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中关村指数2022”发布,2021年中关村创新引领指数快速上升

添加时间:2022/12/21作者:蔡若愚来源:中国发展网

摘要:“中关村指数2022”研究结果显示,中关村指数稳步提升,2021年达到287.8,较上年提升36.5,是2013年基期的2.9倍。

中国发展网讯 2022年12月21日,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在京发布“中关村指数2022”。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15年开展中关村指数研究,今年是第11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报告。中关村指数客观、全面评价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关村指数”包含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直观有效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关村进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快车道的关键之年。中关村示范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使命担当,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全力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家级高新区首位,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出坚实步伐。“中关村指数2022”研究结果显示,中关村指数稳步提升,2021年达到287.8,较上年提升36.5,是2013年基期的2.9倍。在中关村指数2022五个一级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快速上升,为347.3;双创生态指数提升明显,为453.0;开放协同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较快增长,分别达270.2、246.4;宜居宜业指数相对平稳,为122.1。具体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图片1

图1  中关村指数及五个一级指数

一、持续强化创新引领,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示范区坚持“四个面向”,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科技创新能级明显提升。2021年,创新引领指数快速上升,达347.3,较上年提高45.7。其中,创新产出指数达347.9,较上年提升57.6;创新投入指数达346.7,较上年提升33.7。


微信图片_20221221091009

图 2  中关村创新引领指数

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3家国家实验室全部实现入轨运行;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前瞻布局。有17所大学与科研机构入选全球自然指数TOP500,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其中3家机构入选全球TOP10。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53人次,占全国的27%。19位青年科学家上榜2022年“科学探索奖”,占全国的近四成。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示范区企业在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研发投入。2021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4600.2亿元,同比增长21.5%;研发投入强度5.5%,近四成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20%。研发人员97.8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34.3%,比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83家企业入选欧盟“2021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其中有4家企业跻身全球TOP 100强。创新产出成果丰硕,2021年示范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8万件,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3.9万件,同比增长40.9%,占全市企业整体的近八成;每万名从业人员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38件,较上年提高41.8件/万人。高质量专利持续涌现,企业获得“2022年度中国专利金奖”7项,约占全国的1/4,位居全国首位。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8189件,同比增长32.2%,4家企业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TOP100”;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创制发布国际标准605项,较上年增加100项。

涌现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示范区在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技术领域涌现全球首个量子并行处理框架QUDIO、世界首个无需光频异地传输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全球首个数字PCR新冠检测产品等一批重磅原创成果。企业斩获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顶级会议CVPR 2021 中的AutoNUE2021挑战赛、L2ID2021挑战赛等多项世界冠军,斩获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 2021中的Urban3D 挑战赛世界冠军。成功研制出9.4特斯拉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核酸检测关键酶原料、新型微机电系统芯片等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在支撑科技抗疫、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应用,国内唯一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通过国家应急审批上市。

融通创新格局加快形成。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攻关模式。示范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12家上下游企业、8家高校院所等20家创新主体组建全国首家3C智能制造联合体,将突破领域内软性部件组装等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体系,填补国内3C行业智能产线“平台+模块”智能化核心装备等领域空白。中关村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清华等高校院所组建全氢能联合体,致力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全国第一家燃料电池商用车全栈式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关村企业联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开源车路协同数据集,为自动驾驶提供前融合、特征级融合、后融合3个层面的决策支持,增加自动驾驶安全性。

二、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

示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领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2021年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指数较快增长,为246.4,较上年提升33.4。其中创新经济指数278.1,较上年提升44.2;质量效益指数214.7,较上年提升22.6。


微信截图_20221221091346

图 3  中关村高质量发展指数

经济规模质量实现双提升。2021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8.4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整体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总收入同比增长16.8%,增速高于全国高新区整体水平4.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3397.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3%,占比较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8.3%。发展质效加快提升,2021年示范区劳动生产率47.0万元/人,人均税收11.1万元/人,均实现20%以上快速增长。技术收入对园区收入增长贡献进一步提高,技术收入20419.4亿元,占总收入比重24.2%,占比较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36.2%。

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2021年示范区六大高新领域实现总收入7.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占示范区总收入的比重达83.7%。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双发动机”作用凸显。2021年电子信息领域实现总收入42936.5亿元,同比增长22.2%,产业规模占示范区的50.9%,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生物医药领域在新冠疫苗和检验检测试剂企业带动下增长强劲,实现总收入4937.0亿元,同比增速达82.4%,2021年有3个创新药、7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先进制造、新能源及节能、新材料、环境保护四大领域亮点纷呈,2021年先进制造领域总收入超9000亿元,智能制造、机器人、智能汽车领域在全国形成引领优势,如清瞳时代入选Startus Insights 2022年全球AGV行业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创新型五大初创企业,天智航、石头科技、极智嘉等13家企业入选《互联网周刊》“2022中国科技机器人企业TOP50”,理想汽车、小马智行、图森未来等18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智能汽车企业100强”。

数字经济引领优势进一步凸显。2021年示范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总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22.3%。33家企业入选互联网周刊“2022中国数字经济100强”榜单。一是数字产业部分细分领域全球竞争优势彰显。人工智能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12家示范区企业跻身“2022年度全球AI研究”企业100强。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1/3。二是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以协同办公、新零售、直播电商、数字人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示范区聚集平台经济企业300余家,TO B端平台型企业持续发力,5家企业入选“2022年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数量全国领先。

优质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21年,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8万家,约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七分之一,居全国高新区首位。示范区年收入超亿元企业4106家,较上年增加115家。上市企业457家,较上年增加51家。世界一流科技企业数量不断增多,32家入选福布斯“2022年全球上市2000强”,较上年增加4家;8家企业入选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高成长创新主体不断扩容增量,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8家,独角兽企业102家。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足,2021年登记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7705家,较上年增加近千家,其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0%,是示范区整体的4倍。

三、着力提升创新创业生态,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示范区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研发创新、转化孵化等创新链关键环节,持续优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双创服务体系,加快人才、资本、项目等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2021年,双创生态指数提升明显,为453.0,较上年提升64.0。其中成果转化与孵化指数增势强劲,达到692.8,较上年提升118.9;创业活力指数稳步提升,达到213.1,较上年提升9.2。

微信截图_20221221091559

图 4  中关村双创生态指数

高水平双创人才加速汇聚。示范区持续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适宜创新创业的多层次人才队伍,人才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示范区从业人员284.9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64.1%,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示范区有6人入选福布斯2022年“全球科技富豪榜单TOP100”,5人入选福布斯2022年“全球最佳创投人TOP100”。同时一批青年新锐人才脱颖而出,有4人入选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全球青年领袖”,占全国的1/3;3人入选福布斯“2022年全球30岁以下青年才俊”;13人入选财富2022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

创业活动持续活跃。2021年示范区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8万家,日均新设立科技型企业80家左右;发生股权投资案例1707起,披露投资金额近2400亿元,占全国投资金额的22.5%。大企业系创业者、科学家、青年人才、连续创业者等硬核创业力量成为高质量创业主力军,百度系、字节系等大企业系创业者超千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一流高校院所科研团队所研发的项目在示范区落地转化,形成与光科技、脉冲视觉、中科睿医等一批新锐企业。士模微电子、神济昌华、路凯智行等一批聚焦光电元器件、基因治疗、自动驾驶等硬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获得资本关注,成立不足一年即获得千万元以上投资。

集成化、专业化、国际化双创服务体系持续升级。示范区打造覆盖研发创新、项目发掘、孵化转化、检测认证等关键环节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双创服务体系,拥有6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7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1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232家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汇聚40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4万亿元。新设立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样本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关村AI新药研发平台等服务平台,落地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和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项目,加速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精准治疗等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研究,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中关村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持续迭代升级,汇集近3000项技术交易项目、700余项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提升全球化技术交易服务能力。

四、稳步推进内外联动,开放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示范区依托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开放创新合作,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成为链接全球高端资源的重要节点。2021年,开放协同指数较快增长,达270.2,较上年提高39.3。其中,资源引入指数快速提升,达437.7,较上年提高65.1;国际拓展指数227.7,较上年提高47.1;区域协同指数145.2,较上年提高5.8。

微信截图_20221221091730

图 5  中关村开放协同指数

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示范区搭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国际联系,拓展国际资源对接渠道。高水平举办中关村论坛,吸引全球40余个国家及地区近400位外籍嘉宾参与,进一步增强示范区在全球的影响力。示范区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示范区留学归国和外籍从业人员6.6万人,同比增长2.6%。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以来吸引外籍和海归团队430多家,9家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海外科研人员306人。2021年示范区外商实际投资额442.0亿美元,同比增长4倍以上。示范区拥有8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较上年增加9家;130余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英国人工智能芯片知名独角兽、美国开源云原生数据编排软件开发商、新加坡云服务提供商等全球新锐科技企业在示范区设立中国总部;英国剑桥焊接研究所TWI、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非洲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等国际机构落户示范区。

企业国际化拓展能力稳步提升。示范区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展“走出去”路径。2021年示范区出口总额3893.8亿元,同比增长46.0%,占全市的63.6%,其中新冠疫苗、移动终端等产品出口增长强劲。企业海外投资增长加快,2021年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额156.7亿元,同比增长77.0%;企业发起海外并购案例30起,披露并购金额同比增长50.7%。上市企业海外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35.9%,小米、京东方、三一重工等15家企业海外收入均超百亿元。5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示范区企业积极探索离岸创新、跨境研发等新模式。2021年示范区企业委托境外机构开展的研发支出达13.0亿元,同比增长16.0%。推想科技、加科思、中科创达、诺禾致源等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离岸孵化器,钢研纳克、东方雨虹、小米等与全球顶尖企业、海外顶尖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合作项目,加速海外创新研发布局。

跨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示范区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良性循环。2021年示范区输出技术交易合同5952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540.3亿元,同比增长7.8%,成交额规模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二。其中,输出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800.5亿元,同比增长14.9%。深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截至2021年底,示范区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9032家;以科技冬奥为契机联合河北张家口推动冰雪与旅游、科技、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区企业实施河北赤城数字农业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天津滨海数字化车间运营管理等项目,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双向合作,思灵机器人、银河航天等示范区企业在哈尔滨、合肥、湖北咸宁等地建立产业化基地,加强与南宁、银川、拉萨等“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对接,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五、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品质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示范区紧抓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契机,围绕创新创业服务,强化提升营商环境,打造新型园区形态,不断优化宜居宜业环境。2021年,示范区宜居宜业指数为122.1,走势较为平稳。其中,营商环境指数和生活品质指数分别为131.7、112.5。

微信截图_20221221091855

图 6  中关村宜居宜业指数

营商环境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北京启动营商环境改革5.0版、发布全国首个营商环境五年规划,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迈出新的步伐,被国务院列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中连续三年成绩优异,“北京经验”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向全国推广。示范区紧抓“两区”建设和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契机,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三个方面,深化改革创新,率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分期纳税等一批改革措施落地。

高品质园区加快建设。围绕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提升,持续加强生态文明、交通出行、居住环境等方面建设,国际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在全球知名管理咨询机构科尔尼发布的“2021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北京位居第6名。北京持续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在中关村壹号设立“人才E+”工作站、朝阳望京设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截至目前已推动1.1万套国际人才公寓、23所国际学校、8家国际医院、18个外国人服务站点建设。示范区加快打造三生融合、城园一体的新型园区形态。中关村软件园搭建的“园区大数据平台3.0版”,集成实时感知、辅助决策、企业服务、优化治理等功能,成为数智园区的智慧中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始终走在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十年来,中关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从2012年不到千亿提高到2021年的4600.2亿元;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比重从3.9%提高至5.5%;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以及累计创制国际标准数均翻了两番多;企业拥有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留学归国及外籍从业人员翻了一番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中关村园区总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5%,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技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13.6%提高到2021年的24.2%,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均产出均翻了一番多;上市企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等优质创新企业数量相对2012年均实现翻番增长。

中关村有责任有实力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更好发挥主阵地作用,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中关村力量”。未来,中关村要从“国之大者”高度认识和推动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跑出创新“加速度”,在支撑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硬核引领作用。一是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高地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颠覆技术突破,努力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二是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建立健全价值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市场化人才引进留用机制,构建从战略科学家到产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三是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四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构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五是持续深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行先试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精准的改革举措,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市场机制力量,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办公厅原巡视员胥和平研究员认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全国高新区中树立了一面旗帜。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中关村要当好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弘研究员认为,中关村要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构筑科技引领、产业引领、生态引领和规则引领四大优势,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从“中国的创新中心”走向“全球创新高地”。