成立的目的是想实时监控小贷公司、典当行等机构的经营动态,但企业在工商注册时是不需要向管理局报备的,捏在一起最终还是要靠行政命令。 ”他对记者说。

  “再往大说,地区和地区之间也需要协调,比方‘十二条’中提到居民境外直投,过去温州人在海外是不能直接投资的,如果到海外的工行分行去贷款会被拒,只能让外国银行白白赚利差,现在的政策还是很谨慎,因为境外直投这件事,上海和天津两个 ‘老大’不点头,国家层面最后同意大家一起搞。 ”上述人士透露道。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金融市场是统一的全国性市场,本身就不可能画地为牢,“这种试验当然有一定意义,就如同病人吃阿司匹林或抹万金油。 ”日前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以及温州大学金融学院同时挂牌成立,当地媒体将其誉为温州金融改革“参谋部”,吴敬琏是顾问委员会委员之一。

  在争议夹缝中前行的张震宇则对记者强调:“不要认为温州能解决整个中国的金融问题,温州有它区域局限性,只能提供借鉴作用。 ”

  轻轨建设不是向温商借钱

  记者了解到,轻轨建设引入民间资本的做法,在温州不是试验版本的“孤例”。此前有报道援引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管话语称,总投资超过150亿的温州市域铁路S1线计划招股融资,其中业主“幸福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35亿持股50%,将拿出35亿向民间资本招股。

  有一种说法是:此次轻轨建设给出的固定回报为年收益6.68%,这与S1线的固定收益相仿。这样的稳定收益相较银行储蓄为高,所以对离休居民更具吸引力,而对“淘金有方”的民间投资人恐怕引力不足。

  最新的“非公新36条”落地,国家加速制定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细则,铁道部近日宣布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引发“民企入铁”热议。 S1线虽无铁道部出资,也是对民资进入垄断领域的探索。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民间借贷最高可以上浮利率4倍,月利息大概为两分,那年收益率就为24%;企业间拆借,年利息一般最低为12%。换言之,温州本地商人投资地产,年收益率为20%—30%。相较之下,无论S1还是轻轨收益都显绵薄。对此,温州金融办高层对记者解释道,轻轨建设主要是吸引普通公众群体(比如退休工人、学校老师、普通职员等)的工资,而不是向温商借钱。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S1的争议让探索中的温州也不得不暂时低调。3月21日,《财新》曾报道《空轨落户中国存疑 温州否认率先立项》,称温州发改委否认温州已立项空轨,文中的“空轨”即空中轻轨。但昨日记者从权威官员处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轻轨引民资不仅已经立项,而且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业内人士则评价,在无序民间借贷去年引爆信任危机后,这一“微利”模式在特定人群中有一定吸引力,而在“民富政府穷”不是秘密的温州,也有着可操作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