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我国三大国土资源减碳工程前瞻

添加时间:2011/04/22作者:来源:新华网

土壤碳库、岩溶碳汇、地热减碳——我国三大国土资源减碳工程前瞻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给地球“降温”即二氧化碳减排,自然成为焦点话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我国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碳减排40%-45%。

  业已开始的“十二五”期间,我国地质工作将从“资源采掘”向“地球修复”发展,推进意义深远的三大地质减碳工程:土壤碳库、岩溶碳汇、地热减碳。

  土壤碳库:呵护大地的多赢之举

  最近对东北平原土壤有机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令人忧虑。由黑龙江、中部吉林到南部辽宁由寒温带、向温带暖温带过渡,表层土壤碳密度逐渐下降趋势。与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进行比较,20年间,东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有所降低。

  土壤有机碳不单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水土流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土壤有机碳消失,实际上是土地沙化过程,土壤有机质越少,土地沙化越严重,因为没有团粒结构了。实际上,土地沙化就是有机碳消失的过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奚小环说,提高土壤有机碳应该成为一个战略措施,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要更多施用有机肥,而不是化学肥料。

  由于森林面积有限,耕地要承担更大减排目标。最为重要的是,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加大土壤固碳作用,同时也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战略措施,可以实现污染减排、农业增产、环境净化和沙化防治等“多赢”。

  据介绍,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大,研究估算陆地土壤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2倍。土壤碳库活跃度大,全球土壤有机碳10%转化为二氧化碳,其数量将超过30年来人类二氧化碳总量排放。土壤的巨大碳容量和天然固碳作用,是减缓碳释放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之一。而准确测定土壤有机碳储量,成为基础课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大量高精度土壤有机碳数据资料,使准确系统地计算我国土壤碳库成为可能。这一调查主要部署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东北平原等主要农业产区。目前调查工作已完成160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全国共计采集样品200万件以上,分析组合样品约60万件,为中国土壤碳库计算和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

  岩溶碳汇:从大气中捕碳

  人们正在探索各种低碳技术,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碳汇,就是其中一种。我国西南广阔的岩溶地形,是一个天然的碳库。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先后领衔4项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其中1994年—1999年主持“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就对岩溶碳汇效应作了深入研究。

  国内外岩溶地质观测资料显示,现代岩溶作用对大气二氧化碳具有显著的捕获回收效应,碳酸盐岩溶解回收大气二氧化碳的速率每年超过6亿吨碳。袁道先给出一个数据:1吨石灰岩溶蚀,能够从大气中回收120公斤的碳。

  “研究表明,我国岩溶碳汇效应显著,土壤固碳潜力巨大,在国家二氧化碳增汇减排和缓解温室气体效应的计划中,加强地质碳汇监测研究已经是不容回避的重大科学命题。”袁道先认为,在碳减排的巨大国际压力面前,中国科学家必须自主开展研究,取得相关数据和研究结论,做好国家层面战略决策的基础支撑工作。

  据悉,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启动碳汇科学研究和调查重大工程。按计划,一期建设将集中在较有代表性的珠江流域实施,全国规划建成50个监测站。

  地热减碳:地热利用世界第一大国

  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宣布,我国将大幅度提高地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力争“十二五”期间通过地热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1亿吨。

  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项目2236个,建筑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地热利用量继续排名世界第一。其中,80%的项目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河南、山东等地区。北京约有2000万平方米建筑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沈阳则超过4300万平方米。

  地热是指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属于天然可再生清洁能源,包括浅层地温能(地下深度200米以内)、地热能(地下深度200—3000米)、干热岩资源(地下深度3000米以上)等。我国地热资源丰富,据初步估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量相当于257亿吨标准煤。每年浅层地温能可利用资源量相当于9.6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7亿吨。根据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总体部署,国土资源部初步规划今后10年,每年增加地热资源直接利用量400亿千卡,增加高温地热资源发电500亿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